張映祥 劉舜華 郭建偉
廣東省梅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梅州 514028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三大死因之一,多發(fā)性腦梗塞是老年期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1]。在我國其發(fā)病率為159.86~188.30/10萬,患病率為1.08%~1.89%,位居我國死亡原因之首[2-3]。其存活的患者中約有77%并發(fā)精神障礙。據(jù)報道本病所伴發(fā)的精神癥狀以情感障礙發(fā)生率高[4-5]。腦梗死所致精神障礙容易誤診主要發(fā)生于腦梗死面積不大,特別是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往往沒有急性腦中風常有的偏癱、失語等典型的軀體癥狀,而以精神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患者常首診于精神科,被診斷為重性精神障礙而進行治療,忽視了癥狀不明顯的原發(fā)疾病的情況,導致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6-7]。本文對腦梗死所致精神障礙進行調查研究,旨在總結目前腦梗死對精神障礙的分類研究以及與性別及年齡的關系,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幫助。
在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腦梗死患者中挑取5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入選條件:(1)對腦梗死后精神障礙的患者住院觀察,詳細了解病史及體格檢查,結合輔助診療技術手段包括血液生化、尿液、大便、X線、彩色B超、CT或MRI檢查等,并明確腦梗死部位及各種類型腦梗死所出現(xiàn)的各種精神障礙。(2)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意識清晰,無智力障礙,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3)患者知情同意,愿意參加本次研究。且排除有精神病史和酒精依賴史等。其中,按病變部位分: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死24例,顳葉腔隙性腦梗死13例,額葉腔隙性腦梗死9例,頂葉腔隙性腦梗死2例,枕葉腔隙性腦梗死2例。臨床中所出現(xiàn)的精神癥狀分別有:焦慮綜合征11例,情感改變13例,精神分裂樣癥狀14例,神經衰弱綜合征6例,記憶智能損害4例,人格改變2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40~80歲,31例患者超過60歲為老年組,平均年齡(65.34±7.96)歲,19例患者年齡低于60歲為非老年組,平均年齡(52.69±6.25)歲。
使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修訂版[8]作為精神障礙的判斷標準進行精神障礙的診斷,主要精神癥狀的評定則參考國內癥狀自評量表(SCL-90)問卷常模與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TE)進行評定[9]。通過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分析其與性別、年齡以及腦梗死類型的關系。
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和資料都經過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用(±s)表示,經過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無統(tǒng)計學意義。
50例患者中,35例男性患者中,12例患者出現(xiàn)神障礙,占34.3%,15例女性患者中,3例患者出現(xiàn)神障礙,占20%,兩組患者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精神癥狀與性別關系[n(%)]
50例患者中,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死24例,占48%;顳葉腔隙性腦梗死13例,占26%;額葉腔隙性腦梗死9例,占18%;頂葉腔隙性腦梗死2例,占4%;枕葉腔隙性腦梗死2例,占4%。臨床中所出現(xiàn)的精神癥狀分別有:焦慮綜合征11例,占22%;情感改變13例,占26%;精神分裂樣癥狀14例,占28%;神經衰弱綜合征6例,占14%;記憶智能損害4例,占8%;人格改變2例,占4%。如表2、3所示。
表2 50例腦梗死病變部位分狀況
表3 50例腦梗死所致精神障礙主要癥狀發(fā)生情況
50例患者中,31例老年組患者中,10例患者出現(xiàn)神障礙,占32.1%,19例非老年組患者中,4例患者出現(xiàn)神障礙,占21.1%,兩組患者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表4 精神癥狀與年齡關系[n(%)]
腦梗死導致精神障礙的患者往往急性或者亞急性起病,既往無精神病史及無精神疾病遺傳史,亦無相關的感染前驅癥狀[9]?;颊叱J紫染驮\于精神科,在精神障礙的診療中很容易發(fā)生忽視癥狀不明顯的原發(fā)疾病的情況。通過對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的研究,發(fā)現(xiàn)初期患者較多激越、躁動明顯,對此類入院患者應提高警惕,應盡快完善相關輔助檢查,特別是頭顱CT或MRI檢查,以盡早明確腦部情況[10];另外此類患者年齡大,往往合并有較多的軀體疾病,應明確軀體狀況,鑒別引起精神障礙的原因;在治療腦梗死所致精神障礙時,單純給予對癥的精神科治療,往往不能讓精神癥狀得到進一步控制,甚至會造成精神癥狀的加重。治療應以腦梗死的處理為主,并給予小劑量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更容易控制癥狀。在內科治療的同時,對于精神癥狀豐富,激越狀態(tài)明顯的患者,合并使用情感穩(wěn)定劑往往有更明顯的效果[11]。
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該病的發(fā)生率越高且程度較重[12],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進行聯(lián)合治療是治療關鍵所在。通過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的研究,為臨床上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提供參考,可以大大減少腦梗死在精神方面的致殘率,也能使相關患者入院后能得到及時的正確診斷及治療,減少患者住院治療天數(shù),減輕反復檢查治療費用,大大減輕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13]。因此,此研究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發(fā)現(xiàn)并診斷后及時藥物干預治療并進行心理護理很重要,如果延誤疾病的診斷,最終不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加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進而加重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甚至造成死亡率的增高。因此,要在護理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積極藥物干預配合心理護理,從而促進患者精神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減少致殘率。
本研究中50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其中以情緒不穩(wěn)及情感脆弱多見,患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激動時更加突出,對社會、家人帶來很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對患者本身也是莫大的痛苦。本文通過統(tǒng)計患者腦梗死的不同類型及帶來的影響所占的比例,并對在不同性別及年齡中的發(fā)病幾率做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男性較女性更易發(fā)生腦梗死所致精神障礙,并有文獻支持該結論[14]。另外顯示年齡越大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精神障礙,也有文獻支持該結論[15-16]。本文的一系列調查分析得出了在各類腦梗死類型中,且男性或年齡越大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精神障礙的結論,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必要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亓向前, 王紅霞, 張變梅. 腦血管病致精神障礙22例臨床分析 [J]. 山西醫(yī)藥雜志月刊, 2009, 38(2):143-144.
[2] 劉運海,楊期東,王志文,等.中國城鄉(xiāng)組社區(qū)人群五年死因分析 [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1998,32(11):33-35.
[3] 齊愛華, 劉偉. 老年多發(fā)性腦梗塞精神障礙臨床與CT分析—附135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6, 1(5):62-63.
[4] 萬麗麗.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的老年患者的護理對策 [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 ,9(11) :117-118.
[5] 邢海燕,張玉國,崔娜.信心干預對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康復依從性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6 (20):72-73.
[6] 陳蓓,譚梅尊.腦梗塞患者的智力測驗[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7,13(4):224-226.
[7] 顧明志,健芬.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的10年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03, 13 (1):35-35.
[8]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5:134-136.
[9] 王艷景,李磊.老年腦出血后合并抑郁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4,25(2):33.
[10] 徐德榮,吳仕科.致密動脈征的CT表現(xiàn)對早期腦梗塞的診斷價值 [J].中國 CT 和 MRI雜志, 2008 , 6(3):23-25.
[11] 趙振海, 王錦霞, 李京陸. 22例腦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分析[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02, 12(3):245-246.
[12] 于家富,蔡林.老年人腦梗塞后精神障礙的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 1995,4(13):198.
[13] 鄭維. 顳葉腦梗死繼發(fā)精神障礙的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 2010, 50(25):78-79.
[14] 李社紅, 張琳瑋, 盧二勤. 顳葉腦挫裂傷繼發(fā)急性精神障礙的治療體會[J].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2, 22(2):144.
[15] 于開軍, 崔志, 馬福志. 120例腦卒中所致精神障礙臨床分析 [J]. 遼寧醫(yī)學院學報, 2012, 33(2):140-141.
[16] 王振玉, 李喜娥. 腦出血與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分析 [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03, 15(10):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