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3月初證監(jiān)會就修改《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指導意見》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擬將重大違法公司實施強制退市的決策權下放給交易所;之后滬深交易所根據(jù)證監(jiān)會指導意見分別發(fā)布了《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筆者認為,在完善重大違法退市制度的基礎上,還應大刀闊斧系統(tǒng)完善目前的退市制度。
應該說此次重大違法退市制度改革力度還是蠻大的,重組欺詐發(fā)行、上市造假、年報造假、信息披露違法等6種重大違法情形將被終止上市,重大違法退市暫停上市期由12個月縮短到6個月,不再考慮公司整改、補償?shù)惹闆r,沒有恢復上市情形。不過,上市公司觸及重大違法畢竟還是極小部分,當前退市制度的核心問題,應是一些績差股、垃圾股、問題股退不出去。
退市制度極度寬松,垃圾公司不僅感受不到退市壓力,甚至在重大重組、借殼上市、題材概念等助推下,還時不時掀起投機炒作浪潮,市場優(yōu)勝劣汰機制難以形成,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和優(yōu)化資源配置功能更無從談起,同時讓大量跟風投機中小投資者遭受套牢或虧損。垃圾公司不退市,雖然暫時“保護”了部分投機者利益,但市場缺乏健康機制,最終可能讓其它更多市場主體大虧其本。為完善A股退市機制,建議:
大幅降低退市門檻。目前IPO上市標準比較高,但上市后“維持上市標準”比較低,只有基本爛透的公司才會觸及退市紅線。證監(jiān)會在《若干意見》中要求證交所應及時補充并適時調(diào)整完善“財務狀況、交易標準”等退市指標,建議將維持上市標準設計為IPO標準的一半位置,達不到維持上市標準,上市公司則退市。比如主板IPO在利潤方面的標準為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shù)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那么維持上市標準可設計為:最近三年均為正數(shù)且累計超過1500萬元。未來新經(jīng)濟企業(yè)可能有特殊的上市標準,那么其退市標準也應量身打造,同樣以其IPO標準的一半位置來設計其退市標準。
大力精簡退市流程。目前A股上市公司退市流程過于繁瑣,比如主板退市流程包括退市風險警示、暫停上市、終止上市;在退市時間上更是過于冗長,主板需連續(xù)四年虧損才會終止上市,而上市公司要“實現(xiàn)”連續(xù)四年虧損,其實也不容易、概率較小。這樣導致一些問題股留在市場、導致一些投資者利益遭受損失。建議大幅壓縮退市流程和時間,可以取消目前主板的暫停上市環(huán)節(jié),一旦觸及目前暫停上市紅線,則直接終止上市。目前創(chuàng)業(yè)板不設ST制度,只有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環(huán)節(jié),同樣可取消暫停上市環(huán)節(jié),一旦觸及目前的暫停上市紅線,同樣直接終止上市。由此可逼迫投資者高度重視上市公司退市風險、避免上市公司規(guī)避退市的各種手法。
取消重新上市制度。重新上市通道,讓終止上市的公司又重新回到A股市場,這將讓上市公司包括造假退市公司成為真正的不死鳥。既然創(chuàng)業(yè)板沒有重新上市制度,那么主板、中小板也不應設計重新上市制度,且由于目前尚無一例實施重新上市,正好趁此機會徹底取消。
禁止借殼上市、規(guī)范重大重組。借殼和重組都是導致退市制度失去效用的主因。重組上市(借殼上市)讓上市公司烏雞變鳳凰,徹底顛覆市場的價值觀,對此應該嚴格禁止;而重大重組一般都有新資產(chǎn)上市,理應走IPO排隊審核通道,不應走重組審核的后門,否則將產(chǎn)生不公。
將長期停牌上市公司予以摘牌。A股上市公司長期停牌是一大惡習,再怎么完善停牌制度,也難保一些上市公司鉆漏洞。香港聯(lián)交所針對上市公司長期停牌行為,擬用更為嚴厲的除牌規(guī)則來對付;A股市場也應建立上市公司若長期停牌(比如一年之內(nèi)停牌時間累積超過6個月)則強制退市制度,以此可遏制上市公司隨意停牌行為。
引導投資者形成“買者自負”意識。有些股民主動投資垃圾股,就是想賭重組或借殼,退市制度的設計不應忌憚這部分投機者的利益,而應遵循“買者自負”原則,由其自擔風險。當然,對造假等違法違規(guī)導致上市公司退市,理應追究相關責任人對股民的賠償責任,但除此之外由于市場等風險導致的上市公司退市,其責任應完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若上市公司退市常態(tài)化、嚴格化,股民也會自動遠離垃圾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