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怎樣讓家訪成為一門好的教育藝術?教師要先了解清楚家訪的時代背景及存在現(xiàn)狀。正確認識家訪的目的和意義是前提。明確家訪的流程是關鍵。鞏固落實教育成果是保障。家訪教育的成功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等多方因素在實踐中合作探究,共同提升。
關鍵詞:家訪藝術;時代背景;目的和意義;家訪流程;鞏固家訪成果
家訪是不是一門好的教育方式?通過教家訪實踐,我覺得只要用法得當,發(fā)揮教育效應那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而讓家訪成為一門好的教育藝術還需要廣大老師們在上下求索的過程中,探尋出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一種體制或者模式,只有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才有可能從更大的空間和時間上收獲教育成果。
新時代下怎樣讓家訪成為一門好的教育藝術?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先要了解清楚家訪的時代背景,它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狀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為此,我在就職的學校面向學生和家長做了簡單調查。在被調查的小學生中,一半以上希望教師能去他們家中家訪,而有小部分學生則猶豫不決,另一小部分學生不愿意老師家訪。愿意家訪的理由集中在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幫助自己成長上。而不愿意被家訪的學生群體,一面是他自卑心理造成的,多是些學習狀況不良的學生。另一方面是家庭環(huán)境讓他排斥教師家訪。這樣的學生多是家庭境遇狀況不良的,或者是留守兒童家庭、單親子女家庭、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家庭、經(jīng)濟困難家庭、學習困難家庭、心理方面有重大變化的學生家庭等。個別不愿意家訪的理由還有對教師的一種不認可不信任。那么不愿意被家訪的這類學生難道就不希望教師幫助他成長嗎?從人的本能需求上來說,不是的。其實阻礙家訪進行的有家庭環(huán)境及學生的心理因素。而家長層面呢,多數(shù)家長是歡迎的,也有少部分家長認為家訪的意義和效果并不及學校教育的成果良好,對家訪的重視程度不高,積極性也不夠。且個別家長還易把家訪問題上升到功利問題,因而排斥家訪。再看老師們的家訪觀點。個別非班主任老師認為,家訪主要是校領導和班主任的事情,把家訪片面化、狹窄化了。少數(shù)班主任教師認為家訪增加了工作量,心理也有抵觸情緒。新時代下與家庭教育的溝通方式已走向多樣化、廣泛化,諸如班級微信群、QQ群、家校通等都遍地開花,家訪顯得是一種雞肋。把家訪當成是一種任務,訪一訪就了事,不從學生實際需要角度去考慮家訪的價值是可怕的。由此家訪遇到的阻力不單有學生自身的,還有家庭家長的,還不缺乏教師的。
如何打破家訪的堡壘,讓家訪真正地起作用?還需要針對問題來解決。我認為,新時代的家訪要想取得一定的教育碩果,需要贏得學生、家長、學校甚至是社會的全方位的支持的。
首先要正確認識家訪的目的和意義,這是做好有效家訪工作的前提。1.家訪是溝通教師、家長、學生心靈的橋梁,有利于拉近距離,溝通意見,達成共識,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教育的一致性目的——為了孩子的美好成長更加明確。2.家訪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延伸,是學校對以人本的學生的關心和體現(xiàn),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補充,是任課教師教好學生的有益補充。3.家訪是提升家庭教育的有力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新的正確的教育觀念,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4.家訪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響社會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參與和支持,進而影響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家訪也是宣傳學校教育理念的良好契機,契機利用好了,社會信譽也會隨之而來。
其次要有明確的家訪教育流程,確保家訪工作在精細化的安排下得到良好的落實。1.家訪前的準備必不可少,訪問目標要明確,目的也要明確。必須對孩子有所了解,提前征得家訪同意,針對孩子想要達成怎樣的家訪教育目的,預設如何才能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預設可能發(fā)生的意外狀況如何處理,比如學生的第一監(jiān)護人父母臨時離開了,只留下了爺爺奶奶在家。只有做好準備才能保證家訪工作的順利開展。2.家訪過程中要變“談話方式家訪”為“請家長參與教育活動”“請學生參與教育活動”,增強互動性、交流性、實效性。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溝通。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對家庭有困難的家長給予人文關懷,必要時可聯(lián)合學校和其他社會力量進行幫扶。
最后要鞏固落實家訪的教育成果,把家訪作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機制進行下去。家訪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是一次性的簡單工作。家訪成果是否有效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需要教師后期繼續(xù)的追蹤觀察及整改。若發(fā)現(xiàn)問題還需要再想辦法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比如教師可建立家訪反饋卡,設置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設置家訪追蹤卡,定期追蹤學生的情況,看看他的家庭教育是否已有改進。讓家訪的成果真正用到學生身上,為學生的發(fā)展謀福利。
家訪成為一門有效的藝術的教育方式還要走很長的路,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等多方因素在不斷的家訪實踐中去總結經(jīng)驗教訓,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才能走的得更加長遠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