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登朝, 康 誠, 童孟勝, 張?zhí)旌剑?張 馳, 陳 亮, 吳 珂, *
(1. 溫州市公路管理局, 浙江 溫州 325000; 2.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8;3. 寧??h交通重點工程建設指揮部, 浙江 寧波 315600)
隨著我國隧道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隧道行車安全與照明節(jié)能之間的矛盾也日漸突出[1]。采用LED作為隧道照明光源并進行調(diào)光控制,是實現(xiàn)隧道綠色智能化照明的發(fā)展趨勢,也是解決行車安全與節(jié)能減排之間矛盾的重要措施[2],而掌握隧道照明基準參數(shù)的特性和變化規(guī)律,是實現(xiàn)低能耗、按需照明的基礎與關鍵。
近年來,隧道照明基準參數(shù)的合理設定得到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普遍關注[3-5]。涂耘等[6]對浙西南山區(qū)高速公路隧道進行了大量現(xiàn)場實測和數(shù)據(jù)分析,提出了該地區(qū)洞外亮度L20(S)的普適峰值,為隧道照明設計提供了指導; 王少飛等[7]提出了一種基于數(shù)碼相機技術的L20(S)檢測方法,與現(xiàn)場實測結果對比,該方法可減小L20(S)檢測誤差; 胡英奎等[8]對比分析了現(xiàn)行隧道L20(S)檢測方法,并提出了基于當?shù)毓鈿夂驍?shù)據(jù)的L20(S)計算方法。對于隧道交通流參數(shù),許多學者對隧道車速、交通量進行了實測,在獲取大量隧道交通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開展了基于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的隧道交通流預測[9-13]。隧道洞外亮度、車速和車流量作為照明設計與調(diào)光控制的重要基準參數(shù),往往受到當?shù)貧夂驐l件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目前,對于某一特征地區(qū)隧道照明調(diào)光參數(shù)的變化特征及其對照明需求和能耗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較少。
本文以浙東地區(qū)多條公路隧道為研究對象,采用改進的環(huán)境簡圖法結合環(huán)形線圈車檢器,同步、連續(xù)獲得隧道長序列L20(S)及交通流數(shù)據(jù),分析該地區(qū)車流量和車速的變化特征以及季節(jié)和天氣對L20(S)時序變化規(guī)律的影響,探討隧道照明需求的特性。
對浙東沿海丘陵地區(qū)6條公路隧道的洞外亮度L20(S)和交通流展開現(xiàn)場實測。隧道分別位于溫州和寧波,均為南北走向,設計車速為60 km/h,隧道服役時間均達到1年以上。
環(huán)境簡圖法[14]是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推薦的一種隧道L20(S)測算方法,首先對隧道洞口的特征景物進行類型劃分,再確定各類型景物的亮度,最后對各景物亮度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L20(S)。在具體實施時,往往需要測量人員根據(jù)經(jīng)驗選擇某一特征點亮度作為該類景物亮度,但由于同一景物在不同位置的亮度常存在差異,容易造成人為的測量誤差。以某隧道洞口植被為例, 同一時刻某兩處特征點亮度差異可達到300.5 cd/m2。此外,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簡圖法難以獲得連續(xù)的L20(S)變化曲線,且進行各景物測量時經(jīng)常存在時差。
本文對環(huán)境簡圖法進行改進,首先根據(jù)數(shù)碼相機所拍攝的距隧道洞口1個停車視距處20°圓錐視場的照片來劃分各景物類型及面積權重;然后采用多臺多視場角亮度計對各類景物進行同步測量,測量時根據(jù)景物面積切換視場角,使得視場角范圍能夠覆蓋目標景物,以獲取同一類目標景物的加權亮度值;最后基于式(1)計算L20(S)。
L20(S)=γ·LC+ρ·LR+ε·LE+τ·Lth。
(1)
式中:LC、LR、LE、Lth分別為天空、路面、環(huán)境和隧道洞口處亮度,cd/m2;γ、ρ、ε、τ分別為天空、路面、環(huán)境和隧道洞口面積所占百分比,根據(jù)隧道洞口拍攝的20°圓錐角視場照片確定。
采用改進的環(huán)境簡圖法,通過亮度計視場角的切換,可同時獲得各類目標景物的加權亮度值,有效避免了原方法受測試人員經(jīng)驗影響、各景物亮度測量存在時差等問題,能夠準確獲取連續(xù)的L20(S)變化特征曲線。實測結果表明,改進的環(huán)境簡圖法檢測結果與規(guī)范推薦方法(灰度法)的差異在5%以內(nèi),如圖1所示。
圖1 隧道L20(S)檢測數(shù)據(jù)對比Fig. 1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data of L20(S)
隧道的車速和車流量數(shù)據(jù)通過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環(huán)形線圈車輛檢測器測量。
洞外亮度L20(S)是指在接近段起點S處,距地面1.5 m高正對洞口方向20°視場實測得到的平均亮度。L20(S)的合理設定,對工程投資和營運開支都有極大的影響,例如L20(S)分別設定為4 000 cd/m2與6 000 cd/m2時,隧道照明設備費相差34%,年耗電量相差達30%[15]。
寧波市花山隧道每日L20(S)峰值的年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受天氣和季節(jié)的影響,1年中每日的L20(S)峰值變化差異較大,7—8月的L20(S)峰值較高,普遍達到4 000 cd/m2以上,其他時間L20(S)峰值則在3 500 cd/m2左右。相比于L20(S)峰值維持在3 000 cd/m2左右的浙西南山區(qū)公路隧道,由于溫州、寧波兩地沿海,日照充分,因此L20(S)普遍更高。
圖2 公路隧道L20(S)峰值年變化曲線
Fig. 2 Annual variation curve of peak value ofL20(S) in highway tunnel
圖3示出不同季節(jié)L20(S)的日時序變化曲線。由圖3可知,不同季節(jié)的L20(S)日時序變化曲線整體趨勢比較一致,但L20(S)峰值大小和持續(xù)時間有所差異。冬、春秋、夏季L20(S)分別從7:00、6:00、5:00開始逐漸增大,在10:00左右達到峰值并維持在高位。夏季L20(S)峰值最大,達到4 000 cd/m2左右,比冬季增大約10%,春秋季L20(S)峰值則介于兩者之間。同時,夏季L20(S)維持在高位的時間較長,為7 h左右,在15:00左右才開始逐漸降低;而冬季L20(S)在高位的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僅為4 h;春秋季L20(S)在高位的持續(xù)時間為5 h左右。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提出的春、夏、秋、冬季公路隧道L20(S)峰值比例為0.5∶1∶0.5∶0.5,實測結果表明,浙東地區(qū)春、夏、秋、冬季晴天L20(S)峰值比例應調(diào)整為0.95∶1∶0.95∶0.85,且L20(S)在高位的持續(xù)時間應分別為5、6、5、4 h。
圖3 不同季節(jié)隧道L20(S)日時序變化曲線Fig. 3 Daily sequential variation of L20(S) in different seasons
圖4示出不同天氣下的隧道L20(S)日時序變化曲線。由圖4可知,晴天時隧道L20(S)整體較高,白天時段(8:00—18:00)的平均值達到1 913.65 cd/m2;陰天、重陰天時隧道L20(S)較低,平均值僅為321.86 cd/m2和209.73 cd/m2; 云天時隧道L20(S)介于晴天和陰天之間,平均值為1 117.15 cd/m2。雖然晴天時L20(S)較大,但其變化相對較為平穩(wěn);而云天由于受到云層的隨機遮擋,常導致L20(S)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大幅變化。如實測數(shù)據(jù)捕捉到某個云天的下午,L20(S)在15 min內(nèi)由1 000 cd/m2增至3 260 cd/m2,隨后迅速降至1 000 cd/m2以下,變化速率達到150.7 cd·m-2·min-1。L20(S)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導致隧道內(nèi)亮度需求發(fā)生改變,這對隧道照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4 不同天氣隧道L20(S)日時序變化規(guī)律Fig. 4 Daily sequential variation of L20(S) in different weathers
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規(guī)定晴、云、陰、重陰天下的L20(S)亮度比例應為1∶0.5∶0.25∶0.13。實測結果表明,浙東地區(qū)公路隧道晴、云、陰、重陰天下的L20(S)的比例應調(diào)整為1∶0.6∶0.18∶0.11,更為符合該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對實際照明需求的影響。
除L20(S)外,隧道照明需求亮度同時還受車速vt和車流量N的影響。以溫州市塔石嶺隧道為例,對1年內(nèi)每日隧道車速和車流量進行小時平均,獲得浙東地區(qū)公路隧道典型交通流變化曲線,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1 d內(nèi)N呈雙峰分布,峰值達到800 veh·h-1·ln-1以上;vt呈雙谷分布,早、晚高峰時段的行車速度均在20 km/h左右。由此可知,隧道交通流普遍存在“低車速-高車流量,高車速-低車流量”的特點,即日間車速普遍較低,但車流量較大,且存在早晚車流高峰;夜間車速較高,但車流量較小。這是由于浙東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城鎮(zhèn)化程度高,交通趨于飽和,公路隧道的交通流呈現(xiàn)出市政隧道的峰谷分布特征。
圖5 浙東地區(qū)公路隧道交通流變化曲線
Fig. 5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flow variation of highway tunnel in eastern area of Zhejiang
vt和N對照明需求亮度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隧道入口段亮度折減系數(shù)k,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k值隨vt、N的增加而不斷增大,但只有在大車流量和高車速時,k值的變化才較為明顯。當N為1 200 veh·h-1·ln-1時,vt由40 km/h增大至100 km/h,k值由0.012提升至0.045,即vt每提高20 km/h,k增大0.011;在車速較低時(vt≤ 40 km/h),N由350 veh·h-1·ln-1增加至1 200 veh·h-1·ln-1,k僅從0.01增大至0.012。結合隧道“低車速-高車流量,高車速-低車流量”的特點,考慮到隧道的日間車速普遍低于40 km/h,可以推斷,浙東地區(qū)日間vt和N對隧道照明需求亮度的影響比較小。
圖6 入口段亮度折減系數(shù)k變化規(guī)律Fig. 6 Variation of brightness reduction factor k in tunnel entrance
隧道照明需求由L20(S)和k共同決定。依據(jù)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L20(S)、k對隧道入口段照明亮度的影響關系見式(2)。
Lth1=k·L20(S) 。
(2)
式中Lth1為隧道入口段1亮度,cd/m2。
依據(jù)式(2)計算隧道入口加強照明亮度需求。在滿足隧道最低亮度需求的基礎上,L20(S)、k和隧道日間入口加強照明需求的日時序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L20(S)在8:00左右迅速上升,17:00左右迅速下降,白天時段維持在高位;k在7:00、10:00和17:00左右出現(xiàn)峰值; 相比于L20(S),k在1 d內(nèi)變化比較平緩,僅在0.01~0.013波動。進一步比較隧道照明需求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照明需求變化曲線在變化趨勢、峰值時刻等方面均與L20(S)曲線十分接近,與k值曲線差異較大,且在7:00—8:00、11:00—13:00和16:00—17:00等時間段內(nèi),均出現(xiàn)了k與照明需求變化趨勢相反的現(xiàn)象。
圖7 L20(S)、k和日間加強照明需求變化曲線
Fig. 7 Variation curves of lighting demand,L20(S) andkin daytime
進一步比較L20(S)、k和日間隧道入口段加強照明需求的變化幅度,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1 d內(nèi)L20(S)的變化比k更為劇烈。上午時段L20(S)變化幅度不斷增大,于10:00左右達到峰值,幅度約170%;隨后變化幅度不斷下降并趨于平緩,在12:00—15:00期間維持在-15%~+15%; 在15:00之后,L20(S)變化幅度迅速減小,在17:00左右達到-100%。而k值變化幅度始終在-10%~+10%波動。隧道照明需求的變化幅度曲線與L20(S)極為貼合,分別在8:00—10:00顯著增大、15:00—17:00顯著減小,在12:00—15:00期間在10%以內(nèi)波動。由圖7和圖8可知,對于浙東地區(qū),影響隧道照明需求變化的主要因素是L20(S)。
選擇本次實測中的3條鄰接隧道安裝智能控制電表,對隧道照明能耗進行計量。3條隧道均采用LED照明,長度分別為2.03、1、0.49 km,實際交通狀況相近。隧道運營中,洞內(nèi)左側燈具僅根據(jù)L20(S)變化進行無級調(diào)光;洞內(nèi)右側燈具根據(jù)L20(S)、vt和N變化進行無級調(diào)光。經(jīng)實際計量,長、中、短3條隧道左側日均照明能耗分別為573.2、340.4、178.2 kW·h;右側分別為528.1、328.1、168.1 kW·h。相比于不調(diào)光控制,隧道左、右側照明節(jié)能比例見表1。
圖8 L20(S)、k和日間加強照明需求變化幅度曲線
Fig. 8 Rangeability curves of lighting demand,L20(S) andkin daytime
表1長、中、短隧道照明節(jié)能比例
Table 1 Ratio of lighting energy saving in long, medium and short tunnel %
以長隧道為例,僅根據(jù)L20(S)變化進行調(diào)光控制,節(jié)能比例為36.3%。在此基礎上考慮交通流的影響,節(jié)能空間僅增加1.1%,提升效果十分有限。進一步比較長、中、短隧道照明節(jié)能比例可以發(fā)現(xiàn),相比于長隧道,中、短隧道由于加強段照明功率占隧道照明總功率的比例更大,調(diào)光控制的節(jié)能比例也更大,分別達44.7%~46.7%、54.3%~56.9%。由此可知,隧道越短,調(diào)光控制所取得的節(jié)能效果越顯著。
1)浙東地區(qū)公路隧道晴、云、陰、重陰天下的L20(S)比例約為1∶0.6∶0.18∶0.11;春、夏、秋、冬季的L20(S)峰值比例約為0.95∶1∶0.95∶0.85,L20(S)在高位持續(xù)時間分別為5、6、5、4 h。
2)浙東地區(qū)公路隧道交通流存在“低車速-高車流量,高車速-低車流量”的峰谷重疊特征,車速和車流量對隧道照明需求亮度的影響較為有限。
3)L20(S)是影響浙東地區(qū)隧道日間照明需求的主要因素,其對調(diào)光控制節(jié)能的貢獻超過95%。
4)隧道越短,加強照明所占的比例越大,調(diào)光控制所取得的節(jié)能效果越顯著。短隧道采用無級調(diào)光,照明能耗降低50%以上。
5)后續(xù)研究應進一步分析洞口朝向對隧道L20(S)及照明需求的影響,并對比城市隧道與公路隧道的交通流特點。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王少飛, 涂耘. 我國公路隧道照明技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 隧道建設, 2010, 30(增刊1): 199.
WANG Shaofei, TU Yu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highway tunnel lighting technology in China[J]. Tunnel Construction, 2010, 30(S1): 199.
[2] 史玲娜, 涂耘, 王小軍. 新舊規(guī)范對比下的隧道照明節(jié)能設計研究[J]. 照明工程學報, 2015, 26(1): 50.
SHI Lingna, TU Yun, WANG Xiaojun. Research of energy-saving design for tunnel lighting based on earlier and new specifications[J]. 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26(1): 50.
[3] 張德錢, 洪遠泉, 周永明. 公路隧道照明優(yōu)化設計與計算方法研究[J]. 隧道建設, 2017, 37(7): 803.
ZHANG Deqian, HONG Yuanquan, ZHOU Yongming. Research of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illumination of highway tunnels[J]. Tunnel Construction, 2017, 37(7): 803.
[4] 郭春, 柳玉良, 王明年, 等. 隧道洞外亮度自動數(shù)碼測試分析方法研究[J]. 照明工程學報, 2014, 25(5): 87.
GUO Chun, LIU Yuliang, WANG Mingnian, et al.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 road tunnel ambient exterior luminance using automatic digital test technology[J]. 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25(5): 87.
[5] 洪開榮. 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 隧道建設, 2015, 35(2): 95.
HONG Kairong. State-of-art and prospect of tunnels and underground works in China[J]. Tunnel Construction, 2015, 35(2): 95.
[6] 涂耘, 王少飛, 侯伶, 等. 浙西南山區(qū)高速公路隧道洞外亮度L20(S)研究[J]. 照明工程學報, 2011, 22(5): 34.
TU Yun, WANG Shaofei, HOU Ling, et al. Research on access zone luminanceL20(S) of road tunnel in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22(5): 34.
[7] 王少飛, 李科, 陳建忠. 公路隧道洞外亮度L20(S)測試分析軟件介紹[J]. 公路隧道, 2010(1): 61
WANG Shaofei, LI Ke, CHEN Jianzhong. Test analysis software introduction of access zone luminanceL20(S) of highway tunnel[J]. Highway Tunnel, 2010(1): 61.
[8] 胡英奎, 陳仲林, 孫春紅, 等. 公路隧道洞外亮度的確定方法對比分析[J]. 燈與照明, 2010, 34(2): 1.
HU Yingkui, CHEN Zhonglin, SUN Chunhong, et al. Comparison of caculation methods of road tunnel access zone luminance[J]. Light & Lighting, 2010, 34(2): 1.
[9] 周永華. 交通流預測控制的機制與方法[J]. 中國公路學報, 2007, 20(1): 107.
ZHOU Yonghua. Mechanism and approach of traffic flow predictive control[J].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07, 20(1): 107.
[10] 鞏佩. 隧道照明控制與仿真系統(tǒng)研究與設計[D]. 西安: 長安大學, 2010.
GONG Pei. Study and design of control and simulation system of highway tunnel lighting[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10.
[11] 張蕾. 高速公路長大隧道交通流特性分析[D]. 西安: 長安大學, 2010.
ZHANG Lei. Analysis of traffic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freeway tunnel[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10.
[12] 王偉力. 基于DeviceNet的隧道智能照明控制系統(tǒng)研究[D]. 西安: 長安大學, 2008.
WANG Weili. Study of device net fieldbus in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of highway tunnel[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08.
[13] 董春嬌, 邵春福, 諸葛承祥. 混合狀態(tài)下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短時預測[J]. 物理學報, 2012, 61(1): 44.
DONG Chunjiao, SHAO Chunfu, ZHUGE Chengxiang.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for multi traffic states on urban expressway network[J]. Acta Physica Sinica, 2012, 61(1): 44.
[14] 公路隧道照明設計細則: JTGT D702—01—2014 [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Guidelines for design of lighting of highway tunnels: JTGT D702-01-2014[S].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