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山東省威海市農業(yè)科學院 山東 威海 264200)
●王嘉偉(威海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 山東 威海 264200)
●胡 靜 毛積磊 田孝威(山東省威海市農業(yè)科學院 山東 威海 264200)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是石竹科孩兒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以塊根入藥,味甘微苦,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其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癥,具有抗疲勞、抗缺氧、抗應激、抗炎、抗衰老、增強免疫力及鎮(zhèn)咳、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是常用滋補類中藥。
太子參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產于江蘇、山東、安徽和福建等省,山東境內昆崳山上太子參野生資源豐富,而膠東地區(qū)是太子參人工栽培傳統產區(qū)。威海、煙臺產地的太子參外觀較粗大,多糖和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高,威海產太子參的硒含量最高,藥材品質得到業(yè)界一致好評。本文根據太子參的生態(tài)學特性,分析威海地區(qū)太子參農田栽培技術和管理要點,以期進一步探索山東地區(qū)太子參的科學栽培模式,科學指導太子參農田栽培取得優(yōu)質、高產、高效的效果。
太子參喜溫和濕潤氣候,適宜氣溫為15℃,地溫在10℃時緩慢發(fā)芽、發(fā)根,在10~20℃的氣溫下生長旺盛,當氣溫達30℃以上時,植株生長停滯。6月下旬植株開始枯萎,進入休眠越夏。太子參耐寒性強,在 17℃的氣溫下可安全越冬。
太子參喜溫和、濕潤、涼爽的氣候,忌高溫和強光曝曬。在山東地區(qū)可以和春玉米間作,玉米稈可起到遮陽作用。
宜選土壤理化性狀好、疏松、透氣、透水及保肥保水性能好、有良好團粒結構的壤土、沙質壤土地塊種植。不宜選擇低洼積水、鹽堿地、過分黏重或過分貧瘠的土壤地塊種植。
土壤是太子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土壤中銨態(tài)氮、有效鉀、速效磷及鉛、鉻、銅、鋅及硼元素分布水平及配比情況對太子參植物地下塊根的生長尤為重要。據調查,福建、山東等地太子參種植區(qū)域有效硼含量較低,在施肥管理中應適當增加硼元素的比例。硼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其能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在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成和開花結實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水分不足可導致太子參產量減少或生長不良,易遭病害;但水分太大,畦面積水對生長也不利。土壤水分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低于40%需噴水抗旱,高于80%要排澇。
2.1.1 種子采集與處理 太子參是蒴果種子,成熟期不一致,蒴果開裂,種子自然脫落,人工不易采收。生產上一般可利用散落在地面的種子進行育苗繁殖,方法是在晴天把散落在地里的種子人工收集起來,用濕沙貯藏,濕度以手握成團,松開即散為宜。種子采后宜即時播種,或用濕沙貯藏當年秋播。秋播土壤要保持陰涼濕潤,種子干燥久放不利出苗。
2.1.2 播種育苗 山東地區(qū)在10月中下旬,將太子參種子1份拌3份細土,采用均勻撒播或條播的方式播種,每畝用種量4kg。條播是橫向或縱向開溝,深度2cm,行距5~10cm,將種子均勻地撒于溝內,從旁邊的畦面上客土覆土,以此類推,然后整平,覆土厚度為0.5cm~1cm。撒播是把拌土的種子均勻地撒播在畦面上,然后覆土1cm左右,以不見種子為宜,再耙平畦面,播種后必須馬上覆蓋麥草,厚度以2~3cm為宜,噴1次透水。為防止麥草被大風吹走,可以用尼龍網或玉米秸稈蓋住,主要作用是保溫、保濕,防止土壤板結。翌年早春種子發(fā)芽出苗,去除覆蓋物,畦兩邊的作業(yè)道上套種春玉米,給太子參遮陽,使太子參安全度夏,秋季收挖作種參栽種。
2.2.1 選地 選擇交通運輸便利,有配套的水、電設施,排水條件好,遠離污染源的地塊;土壤以沙質壤土為佳,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pH5~6,前茬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或蔬菜為宜。
2.2.2 整地 將選好的地塊施足底肥后深翻、旋耕2~3次,深度20cm,然后耙細整平,做高畦或平畦,南北向為宜,畦面寬 1.4~1.5m,作業(yè)道寬50cm,整平畦面后待播。
2.2.3 移栽定植 商品太子參大面積生產多采用塊根繁殖,山東地區(qū)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定植。在留種田內邊起參,邊選種,邊移栽。選擇芽頭完整、參體肥大、整齊無傷、無病蟲危害的塊根作種用。太子參的栽種方法有平栽和斜栽兩種。要特別注意栽種深度,太子參有“莖節(jié)生根”的特性,栽種過淺時根多集中在表土層內,形成的塊根小,側根多而且密集,對生長不利,商品性差;而栽種過深則塊根大,但發(fā)根少,產量低。
2.2.3.1平栽作成1.5m寬的高畦或平畦,在畦面上開設橫條溝,溝深5~7cm,然后將太子參種根頭尾相接平放入溝內,株距5~7cm,芽頭向上,一次放2個種根,繼續(xù)按溝距13~17cm再開一條溝,用開溝的泥土覆蓋前一溝,覆土厚度為3cm,再擺種,以此類推。栽后將表土壓實,不用覆蓋麥草,將畦面整成弓背形。每畝用種根量60~75kg。
2.2.3.2 斜栽作成1.5m寬的高畦或平畦,在畦面上開設橫條溝,溝深13cm。開溝后將種參斜擺于溝的外側,株距5~7cm,種參芽頭朝上,離畦面7cm,要求芽頭基本位于一條直線上,也稱“上齊下不齊”,然后按溝距13~17cm再開一條溝,將開溝的泥土覆蓋前一溝,再擺種,以此類推。栽后將表土壓實,不用覆蓋麥草,將畦面整成弓背形。每畝用種根量 40~50kg。
2.2.4 間作遮陽 春季在每個畦的向陽側作業(yè)道種1行玉米,在夏季高溫時玉米稈可為太子參遮陽,株距為15cm,一般每畝玉米產量500kg左右。
威海地區(qū)的太子參3月份出苗,隨之現蕾開花,4~5月地下莖逐節(jié)發(fā)根、伸長、膨大,6月份種子成熟,7月上中旬收獲,每畝鮮參產量達500kg左右。
威海地區(qū)太子參幼苗期雜草較少,一般用小鋤頭淺鋤除草,封行后的大草可以人工拔除。種植面積大的可以在春天太子參出苗之前每畝使用除草劑異丙甲草胺100mL兌水噴施進行防除。
太子參喜溫潤,根系淺,怕旱,如遇氣候干燥,土壤太干,則應及時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促進根部迅速生長。太子參怕澇,在雨季,田間有積水要及時開溝排水,防止爛根。
在降雨過多的情況下,太子參畦面上的土層會因雨水的沖刷而變淺,影響太子參的生長及塊根的質量,可以將畦溝內的積土鏟起培到參根上,這樣既可滿足參苗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又有利于排水。
追肥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完成,以速效肥為主。可葉面噴施0.5%的尿素和微量元素或噴施25%的沼液。開花前后用0.2%~0.5%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葉面噴施,可以提高太子參的產量和品質。為減少肥料在噴施過程中的損失,有利于葉片吸收,應選擇陰天或晴天的早晨和傍晚噴施。
太子參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綜合防治措施,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國家禁用農藥。
4.1.1 葉斑病 葉斑病是太子參主要的葉部病害,4~5月份發(fā)生。防治方法:清潔田園,將病株殘葉集中田外燒毀;發(fā)病初期用1:1:200的波爾多液噴施防治,每隔15~20天噴施1次,或用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500~600倍液噴霧防治。
4.1.2 根腐病 根腐病是太子參主要的根部病害,4~6月份發(fā)生。防治方法:注意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發(fā)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澆灌病株。
4.1.3 病毒病 病毒病即太子參花葉病。防治方法:選擇無病植株留種,增施磷鉀肥,防治傳播病毒的蚜蟲;最好是通過組織培養(yǎng)的方法取得脫毒種苗進行栽培。
地下害蟲(蠐螬、螻蛄、地老虎、金針蟲等)采用毒餌誘殺,將90%的敵百蟲或40%的甲基異柳磷拌入麥麩(麥麩炒香但不要炒糊),麩、水與藥的比例為100:10:1,混合后均勻撒于太子參的畦面和作業(yè)道上;地上害蟲(蚜蟲、菜青蟲等)采用吡蟲啉700倍液或1%的苦參素1000~1 200倍液葉面噴施,葉片的背面要著重噴施。
太子參高產高效栽培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選地、整地、選擇優(yōu)質種子、培育健壯種苗、適時播種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入手進行科學栽培管理,才能實現太子參的優(yōu)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