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安
高考作文,在其合乎“基礎(chǔ)等級”要求的前提下,“深刻”往往被列為“發(fā)展等級”之首。我們衡量一篇議論文的寫作水準,往往也以深刻與否作為評判標準。或許我們可以極端地認為,“深刻”這一要求,基本上是針對議論文設(shè)置的。何以言之?記敘文可以編排波瀾起伏的故事引人入勝,可以描寫個性鮮明的人物使人難忘;散文可以抒發(fā)喜怒哀樂與人共鳴,可以描繪山川風(fēng)物與人共賞(不言而喻,不管所寫為何物,切題扣題是先決條件,此為“基礎(chǔ)等級” 之首項)。而且,以上兩種體裁,語言上出彩的空間相對議論文來說都要大得多,而嫻熟的語言文字功夫,在判分時是最容易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的。
議論文的核心價值
那么,議論文靠什么引人注目?或者說,議論文的核心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呢?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議論文,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從《寫作》教科書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議論文的定義:“議論文是指運用概念、判斷、推理、證明等邏輯思維手段進行議事說理,以表達作者的觀點、見解、主張的一類文章。理論文章寫作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所以理論文章通常被稱作議論文,又稱作論說文、論辯文?!?/p>
這段話中,“表達作者的觀點、見解、主張”是核心,因為前一部分是“運用手段”,后一部分是“表達方式”,都是為闡明作者的觀點、見解、主張服務(wù)的。由此可以推斷出,議論文有別于其他文體的主要特征是——內(nèi)容的說理性。由核心句的前后兩句話可以分別推斷出議論文的其他兩個特點:論證的邏輯性和行文的嚴密性。
當我們明白了議論文是針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情,進行分析、評論,進而表明自己的觀點、見解、主張的文章之后,那么,觀點、見解、主張的有無以及是否深刻便凸顯出來了(人云亦云而缺乏自己獨立的觀點、見解、主張,則雖有而形同于無)。高考作文判分標準對“深刻”的解釋是:“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揭示事物內(nèi)在的因果關(guān)系,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
在《新課程標準》設(shè)定的課程目標中,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是高中學(xué)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表達能力,但就目前來說,這五種表達能力的掌握情況是極不均衡的。大部分同學(xué)在敘事狀物、表情達意方面做得還可以,但是在說理議論方面就遜色多了,高考作文中也較難找到一篇因事陳言、言之有物,有特定指向的議論文,而有鮮明的思想、觀點、立場、主張,以及比較成熟的、創(chuàng)新的見解的文章就更少了。歸納、演繹、判斷、推理,這些議論文中理應(yīng)不可或缺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高考作文中已很少見蹤影,也更難見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往往只有冗長的或陳舊或新鮮的事例的簡單堆砌。所謂抒情性議論文,業(yè)已形成了固定的套路:開頭先來一串排比句,先聲奪人,氣勢如虹;結(jié)尾再來一串排比句,首尾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中間部分,或敘述二三事例,或列舉二三古人,頻頻登臺亮相的不外屈原、史遷、陶潛、李白。文章還可以從中外古今旁征博引,一來給人留下眼界開闊、積累豐厚的印象,二來借花獻佛,讓別人的詩文為你的文章添彩加色,如此等等。
到底怎么樣才能讓議論文深刻起來?我們先看一篇某報曾刊登過的作為優(yōu)秀作文發(fā)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