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際化發(fā)展的深入,時常因文化差異性使得人們無法理解對方的觀點,而影響正常的溝通與人際交往。本文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其對語言翻譯的影響,并提出文化對比視角下的語言翻譯策略,從而總結(jié)出西方文化特有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國人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國際交流與發(fā)展。
【關鍵詞】文化對比;翻譯策略;語言翻譯
【作者簡介】朱俊婷,西安市鐵一中學。
引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加深,使得國家經(jīng)濟迅速得到發(fā)展。作為世界十大強國之一,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漸被重視,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無論在經(jīng)濟合作領域還是在文化交流層面,都不斷地進行深化與擴大。隨著國際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化,中西方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著碰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中,出現(xiàn)了“中式英語”,進而使人們產(chǎn)生某種語言誤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言的正確表達。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對語言翻譯的影響
1.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凸顯其決定性作用。大多數(shù)語言研究者認為,語言即是文化之魂,也是具體的,由于它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所以會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但另一方面,語言又具有抽象性特征,其圍繞文化這一核心而進行壯大。
2.文化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
(1)區(qū)域文化的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在我國,東風到來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春天般的溫暖與活力,從而衍生出“春華秋實”、“春光明媚”等詞匯;但對地處西半球的國家而言,春天是通過西風載體進行傳送的。舉個簡單的例子,“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wind.”有譯者將這句話翻譯成“數(shù)個冬日里,我每每看到他站立在雪花飄落的東風里,鼻子凍得發(fā)紅?!痹凇斗g慢談》中,學者錢歌川認為“eastwind”應譯為“北風”或“朔風”更符合語境。因此,地域的不同對文化環(huán)境有著巨大的影響。
(2)信仰文化的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提及炎黃子孫,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龍的傳人”,尤其在中國的封建時代,龍象征皇權(quán)的力量,后來又引申為勢力、地位、才能等意象,并且派生出很多與“龍”有關的四字詞語,如藏龍臥虎、魚躍龍門、望子成龍等。但當我們將這些直譯成“a hidden dragon and a sleeping tiger ”、“a fish leaping through the dragon's gate”、“wish the child could become a dragon”中式英語時,卻會使外國人疑惑不解,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龍”是長尾巴、口中冒火、滿身鱗片的恐怖怪物,同時還是邪惡的代表。《圣經(jīng)》也認為“龍”是恐怖、邪惡的對應詞。
(3)習俗文化的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在我國,熟人見面通常都會禮貌性地問對方“吃飯了嗎”或“去哪兒呀”等客套語,但對重視個人主義的美國人來說,卻會誤解為邀請自己吃飯的信號或打探個人隱私的行為,所以產(chǎn)生一種答非所問的效應。
二、文化對比視角下的語言翻譯策略
1.特定名詞的譯法。該類詞主要分為物質(zhì)實體和抽象表達。由特定人群在一定環(huán)境下制造出的日常工具(火器、鼎及編鐘
等)、醫(yī)療器具(拔罐、針灸等)、服裝(漢服、唐裝等)、食物(餃子、面條等)一系列物質(zhì)性術(shù)語,為保存地道的源文化,譯者可運用音譯、注釋,或者直接插入圖片,以此留下外來詞的發(fā)音,特別是在翻譯商品名、地名、人名時更要謹慎而為之。而對于諸如情感、歷史、藝術(shù)、概念及理智等抽象性詞匯,因為該類詞的來源具有復雜性特征,所以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應利用“音譯+注釋”對策,如“大鍋飯”譯為da guo fan(The Big Pot System);“馬太效應”譯為Matthew Effect(指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等。
2.比喻詞的譯法。由于中西方文化存有差異性,很多詞匯雖然在運用上無任何區(qū)別,但在具體語言表達上卻截然不同,尤其對某些成語的中譯英而言更是如此,比如“河東獅吼”譯為“l(fā)ioness's roar(mainly describing the fear of a hen-packed husband)”,比喻悍妻對其丈夫大吵大鬧。由此可見,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來準確翻譯語言,處理好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翻譯問題,采用注釋、圖像、源文化和類比等諸多方法,并非單一化使用這些方法,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結(jié)合起來使用,從而進一步展示源文化的內(nèi)涵,更好地實現(xiàn)國際交流與溝通。
3.歧視詞的譯法。在翻譯文學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時,譯者應首先了解美國黑人的奴役歷史,而翻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就需要掌握時代背景和主流思想文化。在中國人的眼中,大部分美國幽默劇都與枯燥、乏味等詞掛鉤,主要由于文化鴻溝造成國人難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美國式幽默。
三、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其是人們勞動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歷史發(fā)展的積淀物。而翻譯則是將一種語言系統(tǒng)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規(guī)避時空的束縛,使原文內(nèi)涵正確展現(xiàn)在譯文表達中。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地看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減少語言翻譯的差距,合理運用翻譯策略,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為貼切的譯文。
參考文獻:
[1]謝有蓮.跨文化視角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及對比研究——以《論語》經(jīng)典英譯本為例[J].濟寧學院學報,2017(10).
[2]柯佳音.目的論視角下《權(quán)力的游戲》字幕翻譯探究[J].福建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