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 芬 黃品賢 宋花玲 楊雪彬 林 穎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預防醫(yī)學教研室 上海 201203)
無論在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兒童肥胖都呈迅速上升趨勢,且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近年來,我國兒童肥胖發(fā)生率也在不斷上升[2]。肥胖不僅給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帶來諸多不便,還可對兒童產生多方面的健康影響。兒童期肥胖不僅可發(fā)展為成人肥胖,它還是很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導致早死、殘疾、影響生命質量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3]。本研究對上海部分地區(qū)的3~6歲兒童進行超重肥胖的流行病學調查,以了解上海市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的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為有效預防和控制兒童肥胖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依據。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5年12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閘北區(qū)和嘉定區(qū)隨機抽取8所幼兒園的3~6歲學齡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968份,回收有效問卷932份,回收率96.3%。
本研究包括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參照相關研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經預調查修改完善后正式在現場應用。調查前對各幼兒園班主任進行培訓,由班主任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家長填寫,一周內回收。調查內容包括:(1)基本信息:兒童姓名、性別、父母及家庭情況、出生時相關信息等;(2)兒童及其父母的飲食運動情況、生活方式、疾病史、父母身高和體重等。體格檢查包括兒童的身高、體重及血壓等,由幼兒園保健醫(yī)生統(tǒng)一測量,測量前由專人負責校正儀器,按照標準測量方法進行測量。
學齡前兒童超重或肥胖采用WHO推薦的身高標準體重法進行評價:肥胖度=(實測體重-身高標準體重)/身高標準體重×100%,肥胖度10%~20%為超重,超過20%為肥胖。父母超重或肥胖采用體質指數(BMI)= 體重(kg)/身高(m)2作為判定指標,BMI大于24kg/m2為超重,大于28kg/m2為肥胖。排除因內分泌等疾病引起的繼發(fā)性肥胖。
問卷統(tǒng)一編碼,使用epidata3.02雙遍獨立錄入調查結果,并進行一致性檢查。應用SAS9.3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
本次共調查932名3~6歲兒童,平均4.55歲,調查對象主要集中在3~歲和4~歲年齡段,其中男童483人,占51.82%;女童449人,占48.18%;兒童超重與肥胖總人數217人,檢出率為23.28%(男童13.63%,女童9.65%),其中超重115人,檢出率為12.34%;肥胖102人,檢出率為10.94%。
本研究將全部對象分為正常和超重肥胖兩組,影響超重肥胖的潛在因素分為4類,見圖1。
圖1 兒童超重肥胖影響因素分類圖
2.2.1一般人口學特征及家庭情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與性別(P=0.024)、全家月收入(P=0.027)、母親BMI(P<0.001)和父親BMI(P=0.004)的關聯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與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及吸煙飲酒習慣的關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該類因素中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性別(OR=1.41, 95%CI:1.00,1.99)、全家月收入(5000~10000元OR=1.76,95%CI:1.03,2.99)、母親BMI(OR=2.24,95%CI:1.35,3.72)與兒童超重肥胖的關聯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一般人口學特征及家庭情況與兒童超重肥胖
因素正常超重+肥胖OR(95%CI)?χ2P性別女359(79.96)90(20.04)1.00男356(73.71)127(26.29)1.41(1.00,1.99)5.090.024年齡(歲)3~243(78.90)65(21.10)1.004~209(77.41)61(22.59)1.11(0.71,1.73)5~177(74.06)62(25.94)1.34(0.86,2.09)6~86(74.78)29(25.22)1.32(0.76,2.29)2.080.557獨生子女是557(77.15)165(22.85)否158(75.24)52(24.76)1.05(0.70,1.58)0.330.565全家月收入(元)≥10000638(78.00)180(22.00)1.005000~1000066(66.00)34(34.00)1.76(1.03,2.99)<500011(78.57)3(21.43)1.37(0.37,5.12)7.210.027母親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4.55)5(45.45)1.00高中/中專/技校等27(77.14)8(22.86)0.18(0.03,1.21)大專及以上682(76.98)204(23.02)0.20(0.03,1.46)3.060.216母親吸煙是21(77.78)6(22.22)1.00否694(76.69)211(23.31)2.75(0.60,12.60)0.180.895母親BMI正常662(78.34)183(21.66)1.00超重+肥胖53(60.92)34(39.08)2.24(1.35,3.72)13.41<0.001父親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71.43)2(28.57)1.00高中/中專/技校等22(75.86)7(24.14)2.48(0.22,28.48)大專及以上688(76.79)208(23.21)4.01(0.28,57.43)0.120.940父親吸煙是179(78.17)50(21.83)1.00否536(76.24)167(23.76)1.03(0.63,1.69)0.360.550父親BMI正常565(78.91)151(21.09)1.00超重+肥胖150(69.44)66(30.56)1.30(0.88,1.92)8.320.004
注:*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的OR值。
2.2.2出生及嬰幼兒期相關因素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與出生體重(P=0.005)的關聯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與孕齡和喂養(yǎng)方式的關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顯示出生體重(OR=1.99, 95%CI:1.21,3.25)與兒童超重肥胖的關聯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出生及嬰幼兒期相關因素與兒童超重肥胖
因素正常超重+肥胖OR(95%CI)?χ2P出生體重正常649(78.00)183(22.00)1.00高出生體重50(64.10)28(35.90)1.99(1.21,3.25)7.740.005孕齡(周)<3725(80.65)6(19.35)1.0037~42644(76.30)200(23.70)1.59(0.46,5.53)≥4235(77.78)10(22.22)1.30(0.31,5.48)0.360.837喂養(yǎng)方式母乳喂養(yǎng)335(78.64)91(21.36)1.00混合喂養(yǎng)305(74.57)104(25.43)1.26(0.91,1.76)人工喂養(yǎng)71(77.17)21(22.83)1.12(0.65,1.93)1.940.378
注:*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的OR值。
2.2.3飲食情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與吃甜食(P=0.020)、吃膨化食品(P=0.002)、喝甜飲料(P=0.001)、每頓吃得很飽(P=0.004)的關聯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與吃油炸食品和吃零食的關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顯示吃甜食(OR=1.52, 95%CI:1.05,2.20)、喝甜飲料(OR=2.62,95%CI:1.16,5.90)、每頓吃得很飽(OR=1.96,95%CI:1.31,2.94)與兒童超重肥胖的關聯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2.2.4活動情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與校外活動時間(P=0.008)的關聯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與校內活動時間的關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顯示校外活動時間(OR=1.52,95%CI:1.12,2.08)與兒童超重肥胖的關聯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3 飲食情況與兒童超重肥胖
因素正常超重+肥胖OR(95%CI)?χ2P吃甜食偶爾/不517(78.81)139(21.19)1.00經常198(71.74)78(28.26)1.52(1.05,2.20)5.440.020吃油炸食品偶爾/不694(77.20)205(22.80)1.00經常21(63.64)12(36.36)1.08(0.45,2.59)3.280.070吃膨化食品偶爾/不691(77.64)199(22.36)1.00經常24(57.14)18(42.86)1.99(0.90,4.39)9.430.002吃零食偶爾/不479(76.64)146(23.36)1.00經常236(76.87)71(23.13)0.74(0.50,1.09)0.010.937喝甜飲料偶爾/不695(77.65)200(22.35)1.00經常19(52.78)17(47.22)2.62(1.16,5.90)11.980.001每頓吃得很飽偶爾/無198(83.54)39(16.46)1.00經常517(74.39)178(25.61)1.96(1.31,2.94)8.290.004
注:*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的OR值。
表4 活動情況與兒童超重肥胖
因素正常超重+肥胖OR(95%CI)?χ2P校內活動時間(h/d)>1444(76.95)133(23.05)1.00≤1271(76.34)84(23.66)0.97(0.71,1.33)0.050.830校外活動時間(h/d)>1454(79.65)116(20.35)1.00≤1261(72.10)101(27.90)1.52(1.12,2.08)7.060.008
注:*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后的OR值。
對前述單因素分析及各類因素內的多因素分析結果歸納總結,進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在α入=0.05,α出=0.10的水準下,采用逐步回歸法,最終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有性別、父母BMI、出生體重、喝甜飲料、每頓吃得很飽、校外活動時間,見表5。
表5 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全球兒童肥胖發(fā)生率不斷增長,我國兒童肥胖發(fā)展速度比歐美發(fā)達國家還要快。兒童肥胖不但影響身心健康,還可發(fā)展為成年肥胖,也是成年后罹患各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4~5]。因此,對兒童肥胖問題必須加以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超重肥胖檢出率為23.28%,其中超重率為12.34%,肥胖率為10.94%。與朱美紅等[6]調查結果(上海,超重率14.0%和肥胖率10.5%)相比,本研究所得肥胖率稍高,而超重率低于其值;肥胖率均遠高于韓霞[7]調查結果(昆山,肥胖率6.3%)和陳晶等[8]調查結果(廈門,肥胖率7.40%),接近歐美發(fā)達國家。提示上海市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率較高,這與上海經濟發(fā)達且對外交流頻繁,易與國際接軌,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接近發(fā)達國家等因素有關。
肥胖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其病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清楚。兒童肥胖既與遺傳有關,又與后天的飲食、運動等有關。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肥胖呈明顯的家庭聚集性,雙親均為肥胖者后代發(fā)生肥胖的概率為70%~80%,雙親之一(尤其是母親)為肥胖者,后代發(fā)生肥胖的概率為40%~50%,雙親均為非肥胖者的后代只有10%~14%發(fā)生肥胖。本調查也發(fā)現父母超重肥胖是兒童超重肥胖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父母親肥胖的兒童更容易發(fā)生肥胖,且母親的影響更為顯著。肥胖父母不僅通過遺傳背景影響其子女,還表現為家庭共享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創(chuàng)造了不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如高脂飲食、較少運動,而這些不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子女的生活方式,并且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將這些危險因素的效應不斷累積,從而增加后代發(fā)生肥胖的危險性。因此,父母超重肥胖的兒童應作為重點預防人群,除對兒童的指導教育外,家長的榜樣作用也不可忽視,應特別重視對父母的同期教育,促使其改變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從而影響和改變子女的不良習慣。
國內外資料表明,出生體重與兒童肥胖密切相關,高出生體重是兒童肥胖的危險因素之一。高出生體重兒在出生時已經生成大量脂肪細胞,且脂肪細胞一旦形成則不會消失,為肥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胎兒期肥胖易形成兒童期乃至青春期的肥胖。孕齡影響出生體重,孕晚期是胎兒生長發(fā)育最快時期,孕晚期時間越長,胎兒快速生長時間就越長,新生兒出生體重也相應越大,因此在研究出生體重和肥胖的關系時,需要調整孕齡這一因素。從本研究結果看,調整孕齡后,高出生體重仍然是兒童超重肥胖的危險因素,提示肥胖的一級預防應從胎兒期抓起,加強健康教育,防止由于孕期營養(yǎng)過剩而導致出生體重過高;對已出生的巨大兒要防止出生后體重的過快增長。
肥胖雖與先天遺傳因素有一定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不良的飲食習慣可加速兒童肥胖的發(fā)生發(fā)展。研究證實,大多數肥胖兒童比正常體重兒童食欲旺盛,食量較大,喜歡甜食、油炸等高能量食品且進食速度偏快等。本研究發(fā)現,常喝甜飲料和每頓吃得很飽是兒童肥胖的危險因素。在中國家庭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嬰幼兒喂養(yǎng)中普遍存在著過度勸食、誘食以及用食物作為獎勵等現象,其在隔代雙親中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些不當的喂養(yǎng)行為可能會引起兒童攝入能量過多。靜態(tài)生活方式或較少活動也可增加兒童肥胖的危險性。本研究同樣發(fā)現,校外活動時間較短的兒童更容易發(fā)生超重肥胖。隨著社會進步,日益發(fā)達的交通工具使人們步行的機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電子技術迅猛發(fā)展,兒童看電視、使用電腦和玩電子游戲的時間也隨之增加,因此戶外活動時間相應減少,這使得能量消耗減少,過多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導致能量失衡,從而造成兒童肥胖不斷增加。因此,提高家長的健康知識水平,改變傳統(tǒng)喂養(yǎng)觀念,重視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干預,是做好兒童肥胖防治工作不可忽視的內容。
綜上所述,上海市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充分了解和認識相關影響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可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肥胖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面促進兒童健康。
1 Grossklaus H, Marvicsin D.Parenting 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Pediatr Nurs,2014,40(2):69~86.
2 伊媛媛,沈理笑.兒童肥胖的影響因素.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448~450.
3 Salawi HA, Ambler KA, Padwal RS,et a1.Characterizing severe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th referred for weight management.BMC Pediatr,2014,14(1):154.
4 Peeters A, Gearon E, Backholer K, et al.Trends in the skewness of the body mass index distribution among urban Australian adults, 1980 to 2007.Ann Epidemiol, 2015, 25(1):26~33.
5 林可,亓德云,付澤建,等.上海市虹口區(qū)小學生超重肥胖及家庭環(huán)境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6,37(8):1270~1272.
6 朱美紅,花靜,郭云琴,等.上海1320名兒童肥胖流行狀況調查.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4):309~312.
7 韓霞.昆山市2009~2013年學齡前兒童肥胖流行病學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5):522~524.
8 陳晶,曾國章,黃海瑩.廈門市9517名學齡前兒童肥胖檢出率及原因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