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隨著《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刊登的一系列有關學習支架的理論文章的推進,一場有關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支架進行實踐的活動積極開展起來,南京市共青團路中學的王張艷老師執(zhí)教的八年級《Flash逐幀動畫制作》一課,成為了其中出色的代表。筆者有幸欣賞本節(jié)課的內容,在此與同行們共同研究。
本節(jié)課支架的設置因生而設,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認知內容,最大程度地進行項目內涵的體驗,從而在有限的課堂中實現更大的教學效益。
1.自然:巧設學習支架的主題項目
本課的主題為Flash逐幀動畫的學習,從內容上分析,本課屬于動畫單元的起始課,八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有1課時的GIF動畫學習的基礎,對于Flash部分尚處于啟蒙狀態(tài),本節(jié)課承載著初識動畫制作、啟發(fā)動畫單元創(chuàng)作潛能的作用。因此,本課的認知量是充實的、豐滿的,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設計,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任務。我們在王張艷老師的設計中欣喜地看到,她采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植物大戰(zhàn)僵尸”為主題,將動畫學習的過程承載在了此主題之上。這樣的主題項目,符合八年級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對主題產生較為強烈的求知欲;從內容角度分析,承載在游戲主題之上的學習支架,給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明白自己即將完成的完整作品應該實現的是怎樣的感性的形態(tài)——植物戰(zhàn)士要攻擊僵尸,游戲規(guī)則隨著情節(jié)凸顯出來,意義學習的表征得以實現。
2.自在:幫助理解的支架結構
眾所周知,在初識課的設計中,最難掌控的地方就是學習任務的深淺度。過于簡單的任務往往不能讓學生領會知識的概況;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又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認知的負擔。在本課的設計中,王張艷老師的簡案式課件,用軟件界面與功能對比的方式,圖示出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刷子工具的左邊指向了它的圖標,右邊指向了它的色彩選擇框,通過三位一體的結構圖,清晰地勾勒出了這一工具的使用過程。學生通過這樣的多端圖示學習支架,可以進行形象的體驗,為動畫的常用工具操作提供了良好的認知基礎。類似這樣的幫助理解的學習支架,在本節(jié)課中多處可見,如在關鍵幀與空白關鍵幀的對比中,王老師不僅將兩者的圖形進行了對比,還將其概念名稱同步呈現,讓學生能夠通過比較發(fā)現兩者的異同。這樣的學習支架,既加深了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也節(jié)約了大量的逐字逐句讀概念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益。
3.自發(fā):促進創(chuàng)新的支架內容
動畫的制作,只有落實在具有創(chuàng)新意蘊的作品中,才能凸顯出以“動”作“畫”的妙處。在常見的Flash課中,往往是教師演習,學生演練,最后師生合作演出。其作品呈現的形式單一,缺乏學生自我構思的過程,但是放開手讓學生探索,往往又不得其法,學生盲目創(chuàng)新后,常出現“不會創(chuàng)新”“不知新舊”“創(chuàng)而不新”等尷尬的局面。在本節(jié)課中,王老師采用了將半成品素材提供給學生繼續(xù)加工的方式,幫助學生化解了前期耗時的素材導入、整理等過程。在導學牌中,教師提出問題:“如何使每一幀里的圖片都在同一個位置上?”教師分兩種情況提供了支架:①在關鍵幀后插入關鍵幀的情況,可以用新圖片覆蓋后一個關鍵幀上的圖片;②在關鍵幀后插入空白關鍵幀的情況,設置圖片的位置使其保持一致。再讓學生思考: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呢?通過兩次對比,學生能夠迅速地發(fā)現正確的創(chuàng)新思路,為后續(xù)的作品設計提供了思路。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創(chuàng)作了豐富的豌豆子彈行進路線的逐幀動畫作品,還有的學生設計出了迂回的子彈路線,這樣的作品達成是有效的,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是值得肯定的。
在整體設計思路中,王老師的主題學習支架給逐幀動畫提供了形象的載體,圖示型支架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識點的內涵,半成品素材給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腳手架。這些涵蓋整體教學的設計亮點,有效地推進了教學的進程。
如果說整體設計中,顯性的學習支架保證了教學的高效和有效,那么局部細節(jié)中多處帶有學習支架特性的細節(jié)處理,就表現出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體貼。王張艷老師的課中,在對學情的照顧、學習過程的反思、學習素材的篩選等細節(jié)中,將一節(jié)課進行了精致化的處理,值得推薦。
1.彈性:突出知識的互動遷移
在任務二中,教師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要求:結合普通幀,調整主角動作或動作的速度。教師給出了僵尸和植物兩個角色,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動畫形式,讓學生思考,該如何進行任務的達成。此時,學生出現了兩種情況:有的選擇較為復雜的僵尸進行動畫制作,有的選擇了植物的動態(tài)生長。此處教師幫學生分析:不同的動畫可以如何修改?兩個不同的角色,它們的動作方式有哪些不同?如果用GIF做動畫,應該怎樣?如果用Flash的逐幀動畫制作,又是怎樣?通過教師一系列帶有“追問”性質的提問,學生完成了從修到改再到建的過程,即知識遷移的過程。另外,在任務選擇中,學生也可以根據個人基礎,選擇能夠駕馭的角色進行實驗,滿足了不同需要的學生的學習要求。
2.歸因:觸發(fā)意義學習的反思
在Flash的學習中,誤操作是在所難免的,有時是由于對軟件不熟悉,有時發(fā)生在學生對不同功能探索的過程中。在常規(guī)課中,教師往往會采用現場糾正的方式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處理,甚至代為完成。在這樣的替代性學習中,學生對自己的失誤一無所知,所完成的是典型的無意義學習。在本節(jié)課中,王老師對學生的失誤,采取了“集體思考、重點研究”的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和同伴互助,幫助失誤者對自己的過程進行思考,找尋答案。例如,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為數不少的作品提交了兩次,分別用1.fla、2.fla來命名,這些學生作品,記錄了他們意義學習的過程。
3.構建:學習支架的有效收納
在傳統(tǒng)課堂中,臨近結束時才進行小結,此時,學生會出現無法完整回憶的情況。而在王老師的課上,不止一次出現了關于知識內容的階段性小結:關鍵幀和空白關鍵幀的區(qū)別;FLA和SWF格式生成的不同;為制作的植物繪制、添加武器;為動畫添加劇情應該用哪些工具。她將小結的過程,進行了細微化、局部化,分解在每個支架中,隨著課程的進行而不斷出現,幫助學生建立局部構架,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樣的過程是對學習過程的不斷反思,是對知識內容的收納,有利于學生的意義學習。
王張艷老師的整節(jié)課思路清晰,學習支架的運用自然貼切,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學習內容,又能在素材供應和信息加工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因此,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節(jié)課,顯得落落大方、新穎別致,故此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