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芹
一線教學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教材如何用,這不僅涉及教什么的問題,而且涉及怎么教的問題。本期解碼就從教材處理和教學實際出發(fā),共同探討課程的內容與實踐的問題。
當下,初中信息技術教材是“一綱多本”。無論哪種版本的教材都極具靈活性,留給了教師和學生極大的思維想象空間。筆者使用的是泰山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初中信息技術教材,本書包含計算機硬件軟件、因特網、Photoshop、Word、Excel、PowerPoint、Flash、VB、音頻視頻等內容,同時設置了“項目選題”“項目指導”“項目交流”等欄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顯得尤其重要。
課堂要精彩,教材挖掘、解讀是關鍵。教師只有深入解讀教材才能做到與眾不同,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讓課堂教學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1.把“看不見”的變?yōu)椤翱吹靡姟?/p>
信息技術教材每冊只有薄薄的100多頁,設置兩至三個單元,容納了兩到三款軟件,其教學內容極為“濃縮”,有些軟件的功能在教材中往往不能體現出來。例如,八年級上冊教材中涉及了兩大軟件——PowerPoint和Excel,教材中涵蓋的內容只是軟件中的一些比較常用的功能,這就需要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鉆研教材,挖掘出一些教材中沒有體現的內容,特別是對學生探索能力培養(yǎng)有幫助的內容來進行教學。例如,在《微項目No.2 圍繞重點的視覺表達》中,“專題二 運用對比突出重點文字”中只介紹了“改變字體、大小和顏色”“圖標引導”“降噪”“反白”四種方法。教學中,筆者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有其他突出重點文字的方法嗎?由此引發(fā)學生的合作探究。通過挖掘教材,教師把“看不見”的內容變?yōu)椤翱吹靡姟钡膬热?,教師只有更深刻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2.將“看得見”變?yōu)椤翱吹枚?/p>
教材看上去圖文并茂,但教學如果僅限于這些文字和圖片的“冷冰冰”的形式,學生就不可能經歷“頭腦風暴”,也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考及應用。讀懂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將“看得見”變?yōu)椤翱吹枚?,才會避免照本宣科,才有利于知識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挖掘教材,把教材讀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根本。
1.挖掘教材編排意圖
教材的編寫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普遍性和實用性,以科學技術為核心,借鑒計算思維、信息需求、技術價值、項目學習等先進理念與方法,構建一種深度思維的空間。例如,“項目選題”給出了不同的選題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既可以參照教材選擇感興趣的專題,也可以不拘一格,把選題內容融入到不同的主題活動中進行項目選題。“項目交流”看似內容很少,但這是分享成果、互相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開拓思維、發(fā)揮想象、學以致用的部分,留給學生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時間和空間。作為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挖掘教材的內涵,多角度分析教材,為教有新意、學生學有創(chuàng)新打下良好基礎。
2.挖掘教材隱性知識
信息技術教材中的隱性知識是指教材中沒有明示,但與教材緊密相關的內容是教材內容的變換和延伸。挖掘隱性知識不但能夠輔助教師的教學,而且有時候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所在。例如,科學探究、技術探索及正文一側的一些“小知識技能”等,這些隱性的內容經常被教師所忽視,只單純注重“項目指導”中所謂正文的內容。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正文一側的一些“小知識技能”和技術探索等,或作為教學的補充,或作為深入思考的問題,或作為拓展延伸部分,也可以把技術探索和科學探索中的知識穿插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其成為教學的亮點。例如,在《微項目No.3 跳轉從超鏈接開始》一課中,筆者在設計“創(chuàng)建文本超鏈接”時,在學生研究超鏈接的基礎上,提出了“深入探究”的問題:如何修改文字鏈接顏色?如何去掉超鏈接中文字的顏色?巧妙地將“技術實驗1”的內容融入到教學過程中。
3.挖掘教材思想方法
學科思想方法是指能夠反映學科知識本質、學科思維特點和學科學習規(guī)律,對學科發(fā)展和學生學科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觀念、思想和方法。從教材體系看,信息技術教材貫穿兩條主線:一條是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技能;另一條是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信息技術思想方法的滲透。這兩條主線中,第一條特別受重視,第二條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忽視。例如,《微項目No.4 動畫不僅讓PowerPoint變得生動》一課,主要內容是“給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及幻燈片切換效果”,教材中這一部分僅體現了動畫的添加、動畫順序的調整。動畫制作是PPT的靈魂所在,設計好了會帶給人們強大的震撼和視覺沖擊,但單純的動畫添加、動畫順序的調整遠遠不夠。所以,在教學中,筆者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并嘗試制作動畫效果的相關屬性,引導學生甄別不同類型的PPT中,什么樣的動畫是合適的,什么樣的動畫是不合適的。在后續(xù)有關PPT制作的微項目中,每一節(jié)課都要通過簡單的實例,引導學生經歷不同類型動畫的制作,在做中學習、體會、理解,并能運用合適的動畫效果。
4.挖掘教材教育價值
教學不能只注重計算機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學與訓練,應該從教材中挖掘教育價值,將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環(huán)保教育等融到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挖掘教材素材承載的教育價值。例如,在“讓因特網成為工具”這一單元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及信息的交流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形成文明上網、傳播健康信息的良好素養(yǎng)。又如,在“編輯個性化文集”單元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掌握規(guī)范文字排版的知識技能的同時,應引導學生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厚學養(yǎng)德。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載體,是教學的根本所在。深入挖掘教材是所有教學工作的基礎。如何挖掘教材中知識技能之間的聯系,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能力,應成為教師鉆研教材的關鍵點。
1.挖掘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內在聯系,加強結構教學
信息技術教材盡管以單元為模塊、以微項目為課題進行內容的編排,每個單元的微項目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不可避免的是,教材中的一些知識也是相互獨立的。所以,教師應把教材中分散、孤立的知識技能加以歸納、梳理,利用思維導圖構建不同層次的知識框架,有意識地挖掘軟件的操作規(guī)律、軟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包括單元之間、微項目之間、專題之間的聯系等,引導學生深入思維。
2.變換角度思維,分析教材,健全知識體系
教材中涉及的無論是哪款軟件的內容,都只有幾十頁,不可能囊括該軟件的所有知識技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轉換思維角度分析教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并把知識技能引向深入和全面。在《微項目No.2 包裝書籍美化主題》一課中,對于字符格式的設置,僅僅在規(guī)劃封面和序言時提到了字體、字號、字的顏色的設置,這些內容對于用Word排版設計來說顯然不夠全面,教師可以變換角度具體展開教材分析:①想突出某段落的第一個字或第一個詞,如何設置?②數學中的指數和底數等如何制作?③能否制作完整的象棋字?這樣從多角度多方面提出問題,既加深了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也能梳理、健全知識體系。
3.剖析電腦作品,深層次挖掘教材
教材中有些內容難以深入探究時,教師可以電腦作品剖析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材。例如,在教學《微項目No.2 靈活地設計動態(tài)》一課的“專題一 用產生動態(tài)”時,學生在學習了逐幀動畫基本的制作方法后,可以通過剖析作品,了解將逐幀動畫應用在影片剪輯元件的制作中,了解逐幀動畫技術不僅可以在“舞臺”上制作,也可以給“演員”化妝,制作“影片剪輯元件”。剖析電腦作品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已有知識技能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舉一反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教材表面的知識點上,須通過深入挖掘教材,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深度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舉一反三,應用于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