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娟,翟丹妮
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是指在高校中,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目的,由具有相應知識存儲、愿意為同一個科研目標而從事科學研究并樂意承擔責任的高知識人群組成的團體,他們的知識通過一定的共享平臺和共享手段,為其他個人、團體或組織所共享,同時通過知識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共享雙方知識增值。
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是知識科技時代發(fā)展和建設“雙一流”大學的必然選擇。國家對創(chuàng)新的高度重視以及一系列支持計劃的出臺都為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的構建與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知識和信息的快速膨脹和持續(xù)更新,使得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和滲透性不斷加深,個人擁有的知識已漸漸不能滿足現(xiàn)今科技發(fā)展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需要,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是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通過組建創(chuàng)新團隊進行科學研究,團內成員合理化的知識共享,是當今社會知識發(fā)展的必須要求,同時還能提升團隊成員與高校的能力和地位,促進知識創(chuàng)新。
自教育部推動發(fā)展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以來,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在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學術領軍人才、研發(fā)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從經費投入與建設規(guī)模的比重來看,所取得的效果卻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創(chuàng)新團隊對知識共享、公共資源利用率低。本文分析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構建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模型,對后人研究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提出促進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的相關合理性策略,幫助高校提高知識資源利用率等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促進因素和阻礙因素兩大類,其研究方法有兩大類,一類主要是通過建立因素影響模型得到結論,偏重于理論論證,一類是從實際調查中分析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側重于實踐研究,這兩類研究方法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發(fā)展。影響知識共享因素主要包括主體因素、客體因素和情境因素三個方面。
眾多學者的研究顯示主體影響因素往往直接影響組織內部知識共享效果,而客體影響因素和環(huán)境影響因素先是對主體影響因素產生影響,從而對知識共享效果產生間接影響。倪國棟,黃付帥等人將主體因素進一步分為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收者的特有因素、共性因素和關聯(lián)因素三個方面,并對每個層面做出分析,認為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收者的特有因素包括共享意愿、共享動機、共享成本和共享能力,接收意愿、接收動機、接收成本和接受能力;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收者的共性因素包括員工的性格特征、自我效能、公平偏好、選擇性感知;知識擁有者和知識接收者的關聯(lián)因素包括知識距離、信任度、關系質量和差異性。環(huán)境因素可歸納為組織文化、組織制度、組織結構和共享手段四個維度。
知識共享的客體體現(xiàn)在知識內容本身,Zander首先關注知識特性對知識共享的影響,將知識特性劃分為可編碼性、可表達性和復雜性知識的可編碼性和可表達性兩者顯著影響共享程度,共同構成“知識的惰性”,而知識惰性是影響知識共享的主要因素,還有學者從知識的模糊性,陳述性與程序性展開對知識共享客體的研究,但國內外學者多從知識顯隱性方面進行研究。Urban等人提出了一個“團中心”,的模型,其中包括成員相似性、交流方式和工作結構三類變量。團隊成員之間的差距用成員相似性表述;成員的交流渠道比如網絡、電話、文檔或者面對面交流等用交流方式表示;工作結構表示的是團隊對成員的任務分工。不同的團隊結構和責任關系會改變知識共享的對象和途徑,對知識共享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Chang和Chuang研究了社會資本和主體動機對知識共享行為的綜合作用,結果表明利他主義、身份認同、互惠和共通語言對知識共享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而聲譽、社會交往和社會信任對知識共享的質量而非數(shù)量產生正向作用;Yu、Hao和Dong等研究了團隊層面的社會資本和個體層面的社會資本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分層作用機制,揭示了兩層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共享行為的作用機理;魏奇鋒研究了環(huán)境、組織、個人、知識四個方面對產學研知識聯(lián)盟中知識共享的因素的影響;其中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環(huán)境、組織文化、管理制度,組織因素主要是信任來源、知識產權歸屬、知識共享成本與收益,個人因素主要是成員個性特質、知識共享意愿、知識吸收能力,知識因素主要是隱性與顯性的矛盾、知識的類別;李靜則從主體、客體、情境、手段等四個方面分析了產業(yè)集群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主體因素主要有知識共享意愿、知識共享利益、知識共享能力,客體因素主要包括知識性質、知識距離、知識存量,情景因素有信任、文化因素、政策因素,手段因素是技術平臺和交流渠道。
結合前人所做的研究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參考,文章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在歸并的同時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影響因素。重新進行調整后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團隊能力(團隊地位、團隊文化、物質支持),共享氛圍(激勵機制、名譽損失),知識特性(知識勢差、知識隱性、知識老化度),共享成員(知識總量、吸收轉化能力、信任程度)。
將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上述的理論分析綜合起來,分析出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影響因素關系
團隊能力和共享氛圍是外界環(huán)境影響因素,共享氛圍屬于團隊的制度保障;知識特性和共享成員因素屬于團隊內部影響因素。團隊能力和共享氛圍這兩類因素有助于控制共享平臺和共享手段的一致性,保障個人和團體的知識共享是基于一定的條件下。而知識特性和共享成員因素更大程度上決定了團隊內部知識的流通量和流通效率。
1.團隊能力
團隊能力主要包括團隊地位、團隊文化和物質支持這三方面。團隊地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團隊科研成果能否得到保護。而物質支持側重于資金供給和設備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保障了團隊成員更能夠無后顧之憂地進行共享活動。團隊文化氣息是否濃郁也影響著成員之間共享的順暢度。
2.共享氛圍
共享氛圍側重于團隊知識共享的制度保障。激勵機制是指鼓勵團隊成員間進行知識共享,對共享能力強或是積極進行共享行為的成員進行獎勵。名譽損失主要針對知識共享接受方,只單純接受他人共享的知識成果而不進行知識共享或反饋行為的一方會有一定的批評或處罰行為。
3.知識特性
主要包括知識勢差和知識隱性。知識勢差是指知識共享雙方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差距,包括量差和質差。量差是指共享雙方知識擁有量多少的差距,知識擁有量多的一方傾向于向另一方進行知識交流。質差是指共享雙方知識的相似度,即各自知識的分布領域情況,如果處于相近的學科或者研究范圍,則雙方的交流共享行為進行的會更加暢通。研究表明,知識勢差越大,成員之間共享意愿降低。知識老化度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某個時間的往后,個體對知識的掌握量和熟練度都會呈現(xiàn)明顯下降趨勢,則其對知識共享的效果起著阻礙作用。
4.共享成員
主要包括知識總量、吸收轉化能力和信任程度這三個因素。具有更強吸收轉化能力的個體更能理解知識、收為己用并萌發(fā)新的想法,有助于團隊知識共享的運行。信任程度主要指團體成員對對方人格的判斷水平,成員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個體總趨向于向自己更信任的人共享知識。
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效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篇研究通過建立模型,對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做了研究,模擬并分析多種條件的仿真結果,從而歸納出一些有助于提高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的策略。
充分的重視和尊重無疑激發(fā)了團隊成員進展項目的動力,成員也更樂意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提高了團隊知識共享意愿。
項目資金的來源不應只局限于學校和政府,同樣可以接受社會和企業(yè)的大力支持。資金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團隊成員研究過程中的無后顧之憂,激勵其將專注點更多地放到科研中。
公平開放的團隊文化氛圍是促進團隊知識共享的可持續(xù)動力,能增強成員間的信任程度,提高知識共享意愿。同時由于知識隨時間推移易遺忘老化,可加強團隊成員對知識的回顧。
完善的激勵機制能夠充分激發(fā)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成員主體的積極性,增強知識共享意愿,提高互動交流程度,提升知識共享效率。同時也應建立一定的懲處措施,對于那些只接受知識而不愿意共享的成員進行批評,使更多的成員主體能夠自覺自愿地進行知識共享行為。
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應該加強重視那些有集體團結意識、善于聆聽和交流、積極進取的成員,而不能只看其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等。同時團隊之間的知識勢差不能太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知識共享效用。
參考文獻:
[1]汪克夷等.項目團隊中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研究——一個基于建筑行業(yè)的實證[J].情報雜志,2008,(02):79-83.
[2]劉餛發(fā),李著楠.國內外組織內部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研究(應用版),2010,(08):8-12,91.
[3]倪國棟,黃付帥,張?zhí)煊?組織內部知識共享影響因素之主體因素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05):21-25.
[4]Kogut B,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re 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zation Science,1992,(03):383-397.
[5]Leenders RTAJ,Engelen JMLV,Kratzer J.Virtuality,Co-mmunication,and New Product Team Creativity: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69-92.
[6]蔡勝賢.X公司的隱性知識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7]CHANG H H,CHUANG S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1,48(1):9-18.
[8]Yu Yan,Hao Jinxing,Dong Xiaoying,et al.A multilevel mod-el for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knowledge intensive worktea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33):780-790.
[9]魏奇鋒,顧新.產學研知識聯(lián)盟的知識共享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1,(03):90-93.
[10]李靜,陳圣群.產業(yè)集群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1,(03):71-74.
[11]齊建峰.大學創(chuàng)新團隊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模型實證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