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70年代,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文藝界也開始復蘇發(fā)展。一方面,舞蹈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化,另一方面,規(guī)模宏大、制作精美的大型舞劇成批出現(xiàn)?!督z路花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絲路花雨》講述了唐朝年間的絲綢之路上,神筆張父女遇到的悲歡離合和他們同波斯商人伊努思的純潔友誼,展現(xiàn)了大唐盛世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來往的歷史畫卷和中國和鄰邦友好共處的美好場景。
關鍵詞:絲路花雨;舞蹈;絲綢之路
絲路花雨首創(chuàng)自1979年,一經(jīng)出現(xiàn),在全國馬上引起了巨大轟動。隨后,又先后到中國香港、朝鮮、泰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演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和喜愛,被譽為“20世紀中國舞蹈經(jīng)典劇之作”,并被載入了中華民族藝術史冊。21世紀,《絲路花雨》又重新編排參演,依然廣受廣大觀眾的熱烈喜愛,證明了其藝術生命的長青和藝術價值的厚重?!督z路花雨》以大唐盛世的河西走廊為背景,講述了絲綢之路上,敦煌畫工神筆張父女的故事和他們伊努思之間的跨國友誼。全劇全局共分為八個部分,筆者將其稍作整理,以神筆張父女的離合主線,分為五段:
(一)第一次離別
主人公神筆張是一位畫工老藝人,他和女兒英娘生活在敦煌這片神圣美麗的土地上。在一個颶風的天氣里,神筆張和英娘在沙漠中救了遭遇風暴、被埋在沙下的波斯商人伊努思,結下一段善緣?;丶业穆飞希煊胁粶y風云,英娘被盜賊擄走,神筆張從此和英娘父女分離,天各一方。
(二)離別后的第一次團聚
幾年來,神筆張一直沒有停止尋找女兒英娘。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后,英娘出現(xiàn)在敦煌市集,已成為一名歌舞伎藝人,原來當年英娘被劫走后,又被賣到一家戲班,在皮鞭的威逼下,被迫學會了一身舞藝。市集上,英娘起舞賣藝,出色的舞姿吸引了圍觀眾人,也引起了掌管市集貿(mào)易的市令的垂涎。神筆張尋女來到市集,剛好與英娘相遇。父女倆久別重逢,抱頭痛哭。百戲班子班主竇虎卻拿出自己偽造的“賣身契”,拒絕讓英娘回到神筆張身邊,市令想要霸占英娘,也幫腔阻攔。這時,經(jīng)商路過的波斯商人伊努思出現(xiàn),用重金為英娘“贖身”,神筆張和英娘終于父女團圓。
(三)團聚后的又一次離別
神秘的莫高窟,神筆張在進行壁畫創(chuàng)作,英娘跳舞,父女倆共享天倫之樂。英娘的舞蹈,為神筆張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涓涓靈感,使神筆張揮筆如神,創(chuàng)作了莫高窟中著名的壁畫珍品《反彈琵琶伎樂天》。莫高窟中的彩塑和壁畫也讓來探望神筆張父女的波斯商人伊努思驚嘆不已。正在神筆張、英娘、伊努思沉浸在歡樂中時,市令氣勢洶洶的趕來,要將英娘征為歌奴,美好歡樂的氣氛截然而止。為了躲避市令的詭計,神筆張無奈只好把重逢不久的女兒托付給伊努思,請伊努思帶英娘離開敦煌。
《絲路花雨》以神筆張父女的悲歡離合為主線,既歌頌了中國人民和鄰邦各國的純潔友誼,又以精美的舞臺效果為觀眾展示了大唐盛世絲綢之路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不論是舞蹈語言,還是音樂創(chuàng)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美學意蘊。
舞劇是國外流傳過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落地發(fā)芽后,經(jīng)過了多個階段的發(fā)展演變,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舞劇?!督z路花雨》創(chuàng)作之時,中國正處于文革結束、百廢待興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剛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新方針,為了展現(xiàn)大唐極盛時期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交匯聚集的繁榮場景,體現(xiàn)敦煌與眾不同的風情特點,表達出中國和各鄰邦友好交流的中心思想,《絲路花雨》的主創(chuàng)人員在舞蹈語言的表現(xiàn)上別出心裁,在敦煌壁畫人物舞姿基礎上加工提煉,將中國古典舞蹈、西方芭蕾、中國戲曲、中國現(xiàn)代舞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多種新型的表現(xiàn)形式,開創(chuàng)了古代樂舞文化的復興時代。
我國絲綢之路的甘肅地區(qū),由于各國文化因素的匯聚和佛教文化的傳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產(chǎn)物——壁畫中多表現(xiàn)佛教人物和故事,特點為畫面色彩艷麗,人物體態(tài)輕盈衣飾華麗,敦煌舞源自我國敦煌石窟中壁畫上各種人物的舞姿,在中國傳統(tǒng)舞蹈與外來樂舞相結合的基礎上產(chǎn)生,同時具有甘肅當?shù)?、中原?nèi)陸和西域各民族三種舞蹈文化因素的風格?!督z路花雨》作為文革后首部以敦煌為題材的大型舞劇,在創(chuàng)作之初,主創(chuàng)隊伍就先后7次到敦煌石窟觀摩體驗,并多次請教敦煌學專家,最終創(chuàng)作了“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看幾回”的《絲路花雨》。《絲路花雨》中有很多富有特色的舞段和經(jīng)典舞蹈動作的素材就來源于甘肅敦煌的壁畫和雕塑,如壁畫中的胡旋舞、胡騰舞、清商舞、霓裳羽衣舞等?!督z路花雨》的創(chuàng)作者們通過對這些古代舞蹈的研究、改編,創(chuàng)作出了舞劇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盤上舞,這些舞段都是舞劇《絲路花雨》中敦煌舞的典型代表作品。
在舞劇的創(chuàng)作中,音樂是十分重要是一個因素。不僅能指導舞蹈演員根據(jù)節(jié)奏把握舞蹈動作,還能為觀眾從聽覺上塑造氛圍,增加整個舞劇的感染力?!督z路花雨》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僅與舞蹈相互補充,相互襯托,更加恰當?shù)囊r托了整部舞劇的主題。隨著舞劇的逐漸發(fā)展,舞劇音樂中逐漸增加了民族器樂,如嗩吶、柳琴、琵琶等,同時,在曲調(diào)風格上也越來越多的采用了民族化音樂元素,如和聲語言及配器手法等的使用。而《絲路花雨》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在舞蹈語言中對敦煌舞體系的發(fā)展和填充,在舞劇配樂中,各種民族化音樂元素的加入,也是該劇在舞劇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的原因。
《絲路花雨》以神筆張父女的悲歡離合為主線,既歌頌了中國人民和鄰邦各國的純潔友誼,又以精美的舞臺效果為觀眾展示了大唐盛世絲綢之路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不論是從歷史人文角度,還是藝術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美學意蘊。
在中國歷史上,絲綢之路是具有特別意義的存在。它東起長安,經(jīng)隴西延綿,穿過河西走廊,過玉門關和陽關,從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到中亞、西亞和北非,最后可抵非洲和歐洲,是溝通中國和外界經(jīng)濟的重要通道,還促進了佛教向中國的傳播發(fā)展。佛教自漢朝年間從印度傳入中國,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日益發(fā)展興盛,同時促使了絲綢之路上大量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壁畫、彩繪的形成。中國的技術和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國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絲路花雨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