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檀君神話是朝鮮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天符印”一直做為檀君神話中的精神內(nèi)核,廣泛影響著人們,但時至今日,對天符印的象征意義,學界一直存在爭論。筆者也欲借此機會,提出自己淺薄的觀點。
關(guān)鍵詞:“天符印”;民族文化;象征
象征著天神的“天符印”,是桓雄志在天下決心重整人間時由神賜予他的。天符印作為神界權(quán)利的象征普遍被認為是三個神器(鏡子、神劍、鈴鐺);還有一說認為是風伯、云師和雨師。而韓國文學家張德順認為“天符印”指的是:神、自然、人間。
一、三神器說
目前大多人都認為天符印指的是鏡子、神劍、鈴鐺這三把神器,筆者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三神器中的“鏡子”。鏡子,顧名思義,它可以照出一切事物,如果鏡子變得模糊那么就將失去它本身的功能,鏡原本就以“明”為特性,故人們常常把明鏡比作人心,所以不再明凈就會失去表達內(nèi)心的意義。朝鮮后期實學家星湖李瀷(李瀷 (1681~1763)字子新,號星湖,朝鮮王朝后期著名實學家。著有《星湖僿說》、《星湖文集》、《藿憂錄》等。)在《星湖僿說》中曾道破“心”之含義,他寫道:
故以人喻心亦可人,居室中如心在身內(nèi)也,動靜云為主張有在,故曰,君所謂天君泰然百軆従令也,鑑本明塵埋則暗去暗而返本,故朱子詩云:
寶鑑當年照膽寒
向來埋沒太無端
如今垢盡明全見
還得當年寶鑑看
李瀷說,天君存在于人之中,此天君即為人心,所以我們必須讓心像鏡子一樣保持清澈明亮的狀態(tài),李瀷引用朱子的詩也是緣于此因,朱子云:“寶鏡”就可謂是人心,但在欲望的影響之下心就會出現(xiàn)瑕疵并變得晦暗,所以要留心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使內(nèi)心保持明亮?!睹餍膶氳b》這本書的名字的含義也是“使心明亮的寶鏡”的意思,即人們就像人們照鏡子看自己的臉一樣,看著這本書去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
接下來,則是筆者對“劍”與“鈴鐺”進行分析。朝鮮王朝中期有一位名叫南冥曹植的書生,他為了保持自己“明鏡”般的內(nèi)心,常在身上佩著“劍”與“鈴鐺”。雖然南冥生于重視倫理與現(xiàn)實思想的時代,與神話時代的思想相距甚遠,但他反而把這些神性標志作為儒家的修習道具,并給刀和鈴鐺各自起名為“敬義劍”與“惺惺子”:
南冥曺文貞公有兩把劍,每把長度約一尺,劍柄由犀牛角及象牙制成,柄處刻有頭部相互交錯的兩頭蛟龍,其兩邊有楷體銘文為:“內(nèi)明為敬;外決為義”,劍鞘由精細處理過的皮革所制。雖然他一直隨身攜帶,但是劍無論何時都像剛從磨刀石磨過一般散發(fā)耀眼光彩。
學者無多著睡。其思索工夫。於夜尤專。以故常自佩金鈴。號曰惺惺子。時振以喚醒。每讀書。得緊要語言。必三復(fù)已。乃取筆書之。名曰學記。
以上內(nèi)容前部分出自《晉陽續(xù)志》中關(guān)于南冥的“劍”的記錄片段,后半段是《南冥集》中對“鈴鐺”的記錄。南冥用這把“敬義劍”剔除不合理的事物并決斷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聽著名為“惺惺子”的鈴鐺碰撞的聲音來時刻提醒自己,不讓內(nèi)心染上一絲一毫的雜質(zhì)。每動一分,鈴鐺的響聲就會使被人欲侵蝕的內(nèi)心變得明亮,當手觸到劍時自然會在內(nèi)心告誡自己要保持一顆純潔不染的心,面對抉擇時要果斷而不拖沓。“三神器”說以朝鮮時代的書生為代表,著重認為其體現(xiàn)的應(yīng)是朝鮮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
二、風伯、雨師、云師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觀點對“天符印”有著不同的理解。即認為檀君神話中的最高神也如其他的最高神一樣,是各類機能神的統(tǒng)治者。所以風伯、雨師、云師在桓雄的指引下各司其職,而此三神即為天符印。風、雨、云在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中,是產(chǎn)收的重要因素。從此處可以得知,天符印中更包含著古朝鮮時期的農(nóng)耕文明。風伯、雨師、云師三神在中國殷時期的甲骨文上也有出現(xiàn),更進一步的說明此由來的歷史性,這也側(cè)面體現(xiàn)出“天符印”所具有的東北亞地區(qū)宗教色彩。薩滿教是古時東北亞地區(qū)的主要原始宗教信仰,上文中提到的三神器也都是薩滿教的巫具?!叭瘛闭摰挠^點雖與“三神器”論有所差別,但是在體現(xiàn)農(nóng)耕文明時期的宗教性色彩方面具有一致性?!疤旆 蔽幢刂傅木褪秋L伯、雨師、云師,但是在此三神是桓雄的機能神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
三、神、自然、人類說
而韓國文學家張德順認為“天符印”是檀君神話的特有之物,在其他神話中鮮有出現(xiàn)。這里得“天符印”是帝王的象征,在中國帝王又稱天子,天子只有手握天符才能名正言順,天符也是帝王權(quán)力的象征,而桓雄卻得到了三個天符印。因此張德順認為,三枚天符印是指掌管神、人間、自然三界權(quán)力的象征。這種看法從更廣泛的視角去解讀“天符印”的重要性,更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給“天符印”乃至“檀君神話”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四、結(jié)語
通過以上三種觀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幾種觀點所指代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含義。天符印具體象征何物,受條件因素我們尚無從可考,僅能提出種種猜想,但無論是哪種觀點,其中都蘊含了朝鮮民族絢麗的文化和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的肯定。天符印不應(yīng)單單象征著“三神器”或“風伯、雨師、云師”等等。而應(yīng)該象征著千百年來,以朝鮮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為代表的總和。
參考文獻:
[1]林大根.論韓國“檀君神話”的倫理意識[J].外國文學研究,2013,35(06):46-51.
[2]吳文善.檀君神話新解[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