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月物語》是日本江戶時期的作家上田秋成的代表作之一,其取材翻改自《剪燈新話》和《三言》,共五卷九篇。其中“青頭巾”篇講述了一位寺廟住持(鬼僧)因沉迷于自己的執(zhí)念,無心修行佛法,而后得到圣僧快庵禪師的點化,最終消除執(zhí)念的故事。國內歷來對“青頭巾”的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上田秋成的佛教觀上,而對鬼僧的執(zhí)念的相關探討較少。本文將以“青頭巾”中鬼僧的執(zhí)念的形成-深化-消除為主線,探討其執(zhí)念,并進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及深層內涵。
關鍵詞:鬼僧;執(zhí)念;原因;深層內涵
一、鬼僧的執(zhí)念
“青頭巾”篇共有四個小節(jié),依次為“變鬼的高僧”、“愛欲的迷津”、“荒蕪的山寺”以及“草野殘僧”。“變鬼的高僧”講述了鬼僧執(zhí)念的形成?!肮砩且晃坏赂咄氐母呱瑢W識、修養(yǎng)都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這個國家的人們都喜歡給他布施,皈依他的法門。而他也經常出外,同朋友們熱情交往??墒?,去年春天住持接受了越之國(北陸地方)浹頂?shù)氖芙浞◣熝垼鲩T一百多天。回家時帶來了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說是留在身邊照顧這是個非常漂亮的美少年,住持對他極為寵愛漸漸地,在我們的眼里,住持變了,不再是原先那位一心修行的住持了?!笨焘侄U師遇到的一位下田村的村民這樣向他形容鬼僧。鬼僧由于遇見了一位漂亮的少年,便陷入對少年的執(zhí)念中,疏于修行。
“今年四月里那個童子偶而得病躺倒了,過了些天病情漸漸加重。住持非常心痛,到國府里請來最好的醫(yī)生,可仍然無濟于事,那童子終于死去。住持就象是失掉了自己的掌上明珠,長吁短嘆。為此,他并沒有將少年的遺骸送去火葬,而是天天和童子的遺骸見面,還同那死童子手拍手。不久,住持終于亂了性情,將那童子當成活人一樣同他玩起來,那童子的肉腐爛了,住持感可惜,居然將那肉吃了下去,還吸童子的骨?!鄙倌甑乃啦]有讓鬼僧釋懷反而加深了他的執(zhí)念,違反了佛教中“不貪欲”的要求。
在“荒蕪的山寺”和“草野殘僧”中,快庵禪師運用自己的所學來教化鬼僧想要使其放棄執(zhí)念??焘侄U師將自己戴的青頭巾脫下來包在鬼僧的頭上,然后傳授他兩句證道歌:“江月照松風吹,永夜青宵何所為”,讓鬼僧坐在山寺中對這兩句詩的真正含義仔細探索,并告訴鬼僧:“當你真正理解之后,就是你重新返歸佛心之時”??焘侄U師教導之后就下山了,在這之后,村民們再也沒有蒙受鬼僧的災厄。但也沒有人知道鬼僧的生死。一年后,快庵禪師再次路過此地時,向先前那僧人端坐的屋檐下的走廊走去,驀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影。走近一看,那人已經分不出是僧人還是俗人,髭須和頭發(fā)亂蓬篷的,同雜草合為一體,嘴里還在用蚊蟲那樣的聲音嘟聊噴噴地吟誦著。禪師注意傾聽著,念的正是那首證道歌?!敖抡账娠L吹,永夜青宵何所為?!倍U師對鬼僧凝視了一會兒,然后重新舉起了禪杖,大喝一聲\"作么生,何所為。就打將過去。鬼僧傾刻消失了,惟有那方青頭巾和白骨殘留在草野上。
鬼僧的執(zhí)念的形成、深化直至最后消失的過程都有佛法息息相關?!罢媸情L久執(zhí)著追求的信念,這才慢慢地消失了。我想,這才算是尊崇佛教的真理吧!”作者在“青頭巾”章節(jié)的最后給予了一句這樣的評價。鬼僧的執(zhí)念的消失讓作者想到了“尊崇佛教的真理”,那么,所謂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二、鬼僧執(zhí)念的深層內涵
“愛欲的迷津”中,快庵禪師聽完鬼僧的故事,說了一段這樣的話:“世上的事有些真是難以想象。大概人們活在世上,要是不知道佛祖和菩薩廣大無邊的教導,就會在愚味中過完自己的一生,還會被自已的愛欲和邪念所引誘,犯下罪孽......對于這個僧人活生生變成了鬼的原因,我想是由于過去的因使自己具備崇高的道德這正是他竭盡衷心仕奉佛祖的表現(xiàn)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僧人,讓我感到非常惋惜的是,他一旦陷入了愛欲,無名的欲火就在他身上燃燒,使他化作了鬼魅。而這位曾經致力佛道,專心修行的高僧也就前功盡棄,徒遭災難。同樣是一個人,犯了過失就可能變成妖魔,若是悟道又可以升天成佛,這個僧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笨焘侄U師認為鬼僧本是一位專心修行的高僧,只是愛欲讓他陷入執(zhí)念、前功盡棄。然而,若鬼僧真的是一位專心于修行的高僧,又怎會陷入執(zhí)念無法脫離呢?如果真的潛心修行,內心受到了佛祖的無邊教化,恐怕愛欲也不會影響他的修行使他陷入執(zhí)念吧。由此看來,這位“竭力苦修”、“誠心向佛”的鬼僧道行也并非很高,他所弘揚的佛法在面對情欲的挑戰(zhàn)時無法應戰(zhàn)、不堪一擊,那么他所崇尚的佛法也沒有那么偉大吧。然而,快庵禪師卻對自己的佛法相當自信,并主動請纓,想要用自己的佛法教化鬼僧。先不論二者所修行的佛法有何區(qū)別,快庵禪師想要用自己所修行的佛法教化鬼僧的行為也正是其對自己多年潛心修行的能力的自信。
與鬼僧不同,快庵禪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圣賢,他尚處年幼時就研究了禪宗的本義,并且為了修行作為一個行腳僧到各國去旅游。游歷了諸多地方,卻仍然堅守對佛教的信仰,沒有像鬼僧一樣因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陷入執(zhí)念從而中斷對佛法的修行。這正是因為心中始終懷著對佛法的尊敬,時刻謹記著佛法的教誨吧。而作者最后所寫的“尊崇佛教的真理”指的就是對佛教、佛法以及所受到的教誨的堅持與信守吧。由于鬼僧沒有做到這一點,沒有專心堅守自己多年來修行的佛法,所以才陷入執(zhí)念不可自拔。最后在快庵禪師的教化下,他的執(zhí)念與他的身體一起消失了。修行不夠的鬼僧與圣僧快庵禪師間的區(qū)別不僅體現(xiàn)了“尊崇佛教的真理”也體現(xiàn)了當時僧人多有不專心修行或所尊崇的佛法受到社會影響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 上田秋成.《雨月物語 春雨無語》.新視界出版社.2010.
[2] 徐磊.從《雨月物語》看秋成的儒佛觀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4).2002
[3] 礒合真弓.『雨月物語』研究 .広島女學院大學.1998
[4] 堤邦彥.青衣の得脫者―『雨月物語』「青頭巾」まで.慶應義塾大學蕓文學會 1994
[5] 佐藤さとる.『雨月物語』(21世紀版.少年少女古典文學館 第19巻).講談社. 2010
作者簡介:
崔惠(1995-),女,漢族,籍貫:江蘇,碩士研究生,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