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的教育與服務是博物館的主要職能之一,在當今政府對博物館的事業(yè)越來越重視,人民群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的時刻,博物館事業(y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應該全面提升自身實力,發(fā)展自身,把握機遇,使博物館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功能;服務功能
博物館的教育與服務是博物館的主要職能之一。它包括許多方面,“主要是為廣大觀眾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養(yǎng)服務,為在校學生的校外教育服務,為成人終生教育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和為旅游觀光和文化休閑服務”[1]。
從整體上來講,博物館卻仍然擺脫不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冷衙門”的狀況,這與現(xiàn)如今人民群眾日益增高的文化精神需求、不斷增長的文化消費嚴重不符。而博物館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也仍然未有過多的改變,這樣就使得我們不得不反思博物館的自身發(fā)展問題,在面對整個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情況下,博物館如何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如何最大限度的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需求,更好的實現(xiàn)博物館的教育和服務職能?
一方面,博物館在對社會的教育服務的思想認識上存在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樣大大限制的博物館的發(fā)展和對社會的影響力。我們唯有改進博物館的服務理念,加深與人民的交流程度,才能更好的促進博物館的發(fā)展。
首先,博物館的許多工作大多以藏品及藏品數(shù)量為主,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收藏保護文物的地方,對物的重視往往超過了對人的重視,與社會、觀眾均缺乏一定的交流,對參觀博物館的群眾對展覽的滿意度、感受如何這些問題均不在意,在博物館辦展后也缺乏一個反饋了解的機制,限制了今后博物館的進一步發(fā)展和辦展水平的提高。而且據(jù)了解,許多群眾對于博物館究竟在做什么,需要它做什么也不甚了解,甚至認為博物館如同圖書館、紀念館、或是紀念遺址一樣,而且大多數(shù)人到博物館參觀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通常是逛到哪里參觀哪里,沒有參觀的目標性和邏輯性,博物館仿佛成為了一個集市、一個公園、甚至僅僅是一個景點,而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這種不了解正說明了博物館與群眾之間缺乏缺乏一個交流渠道,而這種缺乏交流的情況也正阻礙了博物館自身教育服務功能的發(fā)揮。
其次,博物館與其它服務行業(yè)相比,其服務理念明顯落后,服務意識淡薄、落后。博物館往往只注重它的內部功能,而忽視了外部功能。而博物館教育服務功能的實現(xiàn)是以人民群眾為承受者的,是要以有人接受為前提的。但是由于政府并沒有將觀眾強制性的交給博物館,而博物館又由于國家的支持,衣食無憂,因而在對觀眾的教育和服務上就有了很大的彈性,再加上由于免費開放而對博物館進行國家補助的這一政策,更使得博物館在對外交流、服務理念和認識上固步自封,未得到更大的進步和發(fā)展。
博物館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發(fā)展,便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將自己視為一個平等的、面向全體人民的文化服務機構,增強自身的服務意識,建立一個平等的觀念,擺脫“精英文化”意識,博物館不是為上層文化人士所專有的,而是與普通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博物館不是簡單的“教”,而是努力幫助人民群眾在參觀博物館中“學”到知識,提高素質。同時,博物館應組織人員定期對群眾進行調查分析工作,快速回應群眾的問題,加強與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溝通。
另一方面,博物館在進行社會教育和服務的主要方式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落后、陳舊等問題。對此,博物館應該大膽的打破原有的呆板形象,采用多種多樣的、新穎的、先進的手段來發(fā)展和宣傳博物館。
很多博物館長久失修,館內陳列設施陳舊,陳列內容有限,更換周期較長,展覽技術相對落后,而且長時間沒有進行必要的維護,從而使博物館失去了對人們的吸引力,并且這也是造成現(xiàn)在部分博物館門可羅雀的緣由之一。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在向觀眾傳輸信息的手段上進行創(chuàng)新,或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以改進、發(fā)展,使人民群眾接觸到一個嶄新的、與時俱進的、具有吸引力的新型博物館。
首先,在講解陳列方面,應該大力提高講解員的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并采用現(xiàn)代數(shù)字化科技和其他輔助工具來參與講解,幫助觀眾了解歷史,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觀眾提供不同的講解版本,如成人版、少兒版、游客版。同時,還應該針對普通民眾提供一個較為合理的參觀順序,幫助群眾建立起對要參觀的博物館的目標性,使其最大限度的接收到博物館所提供的信息。而博物館中展品的陳列更應該打破原有固定的、呆板的模式,采用多種形態(tài)展示文化珍品,常換常新,使博物館生動起來。在向觀眾展覽文物珍品的過程中,利用先進的電腦制作技術,將本地區(qū)的特色建筑、歷史采用3D畫面進行大屏幕演示,再加以不定期的重演歷史的活動,讓觀眾直觀體驗到這些杰出的歷史文化,拉進博物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其次,博物館應當走出去,走向學校,走向社區(qū)。博物館應該有一個表現(xiàn)欲,向整個社會推銷自己,與媒體結合,向社會群眾展示自己,舉辦多種多樣、形式新穎、具有本館特色的流動展覽。 此外,博物館還應該加速數(shù)字化進程,運用網(wǎng)絡、3D等數(shù)字化成果與大眾交流,寓教于樂,插入文化小游戲,拉近與中國古老文物的距離,并且與媒體聯(lián)合拍攝一些博物館宣傳片,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再次,博物館還應該加強與其他省市博物館的聯(lián)系,互相交流、合作,經常加入新鮮血液,不定期的交換展品,利用其它博物館中的特色文物在本地辦專題展,使群眾在家門口便能領略到祖國不同省市、不同地區(qū)的特色文化,從而吸引群眾來參展。同時在自己辦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有對展品的描述,還應該注重挖掘、展示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引起他們的興趣。
當今社會,政府對博物館的事業(yè)越來越重視,人民群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博物館事業(y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應該全面提升自身實力,革除弊端,發(fā)展自身,把握機遇,使博物館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P335.
作者簡介:
焦顯睿,1985年4月,女,漢,安徽省合肥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學及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