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了前人的探索與實踐,我國的美術教育進入了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階段,而邁入了21世紀后,中國美術教育則形成了相對的穩(wěn)定體系,進入了自我發(fā)展與完善的階段。從探索到自我發(fā)展的期間內,關于中國美術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為我國美術教育領域的發(fā)展與進步出謀獻策。在此,筆者回顧和概括記錄了中國美術教育從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的今天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對其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推論與展望。
關鍵詞:美術教育;研究成果;發(fā)展趨勢;展望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美術教育領域進入了大爆炸大發(fā)展時期,各種美術教育機構、咨詢機構、研究機構猶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各地扎根發(fā)芽。而此時期,我國也成立了專門的中國美術教育研究會、美術教育科研機構,出版了各種美術教育雜志、著作、教材等書籍,推動了美術教育在我國的發(fā)展、繁榮與進步。到了21世紀的今天,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美術教育在中國大地上更加繁榮,關于我國美術教育的研究成果也數不勝數。在此,筆者懷著一顆敬畏虔誠的心,回顧并概括記錄了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國美術教育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分為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兩個板塊,并對我國美術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做出了一些推論與展望,望我國的美術教育進一步發(fā)展。
一、中國美術教育研究成果集約
(一)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末
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結束的這段時間里,在中國美術教育領域涌現(xiàn)了無數的賢人志士大師們,他們在美術教育領域進行了艱難的摸索與不斷的實踐探究,開辟了繁榮鼎盛的中國美術教育新時代,在美術教育歷史、美術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美術教學和中國美術教育在新世紀的發(fā)展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鍥而不舍的探索與研究[1],碩果累累,為美術教育在我國各地大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美術教育歷史的相關研究
在美術教育的歷史方面,南京師范大學的張恒翔在題為《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概述》的文章中從美術匠人師徒式教育、北宋的宮廷畫學、古代文人騷客畫時期等三個維度闡述了我國古代的美術教育的理念和技法。上海師范高等??茖W校(現(xiàn)已并入上海師范大學)的胡知凡前輩在《改革、發(fā)展中的現(xiàn)代中小學美術教育》中對我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關于美術教育的教材編寫、教育經費、教育師資、教學計劃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思考和分析。
2、美術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相關研究
陳通順的題為《談談中小學開設美術課的重要性》的文章中提出了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美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幫助學生觸類旁通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等劃時代的觀點,論述了我國教育在美術方面的目的和課程目標。在那個時期里,其影響非常巨大。首都師范大學常銳倫《中國美術教育》雜志中提出了美術教育的課程目標在于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共同發(fā)展。
3、關于中國美術教學的相關研究
1997年,上海師范大學的王大根表示,處于核心地位的應該是美術教學目標,并提出了美術教學中四個非常重要的的分類體系:認知、技能、情感、創(chuàng)造。1998年,江蘇省無錫市東亭中心小學的許亞紅老師深入探索了“嘗試→發(fā)現(xiàn)”的教學方法。
(二)21世紀
隨著千禧鐘的響起,我國的美術教育領域在前人的不懈探索與實踐中終于邁進了自我發(fā)展與完善的21世紀新時期,而關于我國美術教育的研究也顯示出新氣象,其中包括了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回顧分析和新世紀下美術教學體制的思考等兩個主要方面。
1、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回顧分析
雖然進入了21世紀,但前人的努力和成果不能忘卻,一些研究選擇了20世紀對中國美術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的回顧和分析的方向。其中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的李藝在《淺談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教育》中論述了現(xiàn)當代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和林風眠兩位大師分別從“寫實”和“寫意”兩個方面為中國美術教育改革道路指出了方向。常冠楠在《論蘇聯(lián)美術對中國美術教育的影響》一文中闡述了蘇聯(lián)的寫實技巧與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我國美術教育的影響,并指出在新時期下蘇聯(lián)的固有模式的弊端。
2、新世紀下美術教學體制的思考
進入了新世紀,我國在美術教學方面的體制和方法逐漸落后于時代,弊端畢現(xiàn),進入了一個尷尬的時期——大師消失了[2]。王興華在《當下中國美術教育發(fā)展面臨的問題》中全面披露了新時代下我國美術教學體制的弊端,“如今的教學方法固化,體系落后,方法老化”人才培養(yǎng)舍本逐末,“重”技術而“輕”創(chuàng)作,過度效仿西學而忽視中學。同時,美術的基礎教育沒有得到重視,中小學對美術課的忽視,師資力量薄弱,課時少,使得美術的基礎教育沒有得到普及。而其他相關研究也表明我國美術人才選拔模式的缺點,大學的擴招使得更多的學生選擇了報考美術生,但幾個月的考前沖刺班,雖然成績提高了,美術素養(yǎng)和思維卻沒能跟得上。
二、我國美術教育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從上述的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研究成果來看,不難看出如今我國美術教育研究在前人的發(fā)展下完成了從“無”到“有”到巨大轉變,但在21世紀的新時期下后繼乏力,研究方向重復沒有創(chuàng)新,同時關于美術教學體制方面僅闡述了現(xiàn)狀而沒有提出解決方法、改革措施,故關于美術教育研究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將圍繞著以下兩點:
(一) 選題方向的創(chuàng)新
如今關于美術教育的研究方向大多重復而無新意,未來將進行研究新的選題方向,比如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美術教育、心理和醫(yī)學等其他學科教育與美術教育的融合和滲透、低年級美術教育體系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方向仍有待研究的余地。
(二) 教學體制的改革措施
在21世紀的今天,教學體制弊端凸顯,而關于改革措施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少,研究人員可以對改革措施進行深入的、具體的研究。
綜上所述,我國的美術教育研究在無數賢人志士的探索和實踐下,進入了21世紀的自我完善時期,但在新時期的挑戰(zhàn)下后繼乏力,故我國的美術教育研究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進行一些新的突破和發(fā)展,特別是對美術教育的研究的選題方向、教學體制的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更深層次、更新穎的探索與研究,把我國的美術教育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錢初熹.中國美術教育研究成果集約及其發(fā)展趨勢的展望(1980──2000)[J].中國美術教育,2000(05):2-9.
[2]商應麗,王帆.中國美術教育的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J].藝術教育,201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