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像是展現舊事物的形態(tài),以視覺特征入手,記錄少數民族服飾。在影像發(fā)展歷程進行傳承,通過影像技巧等方面呈現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特色教育。影像傳播媒介是以中小學教育為主要渠道,少數民族服飾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服飾是表現文化的變遷,是文化傳承的象征。通過影像展現融入中學教育,運用特色教育引導記錄,同時摻入少數民族服飾傳承文化內涵作為精神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關鍵詞:影像;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教育;文化傳承
一、影像色彩構成在少數民族服飾教育中的基墊
色彩構成是影像手段延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所謂影像色彩,就是以少數民族服飾為主要創(chuàng)作對象的攝影形式。從表層意義上講,攝像用于刻畫和描述對被拍攝者的服飾、色彩、外貌與形態(tài)。色彩體現藝術風格,在少數民族服飾款式與紋樣更能夠造增加視覺形象的強度。根據少數民族服飾色彩融入當今社會教育、生活攝影的少數民族服飾形象更應該是充滿著生、活化,真實化的色彩,強調少數民族濃墨重彩以及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以影像色彩傳播作為發(fā)展少數民族服飾教育的主要渠道,服飾文化具有時代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的原因,服飾的品種款式色彩的變化是服飾的外形,受少數民族服飾審美意念和象征主導觀念是文化的氣息和藝術氣質,例如:傳統(tǒng)的壯族服飾低調雅致,以藍、黑色為主要色調,服裝的裝飾部分以色彩艷麗紋樣豐富的裝飾形狀呈現,再進行刺繡棉織搭配,展現出少數民族服飾內在的神韻。再利用影像展現色彩結構,構成少數民族服飾在教育中的應用,有了一定的少數民族服飾評判標準以后,社會責任促使長輩重視教育后代,盡可能的順應歷史潮流又維護鞏固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得到流傳達到更好的傳承教育。影像圖片在信息交流過程中是非常生動和效果的,色彩記載和傳播文化教育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是傳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文化行為。在利用美術課堂“影像色彩”視覺表達的方式,決定學生能夠通過美術學習,促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二、影像記錄少數民族服飾在中學美術課堂的特色教育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發(fā)展學生的視覺,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美術實踐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動手能力。藝術來源于生活,服飾有物質的實用功能和精神的裝身功能。藝術教育是伴隨著社會現象不斷發(fā)展的。美術教育主要是為了傳承與發(fā)展藝術文化,除了普及本質意義上的美術教育,更重要的是形成美術素養(yǎng)并且在其中得到樂趣。融合少數民族服飾,少數民族色彩獨特,色彩是民族服飾視覺情感語義傳達的一個重要元素。不同的色彩,因民族視覺心理與審美情趣不同,抽象性的寓意也有差異。服飾是重要的視覺交流工具,在影像的保留過程中,保留色彩的純真。經歷漫長的歲月不斷傳承。少數民族服飾配飾豐富,衣服的面料、色彩、紐扣、這些原材料都具有裝飾性,藝用服裝的款式、制作、圖紋、色彩的表現,更吸引接受者,從而通過特殊的紋樣色彩,利用影像的保留添加到中學美術教育課堂,在壯族自治區(qū)本土更好的傳承美術教育。
1、特色教育,通過影像拍攝少數民族服飾圖片,顏色淳樸,艷麗分別留存,運用到中學課堂進行參觀少數民族服飾紋樣色彩,例;以靛藍為主,用碎紙片進行染色,紙片風干之后進行思想構圖,通過講解少數民族服飾的紋樣進行樣式的創(chuàng)新,獨自拼接。展現新的少數民族服飾紋樣,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少數民族服飾紋樣結構。審美態(tài)度影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投入,充滿對少數民族服飾紋樣作品的熱情,利于調動美術學習興趣,從而得到創(chuàng)新達到少數民族服飾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
2、服飾的概念是相對的,“少數民族服飾”本意講的是具有時間特征的服飾,在一定時間,某一階層接受崇尚的服飾款式、色彩、紋樣、配飾,著裝方式綜合現象。少數民族服飾是文化概念的界定,是歷史文化的積淀與象征,在融合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應該向前更深一步的發(fā)展傳承,服飾屬于美術范疇,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營造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理解與創(chuàng)新,教育課程可以巧妙利用少數服飾材料,例:紐扣、絲帶、珍珠、重組拼搭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服飾紋樣。提取少數民族服飾上的特點,少數民族服飾的美不是孤立的,利用影像記錄傳播方式欣賞見解少數民族服飾。在美術教學中少數民族服飾上的某一點引起學生的興趣,即可在短時間內被吸引,并且很快的利用服飾紋樣、配飾、在新環(huán)境上重組搭配更新少數民族服飾形象。擴展到區(qū)域性交往,互相學習少數民族服飾色彩與紋樣達到傳承發(fā)展目的。美術教育為少數民族地區(qū)提供了平臺,通過教學影像的傳播的方式彼此溝通展示少數民族服飾。對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紋樣融合到中學特色教育觀念得到更好的轉化。
三、少數民族服飾在美術教育下的傳承
美術教育的生命是倔強的,通過美術創(chuàng)造達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表達對少數民族古代傳承者的尊重與肯定,包含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價值,傳承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知識、色彩、技能、過程與方法。民族服飾是人類重要的視覺交流工具、思維工具、是思維的顯示者,經過影像的記錄,漫長歲月的傳承引領少數民族服飾色彩得到當代教育的專研。引領中學美術特色教學行為,美術新課程添加主要精選特色少數民族服飾紋樣搭配學習內容,適應學生的生活與成長需求中,將進行“欣賞”、“造型”學習領域,接受拓展學習。特色美術課程改革,給美術教育發(fā)展與少數民族服飾傳承發(fā)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少數民族服飾是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一代人創(chuàng)造的結果,反過來影響一代代人的生活與思想。少數民族服飾具有非常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它必迎來更為創(chuàng)新的前景。
作者簡介:
徐丹陽,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廣西師范學院美術設計學院, 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