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面對學生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應該做到理性對待,認真找尋問題背后的原因,積極與學生和家長共情,并給予專業(yè)的幫助和指導。
【關鍵詞】學生問題;理性思考;思維轉(zhuǎn)換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5-0071-02
【作者簡介】邢奇志,江蘇省蘇州市草橋中學校(江蘇蘇州,215031)教師,高級教師,蘇州德育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名優(yōu)班主任。
有時候,問題最終之所以會發(fā)生,就是因為我們不愿意正視它,想繞過它。我們不做任何進一步的追問,因為我們不愿意知道答案。我們害怕知道答案后,就不得不去處理各種麻煩棘手的問題,更害怕事情不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年輕的趙老師“初生牛犢不怕虎”,能夠直面問題,及時出手的“態(tài)度”,值得點贊,趙老師的各種教育嘗試,凸顯了教育的無限可能性。在這里筆者想就這個案例為趙老師支招,同時談談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借鑒和啟發(fā)。
一、支招
小學“接嘴王”綽號,初中“吐槽帝”稱號,科任教師的反映,從這些可以初步判斷,小A應該屬于“行為習慣型”問題生。而從教師談話有效果、班會輿論有作用等可以看出小A的問題并不嚴重。對于這類學生的問題,筆者可以提供三個層次的策略供大家參考。
1.上策:教書育人。具體做法:晾,即把他當成“一滴誤入一杯清水里的墨汁”,讓其自然沉底。全體教師合力打造向上的學習氛圍,班主任全力以赴帶領全班同學前進,不刻意關注他,這是上策。全體教師盡力彰顯“知識”本身的魅力,減少被吐槽的“點”,淡化“吐槽帝”標簽。教師用課堂抓眼球、抓人心,通過“教書”達到“育人”目的,這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當然,上策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求非常高。對于新班主任趙老師,舉全部科任教師之力辦這樣一件大事,費神費力,而且還不一定能做到。因此,上策是趙教師努力的方向,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
2.中策:治病救人。具體做法:諒,即寬容、同情、理解。如同醫(yī)生與病人關系,教師認真觀察“病癥”,取證、分析、推理“病因”,為他開出藥方。一般來說,學生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都是很復雜的,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過往”病癥和用過的“藥方”(與家長、小學老師、他的同伴溝通),參考“醫(yī)書”(《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集百家理論之長,合社會群體力量,與時俱進,調(diào)整藥方,觀察藥效,反復驗證,耐心加用心……
3.下策:止損維持。具體做法:涼,即不是采取及時的“熱”處理,而是讓“問題”涼下來。比如,案例中趙老師發(fā)動輿論的力量,讓周圍同學對他的“吐槽”給予冰涼的反應,降低其對集體、對教學的破壞作用。雖不能徹底改變他,但至少能減少他對集體的破壞性,這是一種“止損”的下策。維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維持也要有藝術,也要動腦筋。
二、反思
日常教育中,我們一般都在采用“下策”應對問題生。如用班主任的“權力”壓服、威懾學生,用集體輿論孤立學生等?!澳衬常泷R上閉嘴……”這既是為開導、制服某某,也是為了開導、制服其他學生。然而,我們明白,學生可能過一分鐘就會忘記教師的訓斥……教育不應以這樣的手段恢復秩序,而應以改變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改變教學和教育過程本身為基礎。試想,在班上營造友善、同情、親切和關懷的氣氛,這豈不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作為教師,主導教學時間久了,易生“思維霸權”?;诖?,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一些反思性回顧、回顧性評估、前瞻性預測,將危機化為機遇。
1.反思理念。教育手段要合乎道德規(guī)范,善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他的尊嚴,無損他的名譽(綽號不可?。=處熞S護每一個學生在同學和家庭成員中的形象。
2.反思思維。人類的大腦結(jié)構讓我們總是用樂觀的眼光看待問題。比如,我們往往對家長和學生以及自己的工作能力期望值過高,認為家長有辦法幫助孩子改正問題,教師能以說服教育(包括集體輿論)觸動學生;“態(tài)度掛帥”導致教師缺乏反思,“情緒為先”導致教師缺乏理性思維的習慣,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被學生的問題牽著鼻子走,讓業(yè)余的家長對專業(yè)的教師指手畫腳。
3.反思學習。首先,教師要堅持理論學習,尤其是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原著以及當代教育實踐家們的論著的學習。教育理論是糾正自己的偏見和思維傾向的重要武器。其次,教師要堅持實踐學習。教師要善于提煉、積累自己和同行們的一手資料,作為未來實踐演練的手冊。最后,教師的教育手段一定要保持彈性。出招要“準、穩(wěn)、狠”,找好時機,找好切口,忌一出手就出狠招、下猛藥(比如集體輿論易導致問題生邊緣化),注意循序漸進。
三、建議
班主任的角色有時像急診科的醫(yī)生,要從紛亂復雜的表象中找到主信號,迅速分類,確定下一步的診療。對教師而言,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應該知道事件本身只呈現(xiàn)了部分真相,教師要關心的是事件的背后:學生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家庭關系等,不應只關心孤立的事件本身。關注人的關系才是處理問題的關鍵。1.防患于未然,做好預防工作。有病不及時醫(yī)治,非要等到進了急診室才接受治療,那么其費用就會高得驚人。等到最后一刻,不得已而為之,是最糟糕的化解危機的辦法。所以,班級文化建設要走在問題前面,在“問題”初期,就做好消除它的“規(guī)劃”“方略”,不讓“小問題”成大問題。
2.多問“為什么”,而不是“怎么辦”。首先,教師在遭遇問題時,要多多反問自己:這什么情況?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種反應導向冷靜、導向詢問和研究,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其次,教師在了解情況時,可以行動觀察法與心理測試法雙管齊下,如設計有針對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放松,從而說出真實的想法,反饋真實的情況。最后,觀察問題要用“羅生門”法,多視角考察、評估。
3.多與學生及家長溝通,多為家長及學生支招。對學生和家長的問題,教師要采取共情態(tài)度,適當換位思考,少埋怨、多商量、多支招。學生由于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不當而出現(xiàn)了或輕或重的問題,這與其說是學生的過錯,不如說是學生的不幸。教師尤其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細心周到地撫慰他們的心靈,把握教育的節(jié)奏和方向,慢慢來。
幫輕度和中度問題生變成一般學生,即把問題學生變成非問題學生,使他們能達到平均線,能隨大流,以后出現(xiàn)問題可以用常規(guī)手段,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功。這不是消極,而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