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文化是班級在發(fā)展中逐步積淀下來的一種氣質(zhì),亦是班級特有的精神標識。班級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即摸得著、看得見的“顯性文化”和看不見但能感受到的“隱性文化”。唯有“軟硬”兼施,激活班級文化育人“細胞”,才能營造出向美向善向上的、健康積極的班級文化,以此來提高班級管理水平,促進學校健康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班級文化;硬文化;軟文化;和諧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5-0022-03
【作者簡介】顧燕,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001)德育處主任,一級教師,南通市優(yōu)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
班級文化是利用班級的文化制度、文化關系、文化環(huán)境等來熏陶和培育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在班主任引導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它是班級的名片,代表著班級形象與班級的生命力,它具有一定的辨識度。班級文化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智慧結晶,更是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班級文化更是一個發(fā)展性的、動態(tài)生成的系統(tǒng)工程,它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偠灾?,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與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一樣有著自己的外延和內(nèi)涵,它是班級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的綜合體。
班級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即摸得著、看得見的“顯性文化”和看不見但能感受到的“隱性文化”。唯有“軟硬”兼施,激活班級文化育人“細胞”,才能營造出向美向善向上的、健康積極的班級文化,以此來提高班級管理水平,促進學校健康和諧發(fā)展。
一、亮出班級標識,煥發(fā)集體活力
班級標識是班級文化的可視象征之一,是體現(xiàn)班級文化個性的鮮明標志。它主要包括名稱、象征物等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嘗試從兩個方面來打造:一是名稱、班徽、班訓、班歌等班級精神標志物;二是如班服、班旗等物質(zhì)形態(tài)的標志。
我校鼓勵各班選用一些含有特定意義的詞匯作為班級名,以此來激勵和引導班級的個性化發(fā)展。如三年級的“冬焰班”,設計意圖為“雪花是冬日的花朵,焰火是節(jié)日的花朵,我們是祖國的花朵”;又如五年級的“三味班”,取自魯迅筆下“三味書屋”前的對聯(lián)“太羹有味是詩書”,班級師生一致認為世上最有趣味的事就是飽讀有意味的文章。
同時,各班為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積極進取,進而形成向善向上的班風,班主任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參與到班訓的擬定中。這些班訓主題鮮明,簡潔明快,富有教導和勸誡意義。有的班級由學生和班主任一起創(chuàng)作班歌,內(nèi)容和形式兼顧,文采和創(chuàng)意共生。各班在班主任的帶領下,美美地想,樂樂地畫,熱熱地評,通過這樣集體設計、參評、“海選”、拉票的方式,學生主動關注到班級名稱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和教育契機。
二、扮靚教室環(huán)境,提升審美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guī)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币粋€班級是否具有教育氣息,是衡量這個班級環(huán)境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整潔、明麗、樸素、大方的教室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性情、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室是學生的第二個“家”,也是班級師生日常共度的記憶場所,其環(huán)境優(yōu)劣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個窗明幾凈,富有濃厚文化氛圍的班級中,全體學生會自發(fā)形成一股濃郁的學習風氣。在這樣一種積極向上、溫馨和睦的環(huán)境里也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觸動學生自覺加入班級文化建設的行列,使班級文化的建設與學生的發(fā)展構成積極的互動。從古時的“孟母三遷”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環(huán)境出人才”,無不證明了環(huán)境文化的重要性。
一位優(yōu)秀的班主任一定是“裝修”高手,通過對所在班級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積極構造一種溫馨雅致的外部文化環(huán)境,既增添學生學習生活的樂趣,又能消除學習后的疲憊。學生長期生活在美的環(huán)境氛圍里,美的言行習慣成自然,美的教室?guī)椭鷮W生種下美的種子,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自然形成。
教室的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干凈整潔的教室,墻壁上掛著催人奮進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畫像,黑板上有學生出刊的活潑生動的板報,作品園地是學生充滿童趣的書畫作品,角落里是互通心聲的“悄悄話信箱”,書櫥里擺放著內(nèi)容豐富的圖書,教室正前方懸掛著?;铡嗷蘸桶囡L標語等等。甚至連衛(wèi)生潔具的擺放也是頗費心思的,既擺放美觀,又兼顧了使用的方便。這樣的教室反映了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也為他們提供了展現(xiàn)才華、表達個性、創(chuàng)新實踐的平臺。教師精心扮靚的教室是學生的學園,更是“花園”。這些教室里的文化微景觀營造美的氛圍,更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場域”,潛藏著教育能量。不僅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美的享受,更是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并將深刻影響學生的氣質(zhì)、行為及生活方式。
當然,在創(chuàng)建班級環(huán)境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參與度,全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帶領全班學生用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來創(chuàng)設有特色并為自己所喜歡的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讓有限的教室空間變身為無限的教育可能。學生的心靈世界得到凈化,走向豐富,文化素養(yǎng)不斷提升,學生走進教室看見美,走出教室創(chuàng)造美。
三、開展特色活動,展示班級力量
班級自有靈魂與力量,也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特色活動就是班級力量形成的主要形式。在新形勢下,我們注重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相結合,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與地域文化相結合,通過“三結合”的班級文化特色活動,凝聚班級團隊力量,定格集體記憶。學生在班級文化特色活動中,聚力量、提修養(yǎng)、顯文化,最終形成團結奮發(fā)、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
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與學校文化相結合。各年級既有共享的年級活動菜單,也有班級自定的班級活動菜單。如一年級的“親親我的紅領巾”入隊特色活動,三年級的“十年長大”十歲成長特色活動,六年級的“難忘母校”畢業(yè)季特色活動。這些特色活動的開展既體現(xiàn)了學校德育活動入目、入耳、入心的特點,也讓班級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每一個孩子都在活動中找到展示自我的舞臺。
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我們主張德育回歸生活的本真,順應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每個班級文化特色活動為載體,以“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線,為學生的成長增添絢爛的色彩。我們邀請班主任加入到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特色活動課程開發(fā)合伙人的隊伍中,確定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立夏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我們的節(jié)日”,學校大隊部聯(lián)合各中隊、各小隊開展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活動。運用傳統(tǒng)文化開展班級特色文化活動,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動班級成長,讓每一個學生的心里烙上“中國印”。
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學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具有千年歷史的護城河濠河、寺街、博物館),組織開展踏青、秋游、主題研究、誦讀等班級文化特色活動。如濠河的周邊有著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內(nèi)容涉及城市建設、自然、藍印花布、風箏、珠算等各個方面,各班級充分利用這些珍貴的教育資源,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拓寬兒童的“南通視野”,豐富兒童的活動天地。每一位實小學子通過“南通味”班級特色文化活動,心里不僅留有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還能住著一座叫“南通”的城。
班級特色文化活動貴在全面和完整。它應圍繞一個教育主題進行多層次、多側面、多關聯(lián)的活動設計。在實施階段要有活動方案、有過程記錄,更要有活動小結。通過活動的開展與總結,班級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得以增強。
四、開掘溝通路徑,營造和諧生態(tài)
班級文化涉及與班級有關的各類人群,既包括我們以往比較關注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包括我們?nèi)菀缀雎缘慕處熍c家長及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我們要架設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班級生態(tài)。
第一,精心打造班級QQ群(微信群)文化,架設信息“快速路”。面對網(wǎng)絡時代的全面滲透,在眾多的家校溝通新形式中,班級家長QQ群或微信群是使用較為普遍的溝通工具。如何使網(wǎng)絡技術成為不斷提升家校溝通的效率、服務班級和學生成長的有效工具,成了我們的新課題。第一,班主任要第一時間建立QQ群,增強溝通意識,這對于新接手的班主任尤為需要。第二,班主任要精心管理QQ群,凝聚班級正能量,打造溝通文化。第三,班主任要定期更新QQ群內(nèi)容,呈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痕跡,放大教育成果。第四,班主任要充分借力QQ群,活化家長資源,豐富班級活動。第五,班主任要打造學習型交流群,抓住教育契機,提升家長素養(yǎng)。
第二,回歸傳統(tǒng)家訪文化,打造溝通“慢車道”。面對學校的封閉式管理,二孩的全面放開,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城鄉(xiāng)留守兒童的增多等因素,家訪是填補網(wǎng)絡“快”交流空白的“慢”溝通,這種無障礙的交流方式是網(wǎng)絡無法取代的。教師走出校園,走進學生的家庭,和學生、家長之間進行面對面的坦誠交流,這是通向心靈和諧的溝通“慢”車道。首先,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建立成長檔案,明確家訪目的,做好充分準備,確定談話內(nèi)容。其次,選擇恰當時機,或學生生病受傷時,或家長遇到變故時,或學困生取得進步時。最后,要針對不同家長選取不同溝通策略,無論是嬌慣溺愛型家長、放任自流型家長,還是粗暴無理型家長、護短型家長,只要班主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愛澆灌,用心培育,家校溝通之花定會越開越艷。
通過富有實效的家校溝通,讓每一位家長成為我們的“教育合伙人”,營造健康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開辟班級文化建設的“心”天地。
總之,班級文化是班級建設的一種風尚、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一種行為方式,它是知識的集散地,是情感的傳遞帶,是體質(zhì)的鍛造地,是心靈的歸宿地。唯有“軟硬”兼施,激活班級文化的育人“因子”,才能開掘出班級文化的育人渠道,讓班級與文化同行,給我們的學生帶來更為人文的生命關懷,達成班集體成長的自我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