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育人的本質就在于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導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guī)范功能;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文化育人于無形,立德樹人于點滴。建設一種文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魅力和挑戰(zhàn)的過程,一個叩問反思、尋根溯源的過程。
【關鍵詞】文化;學校文化;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5-0007-04
【作者簡介】錢建國,江蘇省南通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1)研究員,高級教師,南通市班主任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南通市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全國優(yōu)秀教師。
《周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薄耙晕幕?,以文育人”是文化的價值旨歸。文化育人的本質就在于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導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
而學校文化,是對人的成長產(chǎn)生最直接、最鮮明的影響的文化形態(tài)。它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chuàng)造出來,是為全體師生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整合和結晶。學校文化,來源于“人”,也服務于“人”。
一、叩問:學校文化建設的顯隱內涵
學校,是一個有靈魂的地方。學校文化,是這靈魂的香水。學校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物品、每一個事件、每一種聲音,都是這香水的分子。它們彌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動態(tài)地改變著學校文化的味道,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樣的人文氣息,首先外顯于學校的物質文化。學校物質文化,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建筑、設施、布置、景色無一不是學校文化的有效載體,一草一木、一磚一石無不體現(xiàn)教育的引導和熏陶作用。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形成強大的“教育場”,發(fā)揮著無形的教育力量,起著重要的浸潤作用。
學校文化的基礎是物質,而它的核心是精神。學校精神文化是隱性的文化,包括校園歷史傳統(tǒng)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可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tài),是學校的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學校精神文化熔鑄于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正如美國教育家波伊爾的描述:學校是“一個目標明確的場所;一個相互交流思想的場所;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場所;一個紀律嚴明的場所;一個相互關心的場所;一個歡慶聚會的場所”。這樣的學校充滿了人文關懷,是一個溫暖的“好去處”,一個學生們愛去的地方,生活在這里的人享受這里的環(huán)境和氣氛,愛這里的人。
學校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的發(fā)揚和傳承的關鍵在于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tǒng)、儀式和規(guī)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學校制度文化的顯性表現(xiàn)是各種規(guī)章制度,隱于其后的,是制度的執(zhí)行與落實,是學校文化隊伍的建設。
二、尋本:學校文化建設的三重境界
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guī)范功能。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特別是價值觀念。著眼和致力于學校文化建設,應以“人”為基點,從而達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多重境界。
1.學校文化建設的道德境界。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依據(jù)學校辦學理念,結合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秩序良好、環(huán)境優(yōu)美,校園文化積極向上、格調高雅,提高校園文明水平,讓校園處處成為育人場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苯逃且环N濡染,是一種浸潤。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即是實現(xiàn)濡染和浸潤的過程。葉瀾教授說:“要想讓一片空地不長荒草,唯一的辦法是給它種滿莊稼。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在孩子們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愛、寬容的種子,那么,他們一定能結出累累碩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校園文化,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植根于校園文化,將人類優(yōu)秀文化植根于校園文化,這些就能逐漸內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外化為學生的實踐行為。
校園文化建設,關乎學生的道德成長;校園文化建設者,需要有德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拔幕堑赖碌淖甜B(yǎng)源泉,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蔽幕诘掠?,便如鹽之于湯。教育者要注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凝練學校辦學理念,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引導全校師生共同進步的精神力量,讓學校文化喚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fā)其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自覺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時時處處存在的學校文化,將在不經(jīng)意間觸碰學生的靈魂,鼓舞學生的精神,喚醒他們心中的道德自覺。
2.學校文化建設的審美境界。
莊子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學校文化建設亦是傳“道”,在濡染品性之外,學校文化建設更需注重“愉悅”功能,它引發(fā)人的審美自覺,并反作用于人,提升學生成長的品質,完善教育的品質。
審美和道德并非割裂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唇齒相依。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毙强找蚱淞壤铄涠利?,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莊嚴圣潔而美麗,值得我們一生堅守。道德和審美,并不孤立,而是彼此呼應、滲透和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方面,審美內在地潛藏著增進道德的因素,隱含著德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道德也具有審美的成分,以美引善、以美導真,是教育的真諦。
審美更是人類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需要的重要途徑。作為學校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承者,不管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表達美、傳遞美,讓受教育者也學會欣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通過審美來“化人”。通過學校文化建設,實現(xiàn)自然美、人性美、科學美等的融合,保持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提高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有助于克服人性的異化、充分發(fā)展人的本性,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3.學校文化建設的生命境界。
中小學德育的終極目標是“樹人”,是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是實現(xiàn)學生個體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和諧,引領人成為“人”。用管仲的話來說:“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謂成人?!?/p>
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在于影響和制約學校內“人”的發(fā)展,其最高價值在于促進學校內人的發(fā)展。不管是?;铡⑿S?、教風、學風的形成,還是校園廣播、學校網(wǎng)絡的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的每一個細節(jié)凸顯的都是“人”的生命價值。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影響學校文化的意義,當我們浸潤其中時,又是以文化人的過程,學校文化影響著個體價值的建構和氣質的養(yǎng)成。人與學校文化,就是在這樣的構建過程中相互推動、彼此成全的。
人是連續(xù)的生命過程,學校文化建設也是連續(xù)的動態(tài)活動過程,學校文化建設與師生生命歷程相聯(lián)系,相互促發(fā)、相互轉化,它是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植向上、向善的牢固的生命基石,并逐漸轉化為善良、仁愛、悲憫的人格特征,提升學生的內在幸福感,成就生命智慧。
學校文化建設,需要一種文化的自覺,一種教育的自覺。學校的教育者應能意識到“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對當前的學校文化建設進行反思和反省,能有自覺的自我創(chuàng)建,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fā),自覺構建適合學生發(fā)展、學校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學校文化生態(tài)。
三、化歸:學校文化建設的終極歸宿
學校文化并非空中樓閣虛無縹緲,也不是一蹴而就瞬間可成,它植根于學校歷史土壤,在不斷積累中豐富內涵,在不斷完善中前行發(fā)展。學校文化建設,關乎學生的未來、學校的未來、民族的未來。
1.從“亮點”到“點亮”,讓學校文化知性可讀。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尋找和培植一個“亮點”并不是目標和歸宿,發(fā)掘文化內涵,“點亮”學校文化,達成深度統(tǒng)一,促進學生成長,轉向整體文化發(fā)展,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遠方”。
學校文化的形成,不是學校局部工作的提升與優(yōu)化,它是一個文化系統(tǒng)、文化整體;學校文化也不能靠復制、移植或模仿而得,而要基于學校自我的分析提煉,挖掘自身內隱的獨特價值,尋找適合自己的辦學思想、理念與呈現(xiàn)方式,點亮和彰顯自我的獨特魅力。學校要在充分發(fā)掘地方及學校特色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因校制宜,聚焦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如啟東市東南中學,校內有張謇所辦墾牧學校舊址、粟裕將軍辦公地暨新四軍東南警衛(wèi)團舊址,學校充分發(fā)掘其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建成省級德育基地,并將其融入學校日常生活,傳承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構筑學校獨特的文化,濡染并影響學生。
學校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更不是立等可取的“快餐”,而是從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升華提煉出師生意識、精神層面的共同追求,將之蘊含在鮮活的學校生活中,生成一種穩(wěn)定文化的長期的過程。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的“畢業(yè)典禮暨夜行軍活動”,年復一年,長期堅持,點亮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精神,塑造了學校的文化特色。
學校文化的形成,不能孤立無緣,脫離民族文化的根系而存在;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習近平總書記說:“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敝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有著穿越時空的恒久生命力,不斷為中華民族提供著持續(xù)的精神動力和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在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程里,中華民族又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洪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新的精神文化財富。學校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石,點亮和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
2.從“人化”到“化人”,讓學校文化和諧可融。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過程及其產(chǎn)物。一方面,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要使外界環(huán)境滿足人的需求,使外在世界人化;另一方面,當人構建了一個人化了的世界的同時,又將它作為人文環(huán)境造化人自身,即化人。學校文化建設發(fā)展的目標指向“化人”,實現(xiàn)學校文化發(fā)展的關鍵也是“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長的率先垂范是“化人”的基礎,校長是學校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決策者和踐行者,校長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決定了學校文化的走向。校長從文化創(chuàng)生的立場出發(fā),理性分析自我,圍繞學校精神、辦學愿景、特色主旨、建設理念、發(fā)展思路等作整體而適合的“定制”,讓學校文化能夠向學校的“四面八方”打開,使學校文化主題與學校辦學理念、愿景相呼應。這是學校之幸,更是學生之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苯處熓菍W校文化的主導者和實施者。教師應在學校文化的感染下提升自我素養(yǎng),同時教師的一言一行也在詮釋、反哺和促進學校文化。江蘇省如皋白蒲小學的“書香下午茶”就是從教師自身閱讀行為出發(fā),引領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書香校園文化的一段佳話。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心目中最美的偶像?!苯處煹奈幕袨椋环矫媸菍W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影響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學校文化的發(fā)展。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學校文化“人化”的過程,也是“化人”的過程。組織學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也是在引導學生建設自我、成就自我。江蘇省海門實驗小學開展以“日行一善,月習一德”為基本模式的學校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每日做一件善事,定期開展交流分享活動,逐漸形成一種品德。
學校文化建設,不但要“守望”,還要“回望”。教育的使命在于對人的生命的成全,學校文化建設的歸宿在“人”的發(fā)展,學校文化建設,是促使人“探索、認識、肯定和發(fā)展自己的一種積極手段”,是“樹人”的重要能量源。
3.從“發(fā)生”到“生發(fā)”,讓學校文化理性可行。
學校文化建設每天都在“發(fā)生”,發(fā)掘學校管理的深層內涵,“生發(fā)”學校文化的多維內涵,走向“垂拱而治”,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理想境界。
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精神、傳統(tǒng)、作風的綜合體現(xiàn),必然帶有學校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積淀。建設學校文化,需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江蘇省海安實驗中學多年來繼承學校法制文化教育的傳統(tǒng),從“人”的視角出發(fā),開發(fā)法制文化建設新途徑,建立了一個“一比一”的真實法庭,成為集模擬法庭、巡回審理、法制宣傳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德育文化基地。創(chuàng)新的文化建設模式,真切的體驗,讓法制文化熔鑄進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也熔鑄進學生的內心:“通過身臨其境審理案件,真實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我現(xiàn)在要好好學習,希望自己以后真能成為一名法官,運用法律為人民伸張正義!”
在創(chuàng)新中成長。文化育人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發(fā)現(xiàn)建設契機,創(chuàng)造機會,實現(xiàn)成長,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不二法寶。江蘇省南通啟秀中學曾經(jīng)為學校門口的現(xiàn)狀憂思不已,啟秀中學位于南通市中心,門口是一條主干道,學生和教師有3500人左右,學校門口的安全成為大問題。幾經(jīng)思考,“門口安全我來管”活動項目因需而生,師生協(xié)作,學生自主管理,成為校門口亮麗的文化風景。而這道風景,也孕育了“自主生活”的學校文化,融入每一個學生的血脈。
文化育人于無形,立德樹人于點滴。學校文化一旦成型,就會形成一種場域,產(chǎn)生一種磁性,它具有一種可以縱橫輻射的魅力,對身在其中的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建設一種文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魅力和挑戰(zhàn)的過程,一個叩問反思、尋根溯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