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tǒng)課堂中存在著一些與道德課堂相悖逆的現象:教學內容不可信;師生關系不民主;學習主體不突出;教學方式不靈活;立德樹人目標不落實……教育者必須努力打破課堂生活舊格局,構建有生命的道德課堂,從課堂生活的生態(tài)調適、方式改進、價值定位等方面,探索學科課堂道德生活的應有樣態(tài),讓生命在道德課堂里放飛,從而促進課堂生活回歸本真,從而實現課堂道德生活內在的文化和育人意義。
【關鍵詞】學科課堂;道德生活;意蘊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95-0012-02
【作者簡介】李昌明,江蘇省泗陽中學(江蘇宿遷,223700)教務主任,正高級教師。
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老師抱怨,為什么學生總是不聽話呢?為什么這個問題反復強調學生還總是犯錯呢?為什么學生總是學不好、考不好?這些困惑和追問實際上涉及教育教學的方式、效果和評價等問題。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通過真實有效的系列育人活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課堂生活背離了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和向真而教的育人方向,課堂生活重灌輸,輕引導;重說教,輕體驗;重理論,輕活動;重行為,輕思想……這樣的課堂活動淡化和弱化了育人效果。
我們要重構學科課堂,圍繞育人旨歸,服務學生成長,引導學生探求真知識,學會真本領,養(yǎng)成真道德,說真話,做真事,做真人,從而真正確立以人格陶冶、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素養(yǎng)提升為導向的課堂生活新樣態(tài)。
一、雙眼觀察世界,讓學生看清多彩“真生活”
2018年9月在由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學做人師”主題系列活動上,面對一些青年教師不知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困惑,已屆耄耋之年的于漪老師建議青年教師們教會學生用兩只眼睛看世界。她說,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很發(fā)達,這同時也給學校教育和青年教師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作為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分清真善美與假丑惡。在一些課堂上,老師的教育學生之所以不認同、不接受,往往是因為教師只單向灌輸真善美的知識,而學生一旦離開課堂,往往發(fā)現生活中還存在很多假丑惡現象。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擦亮雙眼,提高鑒別力,既要看到色彩斑斕的現實生活,又要看到陽光下的陰影與隱憂,讓學生在對真實世界的鑒別中形成對教師教育的“真認同”。
二、和諧課堂生態(tài),讓學生成為學習“真主體”
民主平等、融洽溫馨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課堂生態(tài)的重要基礎,大凡名師名家無不重視師生關系和課堂生態(tài)建設。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fā)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在一些以應試教育為主的課堂上,師生關系是緊張的,課堂生態(tài)是失衡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也是這種喂雞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和諧課堂生態(tài)必須讓學生在場,真正以生為本,真正為了學生,發(fā)展學生,成就學生!真正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開展平等民主的課堂道德對話,讓學生在溫馨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主動轉知成智,化智為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搭建活動支架,讓學生獲得學習“真體驗”
杜威曾說:“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后來的經驗?!痹谶@些改組和改造中我們教師不是“工程”的施工方,而是“工程和項目”的設計者、建設的指導者和支持者。我們要在客觀分析學生的主觀動機與外在可能的基礎上,積極搭建教育支架,讓內外有利條件對接,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有利時空中盡情享受學習的快樂。如有位教師在開展對學生的公民教育時,引用了生活中的范冰冰偷稅的熱點事件,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先搜集整理我國稅法中各種違反稅法行為的特征及其懲處辦法,然后讓學生思考:“范冰冰偷稅受重罰,補繳各類違規(guī)款項超過8億元,為何沒有追究她的刑事責任?”“此案對社會各界有何警示意義?”明星級人物、焦點事件、生活化素材,學生學習的熱情被點燃,生活經驗被激活。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習得、悟得,就會感到真實而又深刻。教師課堂生活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激活經驗、提取經驗、豐富經驗,對學生缺少的相應經驗,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獲取新經驗的機會與平臺。
四、轉變教育方式,實現學生學習“真發(fā)生”
每年高考過后都會有學生把試卷和書本統(tǒng)統(tǒng)扔掉或燒掉的報道。讀書學習本是人世間十分美好的事情,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對“寶貴”的學習資料要燒之而后快?事實上,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平時的教育教學方式出了問題:雖然學生大量做題,反復機械訓練,但學生的學習沒有真發(fā)生。在一些傳統(tǒng)課堂生活中,教育遠離社會,遠離生活,遠離實踐,遠離學習者的生命。學生整天在封閉的教室中埋頭做題,重復考試,無法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意義。學生在枯燥、乏味、疲憊、厭煩的心理環(huán)境中,把學習僅僅看成是為完成父母之命或教師任務的苦差事,學生毫無幸福和快樂可言。為此,教師要真正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和教學方式,多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多設置有思維價值的真問題,多開展議題式、辯論式、探究式等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經驗的斗志與激情,讓學生在與疑難、困惑、險阻的搏擊中,明理悟道,啟智導行,只有這樣學習才能真正發(fā)生。
五、聚焦立德樹人,追求課堂生活“真價值”
在素養(yǎng)時代,教師的真正工作是育人!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程開發(fā)、課堂教學、教育科研、教學管理、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等和教育相關的各種力量、各種資源、各種活動都應指向立德樹人。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真正培養(yǎng)學生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tǒng)一起來,把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和諧統(tǒng)一起來,把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和諧統(tǒng)一起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通過這些價值觀教育與引領,把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實處。而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不是自發(fā)和強制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通過把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實踐,才能慢慢養(yǎng)成。
教育是心靈的事業(yè),我們教師要真正轉變教育方式,建設道德課堂,讓我們的課堂生活更多地由“教師教”轉向“學生學”,從“傳授”轉向“體驗”,從“書本”走向“生活”,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潛能,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在主動求知中感悟生命的價值,提升生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