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了班主任的工作職責與任務之一就是要組織好班級活動,“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作為鄉(xiāng)村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充分發(fā)揮鄉(xiāng)土資源和家長資源優(yōu)勢,積極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培養(yǎng)鄉(xiāng)村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摘 要】勞動和知識對于確定人生目標有重大意義,能給人帶來歡樂,充實人的精神生活。班主任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開展學生樂于參與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勞動、自主參與中體會活動帶來的快樂,從而提升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個體的幸福感。
【關鍵詞】班級活動;自主參與;家校合力;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39-0051-02
【作者簡介】施建珍,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qū)白石小學(廣東陽江,529500)教師,一級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個人,早在童年時期、特別是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應該獲得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滿的幸福,享受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歡樂?!痹谌缃裎镔|(zhì)生活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年代,即使是鄉(xiāng)村的孩子,大部分也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由于家長的過度寵愛,一些學生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沒有“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幸?!钡纳钋畜w會?;诖爽F(xiàn)狀,我組織了一次野炊活動,旨在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讓他們在合作中享受集體活動帶來的幸福。
一、在活動籌備中點燃幸福的火苗
幸福是多方面的,它既在于一個人能熱衷于勞動并在其中成為創(chuàng)造者,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fā)揮,也在于這個人能欣賞周圍世界的美,并為他人創(chuàng)造美。要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者”和“領導者”的才能,使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燃他們的熱情,還要抓住機會與家長溝通,促進家校合作。
1.召開班會,營造氛圍。班會課是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也是開展各項活動的有效途徑。周一,我召開了一節(jié)以“快樂的野炊活動”為主題的班會課,在班會上和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童年野炊的快樂回憶,并向他們說明了這次活動的大致內(nèi)容,再讓他們共同討論一下活動的具體事項。學生們積極發(fā)揮主人翁精神,紛紛發(fā)表見解。在學生們熱烈的討論聲中,我感受到他們前所未有的主動參與的熱情。
2.家校溝通,創(chuàng)生教育資源。家長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鄉(xiāng)村班主任要學會構(gòu)建良好的家校關系,實現(xiàn)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合作。于是,我把本次活動的目的和學生們討論的結(jié)果發(fā)到班級微信群里,向家長們說明了家庭教育、親子互動的重要性后,我主動邀請家長一起來參加活動,家長們都表示支持開展這次野炊活動。但是苦于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家長整天忙于生計,還有些家長在外地工作,所以最終報名參加活動的只有4人。對此,我表示理解,雖然家長不能參加這次活動,但這次活動提議起碼喚醒了家長的陪伴與教育意識。引導鄉(xiāng)村家長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之路還很漫長,我愿意慢慢來。
3.分工合作,增強集體意識。由于很多鄉(xiāng)村學生在家無人管教,自由散漫慣了,他們進入學校后,集體意識也比較淡薄。為了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和集體意識,享受集體榮譽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我決定讓學生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此次的活動準備任務。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分好了工:施施和爺爺負責搬磚頭搭灶臺;家學和媽媽準備花生油、鹽、醬油等;嘉怡準備蔬菜、大米、瘦肉等;佩欣和媽媽負責洗菜、切菜;子豪負責大家的安全,做好帶路工作……任務分配完畢,每個學生都沉浸在快樂之中,期待野炊日的到來。嘉怡甚至在便箋紙上記錄了要負責的事,生怕自己忘了買菜耽誤大家吃飯。通過討論、組織、合作,學生們的集體觀念初步形成,這讓我很欣慰。
二、在活動體驗中共創(chuàng)幸福
“有意義的行動是主體力量投入其中的行動,是滿足主體生命需要的行動。通過學生的自主行動,學生的期待和努力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動中,已有的認知和能力、情感和意志化在行為中。”因此,在活動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主動參與,與家長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感受勞動的喜悅。
在家時,每個孩子幾乎都是“小祖宗”,然而,活動當天,家長們都看到了孩子積極、樂觀的一面:大家擼起衣袖,二話不說就搬起磚頭砌灶。然后大家圍著施施爺爺學搭灶臺,學得非常認真。灶砌好了,大家七手八腳地把柴火搬到灶的跟前,開始生火……
在家長和孩子們的共同合作下,新鮮美味的“瘦肉海味粥”終于出鍋,孩子們很有紀律地坐在安排好的座位上,渴望能快點吃到美食。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還需要教師、家長慢慢引導,我覺得這是一個讓學生學會感恩的良好時機,于是提議讓大家用一句話表達勞作后的心情。在一句句充滿真誠、童趣的道謝語中,家長們深受感動。而孩子也從家長的鼓勵中獲得了自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幸福。
三、在活動總結(jié)中體會幸福的來源
經(jīng)過這次在師生合作下開展的充滿新鮮感、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后,學生對自主參與集體活動的感受如何呢?他們對勞動所帶來的幸福體會又能達到什么程度呢?家長們又有什么看法呢?針對這些問題,一星期后,我召開了一次家長會,把大家集中起來進行了一次交流:
家學:“以前我從來沒在野外撿過柴火,這次我撿了很多柴火,讓大家吃上了熱乎乎的飯,感覺很自豪?!?/p>
施施:“活動中我搬了幾次石頭,還學會了打灶,學會了用竹筒吹火,好開心?!?/p>
李姿琳媽媽:“琳琳以前在家里什么都不干,連自己的玩具都不收拾,現(xiàn)在回家搶著掃地,還洗自己的襪子……真沒想到,只是在野炊那天洗了次碗,她居然改變了這么多?!?/p>
佩欣媽媽:“現(xiàn)在晚飯后,她會讓我坐下來休息,然后和弟弟一起洗碗、拖地,她說她干活時很開心,這比以前懂事多了。”
“勞動和知識對于確定人生目標有真正重大意義,勞動能給人以歡樂,充實人的精神生活。”通過這次野炊活動,學生們體會到了自主勞動帶給他們的快樂。那一刻,他們的臉上洋溢的是自信的、幸福的、屬于他們這個年齡該有的笑容;這種集體創(chuàng)造的幸福于學生而言會是一種永恒的、植根于記憶深處的、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希望多年以后他們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時還能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