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yè)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鄉(xiāng)村學生參加農業(yè)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對農耕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少。為了使鄉(xiāng)村學生領略到農耕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滿足他們個性發(fā)展的需要,鄉(xiāng)村班主任可在校園周邊開辟“開心農場”種植基地,利用暑期開展相關活動,以此豐富鄉(xiāng)村學生的暑期生活。
【關鍵詞】農耕文化;暑期生活;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79-0046-03
【作者簡介】陶健美,浙江省武義縣泉溪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武義,321200)教師,一級教師。
一、活動緣起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社會財富增長的原始動力,但伴隨鄉(xiāng)村學生的父母紛紛進廠打工,社會家庭教育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很多家庭都是隔代撫養(yǎng),祖輩過于寵愛孩子,使得他們不知“鋤禾日當午”之艱辛,不懂“針針慈母情”之溫馨,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許多學生不僅不知五谷為何物,而且不懂五谷何處出,更有甚者,連掃地、疊被、洗衣等最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缺失,因此,對農村學生進行農業(yè)勞動技能方面的培養(yǎng),重樹勤勞之風,已是迫在眉睫的事。經過與班級家委會成員的商議,我們決定利用學校地處農村的資源優(yōu)勢,在校園周邊尋覓一塊空地,開辟“開心農場”種植基地,讓學生利用暑期時間在種植基地中勞作,從而領略農耕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二、基地開荒:增長技能,感受勞動樂趣
2018年5月初,小皓爸爸發(fā)來信息,說他在學校附近尋到了一塊空地,可以提供給我們班級開展種植活動。通過微信報名,共有10個家庭24名學生參與了開荒活動。
在家長的陪同下,學生們扛著鋤頭來到了空地前,看著長滿雜草的基地,一時束手無策,紛紛表示:“哇,好多草啊,這能種菜嗎?”“都是草和石頭,怎么鋤呀?”……此時,家長便成了重要人物,開荒的要領全靠他們指點,他們把學生分成了10組,每位家長帶兩人,細致地向學生介紹鋤頭手怎么拿、腳怎么站立、怎么鋤地、怎么把兩邊的溝渠挖出來,并進行了示范。學生們在家長悉心的指導下,逐漸對開荒產生了興趣,一個個都接過了爸爸、媽媽手中的鋤頭干了起來。
經過3個小時的奮戰(zhàn),基地已初步成型,一畦一畦的菜地變得平平整整。當我提議學生們?yōu)檗r場取個名時,小妍說:“剛才在開荒鋤地時,我很開心,我想給農場取名為‘開心農場’,大家看怎么樣?”大家聽了,紛紛表示贊同。就這樣,農場的名字就取好了。雖然聽著簡單,但卻最能表達學生們的心情。我們希望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能帶著這份開心去領略農耕文化的魅力。
三、開心農場:營造暑期社會實踐的幸福場域
“開心農場”正式建成,作為體驗勞動、學習知識的基地,學生們對農場活動非常感興趣,總是圍著教師追問農場里要種什么、什么時候種、怎么栽秧苗等有關種植的各種問題。學生們的這些問題是絕佳的教育資源,于是“我種植,我快樂”這一活動主題便產生了,學生們用歡呼雀躍來表達內心的贊同和支持。本次活動從2018年5月開始至今,學生們分別經歷了尋種、種植、觀察、收獲四個階段。
(一)階段活動模式化,讓實踐“厚”起來
有了計劃,我們便開始行動起來,首先開始的是“尋種”階段,由學生們回家自發(fā)尋找合適的種子。這個階段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開展得并不順利?;顒拥诙?,學生們是帶來了很多種子,可是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帶的種子一點也不了解,更不用說怎么種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召集家委會成員及班干部進行討論,幾次嘗試后探索出了一條比較有效的活動模式:引導—體驗—總結。
1.引導——實踐的基石。每次活動前,我會在班里或微信群里上一節(jié)引導課,讓學生明白該去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尋種,我會問:“這個季節(jié)適合種什么?哪種蔬菜適合我們種?這個種子長什么樣?該怎么去種?要注意些什么?”我把任務拋給學生,讓學生上網去查閱資料、向爸爸媽媽咨詢信息,從而去了解自己選擇的種子,然后進行討論,選定小隊種植項目。正是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不但明白了自己在活動中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更在無形中得到一個提示——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2.體驗——實踐的主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組長及種植員的指導下使用鋤頭、鐮刀、鐵耙等農具到實踐基地進行松土、挖坑、施肥、埋種、掩土等實踐活動。我們總結出了觀察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等一系列活動方法,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實踐,用自己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
3.總結——實踐的關鍵。進行社會實踐教育,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心靈上的觸動。因此,我們必須特別注重活動后的反思與總結,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隨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后面臨同樣的事情儲備經驗。如每次收獲蔬菜后,我都會組織開展分享會或蔬菜義賣活動。當活動結束后,我會在微信群里或教室里組織學生們進行一次大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們分享了成功的經驗,也得到了失敗的警示,自身的農耕文化素養(yǎng)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農場活動主題化,讓實踐“豐”起來
零散的實踐活動不利于學生充分體驗農耕文化的精髓,而有主題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更有目的地去活動、去感知,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個性的發(fā)展。在指導學生選擇主題時一般要重點考慮兩個方面: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操作性強的。
1.種子發(fā)芽了。經過尋種、種植兩階段,學生在家長種植員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播種。正巧,此時科學課剛好上《種子發(fā)芽了》這一主題探究活動內容,隨即,我便邀請科學老師帶領學生們到開心農場上了堂野外科學課,讓學生們在實踐中走進神奇的種子世界。接下來的時間里,種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發(fā)芽了,與一直辛苦勞作的學生們見了面。在科學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們對各種蔬菜種子的發(fā)芽情況做了一個詳細的記錄,并計算了發(fā)芽率,進行了原因分析。
2.有趣的黃瓜蔓。本次暑期種植活動中,學生們在開心農場共種植了8種作物:四季豆、茄子、辣椒、黃瓜、西紅柿、玉米、南瓜、西瓜。這些作物都是大家平常容易見到的,看似很普通,但它們身上都隱藏著一些奧秘。例如:黃瓜小組的學生在給黃瓜搭架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黃瓜藤蔓都是自西向東繞的。為什么會這樣呢?于是一次主題為“有趣的黃瓜蔓”的開心農場體驗活動就此展開了。在隨后的研究中,有兩位男生改變了原有的纏繞方式,把藤蔓強行反過回來繞,并用膠帶把藤蔓牢牢地固定在小竹竿上。但是,過了五天再次回去觀察時,他們發(fā)現(xiàn)黃瓜藤蔓的頂端又倔強地回到原來的方向了,膠帶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吹竭@個現(xiàn)象,學生們都很好奇,后來黃瓜小組的組長上網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藤蔓的纏繞方式跟地球引力有關,并寫了觀察小報告,分享給其他組的成員學習。就這樣,學生們的探究意識得到了保護,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走近螞蚱。暑期開展拔草活動時,學生們發(fā)現(xiàn)農場里有很多螞蚱,這些螞蚱除了到處蹦跶以外,還不時地鳴叫。中途休息之時,部分學生便開始追逐,捉起螞蚱來。學生們在享受捉螞蚱的樂趣的同時還總結出:在農場里,常見的螞蚱有兩種,一種體形較大,渾身綠色,長得有點像螳螂,特別是肚子很肥碩;另一種體型較小,模樣與蟈蟈差不多,不過顏色是深棕色的。
看著學生們對螞蚱這么感興趣,回到家后,我便在班級微信群中提出了以“走近螞蚱”為主題開展一次實踐探究活動,觀察螞蚱的結構及生活習性,時間為期一周?;顒右话l(fā)出,便得到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共有17個學生自主報名參加此項活動。通過討論,我們把17個學生分成兩個活動小組,一是觀察組,負責觀察螞蚱的動態(tài)信息(如生活習性),二是資料組,負責查閱資料,研究螞蚱的身體結構。
活動結束時,學生們大都以文字或圖畫的方式提交了研究成果,共收到14份觀察日記、17張有關螞蚱的圖畫、4份美篇。14份觀察日記和4份美篇中都提及了螞蚱的生活習性以及身體結構。小航在觀察日記中還對螞蚱平均每小時會鳴叫幾次、每次會鳴叫幾聲做了細致的記錄??粗鴮W生們的研究成果,我心里無比高興,學生們在主題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記錄、主動思考,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4.收獲延伸。綜合實踐活動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導學生走向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開放的空間。我們利用開心農場的作物收獲期,為學生搭建參與社會活動的舞臺,讓他們在體驗社會角色中尋找幸福。
當學生們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拿到街市上去交易時,他們又遇到了一些問題:不會用電子秤怎么辦?遇到討價還價的顧客怎么辦?零錢不夠了怎么辦?……而這一個個來自實踐中的問題,時刻激勵著學生們去思考,進而尋求外援來解決,這無疑是一次能力的鍛煉,更是一次有意義的成長體驗。教育更多來源于日常生活,通過體驗賣菜,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水平和溝通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情商和誠信品質。
直至今日,農場的蔬菜大豐收,累計收獲辣椒36.8千克、四季豆54千克、茄子39.6千克、玉米25.8千克、黃瓜44.2千克、南瓜12.6千克。我們陸陸續(xù)續(xù)開展了4次班級分享會、3次義賣、4次餐館直銷活動,共籌集善款584元。學生們將這些錢用于暑期開展的“敬老院慰問”愛心活動上,自身的公民素養(yǎng)又得到了提升。
我班的“開心農場”,無疑是學生的一方樂土。在暑期開展的“開心農場”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們不僅學會了簡單的種植技術,也收獲了很多的經驗、知識和樂趣,大家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更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與碩果的來之不易,充分領略了農耕文化的魅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會繼續(xù)完善這項活動,豐富鄉(xiāng)村學生的暑期生活,為鄉(xiāng)村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參考文獻】
[1]張培杭.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淺析——關于環(huán)境小碩士課程的實施[J].課程教學研究,2015(9):82-84.
[2]布魯納.教育過程[M].邵瑞珍,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