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民主責任制(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一直被視作預防腐敗的有效政治制度之一,其有助于民眾認清形勢,利用手中的選票對腐敗的政治家進行懲罰,防止其進一步濫用權力。這一觀念儼然成為民主政體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之一。然而,兩位瑞典學者Monika Bauhr和Nicholas Charron的最新論文卻發(fā)現一個悖論:在歐洲的一些民主國家,卷入腐敗的政治家有時仍然能夠再次當選,而且他們往往都牽涉到重大腐?。╣rand corruption),因而兩位學者主張重新審視民主責任制與腐敗控制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這里所謂的重大腐敗是指政府高層濫用權力,使個別人獲得巨額利益,同時損害了廣大民眾的權益。
在這篇論文中,兩位作者使用了兩組大型數據,一是對21個歐洲國家的185個地區(qū)85000名受訪者的問卷調查,比較全面地采集了所有歐洲民主國家及其選民對腐敗問題的看法;二是來自上述21國的接近145萬份政府采購合同,它們能反映出,在競爭情形下,公開競標能使一些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的公司獲得相應優(yōu)勢,這類招標往往與民眾切身利益有直接聯系,亦是重大腐敗的高發(fā)地。
這篇文章說明的一個基本事實是,重大腐敗似乎增加了卷入其中的政客再次當選的可能性,并且明顯削弱了選舉在腐敗控制中的效用。根據政客和民眾在重大腐敗中的角色,兩位作者將前者定義為內部人(Insider),后者為外部人(Outsider)。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在腐敗不嚴重的國家,外部人的投票選擇和腐敗密切相關,如果他們發(fā)現自己所支持的政黨存在腐敗問題,就會轉而支持其他清廉的政黨,用選票來控制政客濫用權力。而在腐敗問題嚴重的國家,外部人在自己支持的政黨爆發(fā)腐敗丑聞后,會放棄對其進行選舉支持,與此同時,他們也會放棄投票,以至于腐敗政客并無有力的競爭對手,進而再次當選。
同樣,在內部人一方,重大腐敗會嚴重侵蝕政黨和政府機構的肌體,形成扭曲的效忠關系。兩位作者透過數據發(fā)現,如果重大腐敗已經發(fā)展到系統(tǒng)化程度,滲入了政府內部,那么內部人就會結成私下的效忠關系,因為他們共同參與腐敗,只能形成同盟以維系自身的權力。面對重大腐敗對民主責任制的影響,兩位作者的建議是增加透明性,增強選舉競爭,立法規(guī)制政府項目的公開競標等,至于這些建議如何具體落實,似乎已經超出了學者的能力范圍。
這篇論文基于大型數據,為我們提供一個強大的經驗證據來審視民主責任制的作用和局限。民主責任制不是解決腐敗的萬能鑰匙,其效用還取決于一個國家控制重大腐敗的能力。歐洲的重大腐敗對民主責任制的負面影響警醒我們:比腐敗更可怕的是民眾對腐敗已經麻木不仁,人心亂了就猶如人病入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即便是為主流話語所倡導的民主責任制,也是回天乏術。(文/草蒼)
Monika Bauhr and Nicholas Charron, “Insider or Outsider? Grand Corruption and Electoral Accountabilit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4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