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陪伴比資助更可貴
伴隨著城鎮(zhèn)化浪潮,留守兒童問題成了一道觸痛人心的社會考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很多留守兒童早已擺脫物質生活方面的困擾,尤其是浙江等相對發(fā)達地區(qū).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算差,獲得的社會資助也不少,但相比物質條件。他們最缺的還是精神上的陪伴,甚至有一些孩子表現出明顯的孤僻癥狀。一言以蔽之,關愛留守兒童,除了解決有形的物質之困,還應該致力于化解他們無形的心靈之困。
不能讓留守兒童陷入“精神荒漠”
2018年2月,14歲少女小花(化名)乘坐火車離家出走,準備去廣東打工。幸運的是,在多方聯手幫助下,小花被成功尋回。
本應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小花,選擇了輟學打工;“不走尋常路”既源于她作為留守兒童身處“精神荒漠”,也源于她對“讀書改變命運”缺乏篤定的價值認同。偷偷外出打工,說到底就是一個留守兒童觀念的偏差。我們不能簡單、生硬地對此進行指責,卻漠視、忽略了“沉沒的聲音”。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契合自己的價值實現的通道。在讀書與打工的較量中,這個留守兒童選擇了輟學打工。天真、稚嫩的她,還不懂得雇用童工的非法性,還不明白對于缺乏財富積累和社會資本的農家子弟而言,讀書是社會中向上流動最直接、最有效的通道。許多過早輟學打工的農家子弟,等到知曉讀書重要性的時候已經悔之晚矣。
謀求“治源頭”。讓更多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或就業(yè)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根本的是要讓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農村發(fā)展好、留得住。山東萊西市注重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源頭預防和服務機制,落實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政策,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脫貧幫扶行動,讓留守兒童家庭上升有通道、就業(yè)有技能、發(fā)展有希望。通過資金支持、技術服務、結對幫扶、訂單收購等方式,扶持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發(fā)展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特色產業(yè),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方式,扶持農家樂、特色采摘、農耕體驗、休閑養(yǎng)生、旅游產品制作等產業(yè),讓更多的留守兒童父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或就業(yè),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為徹底解決階段性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打下基礎。
讓留守兒童的冬天不再寒冷
年初,“冰花男孩”照片走紅網絡,引起了大家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冰花男孩”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他和姐姐都是留守兒童。平時,他要走40多分鐘的山路才能到學校。在當地,像他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根據民政部2016年11月的通報,全國共摸底排查出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低于普通家庭兒童,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因此厭學、逃學,甚至輟學,部分留守兒童還產生了心理問題。
因此,政府應指導、支持、監(jiān)督家庭切實履行家庭義務:進一步明確家長作為第一監(jiān)護人的主體監(jiān)護責任,對家庭養(yǎng)育缺失、缺位或失范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督促外出務工人員妥善安排好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幫助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知曉自己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法定義務,并鼓勵農民工返鄉(xiāng)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尤其對于女性農民工,政府應優(yōu)先安排她們返鄉(xiāng)就業(yè)。同時,還要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和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對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的針對性和專業(yè)性。在農村地區(qū)設立留守兒童專門援助機構,從生活、心理、教育、社會交往等多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援助.針對留守兒童群體的特定需求,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過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建立留守兒童成長動態(tài)檔案,增設心理、安全、生理衛(wèi)生、生活能力等適齡培訓內容,組織留守兒童于假期前往其父母打工地參觀、學習等一系列活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珖f(xié)委員、陜西渭南市副市長高潔在談及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時說。
高潔認為,留守兒童面臨“情感饑餓”問題.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歸屬感,極易產生孤僻、抑郁情緒,影響身心健康發(fā)展。
“實施同等就學待遇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出路,要不斷推進教育公平?!备邼嵳f。她呼吁為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同等待遇,取消借讀費和擇校費,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完善、健全社會保障機制,保證孩子“守得住”“流得出”。
(據央廣網2017年12月30日、網易網2018年1月25日、人民網2018年2月13日、網易網2018年3月7日、中國教育新聞網2018年3月12日綜合整理,鄒仕澤/整理)
(適用話題:教育、成長、健康、愛心、幫助、讀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