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波
摘 要:德美亞1號是我國黑龍江農墾墾豐種業(yè)有限公司在德國引進的現代玉米雜交品種。2004年在黑龍江省得到了重點推廣。德美亞1號是早熟類型的玉米雜交品種,出苗快、活桿成熟、籽粒飽滿,具有非常高的實踐推廣意義。文章主要研究德美亞1號玉米品種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德美亞1號;玉米種植;高產栽培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116
德美亞1號作為超早熟的雜交玉米品種,具有耐低溫、出苗快、不易粉籽、抗倒伏等突出特點,適合密植以及大壟種植。經過實際的種植栽培實驗,德美亞1號在產量、質量、脫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優(yōu)勢。對此,應該加大對其高產栽培制度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其更好地推廣。
1 德美亞1號簡介
德美亞一號玉米品種是我國黑龍江墾豐種業(yè)有限公司,于德國KWS企業(yè)引進的雜交玉米品種。經過研究實驗,在2004年被黑龍江省糧食品種審定委員會批準推廣。這一品種屬于超早熟雜交品種,在2002—2003年度的省區(qū)研究試驗中,平均產量達到8640.86kg/hm2,以卡皮托爾品種作為對照,實現增產17.83%。2003年度進行省級區(qū)域生產試驗,平均產量達到7129.044kg/hm2,對卡皮托爾品種增產16.8%。該一品種屬于早熟型玉米三交種,適應區(qū)實際生長日數在105~110d左右,生長積溫大約2100℃,成熟期與卡皮托爾相同。這一玉米品種葉片呈深綠色,抗倒伏性能優(yōu)良,株高270cm,穗位100cm,穗長18~20cm,穗行14,粒數38。經過試驗,平均2a籽粒粗蛋白含量9.016%,粗脂肪含量4.76%,粗淀粉含量72.21%,賴氨酸含量0.2354%。籽粒呈健康橙黃色,每百粒重約30g,活桿成熟。
2 德美亞1號高產栽培技術
2.1 選地
德美亞1號玉米植株較大,根系發(fā)達,在成長期間需要在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以及養(yǎng)分[1]。對此,在選擇栽培用地時,應該盡量選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土壤質地較為疏松,具有良好通透性的土地。在土地質量方面,肥力要在中等以上,水、肥保持較好、無農藥殘留地段。為了切實保證品種的產量,應該進行深松的耕作方式,有規(guī)律地進行秋季整地、起壟、施肥,為春天播種創(chuàng)造高質量苗床。
2.2 播種
一般來說,應該在5cm耕層溫度保持在6~7℃時開始播種。在播種機械方面,建議使用12行吸氣式精密播種機。該設備能夠保證精密的每穴1株,距離均勻,能夠有效保證播種的深度,在極大程度上節(jié)約種子,并且能夠實現24h的連續(xù)播種。在選種方面,應該選用具有合格認證的玉米品種。保證種子的高品質,高發(fā)芽率。正常來說,德美亞1號的發(fā)芽率應該保持在95%~98%之間,種子活性較高。在種植密度方面,應該根據土地的肥力具體設置,保證玉米的足夠收獲穗數。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德美亞1號品種的種植密度應該保持在9~10萬/hm2。
2.3 施肥
施肥的目的是為了使農作物能夠在生長期間內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供應,避免后期脫肥現象的發(fā)生。在德美亞1號的種植過程中,應該堅持立體施肥的實際措施,并堅持實施秋季基肥技術,以此保證植株在生產期間能夠得到足夠的養(yǎng)分供給。具體的,在施肥時,應該根據種植的植株密度,土壤肥力等實際情況,科學設計各種肥料配比,在不浪費的基礎上,保證植株的有效生長肥力供應。對于秋施肥技術,應該在上凍之前,室外溫度保持在10℃以下時,進行施肥,在施肥的過程中,除一部分尿素、磷酸二銨作為追肥以及種肥外,全部進行深施肥,施肥的深度應該保持在12~15cm。
2.4 病蟲害防治
德美亞1號具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是大、小斑病。對此,可以在植株葉心的末期噴施福星,噴施的劑量應該保持在37g/hm2,每隔10d噴施1次,連噴2次,可以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2.5 收獲
收獲是玉米種植的最后階段,收獲的時期把握,是影響收獲效果的重要因素。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一般在玉米籽粒含水量降低到30%,或以下時開始收獲。收獲建議使用機械脫粒聯合直收。在收獲時,最好使用凍收技術,如此可以在極大程度上降低籽粒破碎的數量。也可以應用進口聯合收獲機進行直接收獲,玉米含水量應該保持在35%左右開始下棒。在收獲之后,應該進行晾曬保存,避免因玉米中過高的含水量導致的發(fā)霉現象。
3 結語
德美亞1號是進口的超早熟雜交玉米品種,抗病蟲害效果較好、植株成活率高、成熟期短、產量高,具有非常好的推廣價值。對此,相關農業(yè)科技研究人員應該加強對其高產栽培技術的實踐以及研究,促進德美亞1號更好的推廣,以此促進我國玉米種植產值的提高,推進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閆大明,邵彥賓,張延軍.早熟玉米品種德美亞1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化農業(yè),201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