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榮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負面心理的作用,從而對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提供指導,促進患者心理、生理和社會職能的恢復。 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間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11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心理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額外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SAS量表、SDS量表、SCL-90量表和HAMA量表得分,評價患者心理狀況。 結果 干預組患者SAS量表、SDS量表、SCL-90量表和 HAMA量表得分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護理后滿意率為94.93%,高于對照組的84.48%(P<0.05)。 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利于患者生理功能恢復和社會職能的恢復。
[關鍵詞] 心理護理;腦卒中;心理狀況;康復;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07-014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guidance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ocial functioning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stat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16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ized assigned into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score of SAS, SDS, SCL-90 and HAMA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to evaluat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score of SAS, SDS, SCL-90 and HAMA in intervention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4.9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4.48%, P<0.05). Conclusion Pertinent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lp with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physical and social functioning.
[Key words] Mental nursing; Stroke; Psychologic Status; Recovery;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在全球范圍都是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該疾病的特點是發(fā)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和經濟負擔高[1,2]。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2012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腦卒已成為我國城市居民死因第3位的疾病。腦卒中患者患病后會出現生理功能的改變,并且無法扮演原有的家庭及社會角色,同時面臨著高昂的醫(yī)療費,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患者,導致素患者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嚴重者會并發(fā)腦卒中后抑郁。腦卒中后抑郁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情緒不穩(wěn)定、入睡困難、不愿參加社會活動、食欲下降、疲乏等[3]。嚴重的腦卒中后抑郁甚至可以影響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復,使腦卒中患者死亡風險增高。心理護理的特點是在護理過程中,掌握每例患者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并給予恰當的處理?;颊哂捎谏硖匦缘母淖?,心理活動較常人更難以理解,這就需要護理人員通過患者行為進行進一步判斷。由于腦卒中患者的癱瘓率較高,患者普遍會出現情緒反應。因此,在腦卒中的治療當中,心理干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本研究將11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干預后患者心理狀況的變化,從而為臨床工作中護理方式的優(yōu)化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 1 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16例,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齡(66.1±14.2)歲;對照組58例,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齡(65.2±13.4)歲。對照組與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抑郁程度、文化程度、性格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入選標準:腦卒中診斷明確;在發(fā)病兩周內就診于我科。排除標準:腦卒中發(fā)病前存在精神病史和心理病史者;腦卒中后有嚴重失語、意識不清及無法理解表達者;合并嚴重其他系統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疾病特點給與相應的藥物治療和日常護理,包括測量患者生命體征,日常巡視,輔助翻身等,并且在患者日常生活和飲食方面進行干預指導。心理護理干預組不但進行日常護理,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患者入院后,護士接診患者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的心理需求給予關注并盡量滿足,排解患者負面心理情緒,促進護患互相信任。(2)幫助患者適應新的家庭和社會角色。家屬對患者的鼓勵和支持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腦卒中患者患病后需要長期治療和家屬的看護,因此做好對患者家屬的宣教和引導工作,使家屬對患者病情的態(tài)度得到改變,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保證治療計劃順利進行,進而可以促進患者康復。 (3)健康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與患者、家屬制定康復計劃,保證患者出院期間的康復治療。同時告知患者門診復查時間,并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對患者不在院期間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4)根據患者愛好在宣教室開展適宜的患者文娛活動,通過音樂、詩歌朗誦等方法幫助患者調理心情,讓患者精神放松,積極接受治療。(5)幫助患者書寫康復計劃,并對患者的康復計劃作出修正,使之適合患者的病情。同時給與患者適當的鼓勵,讓患者鑒定康復的信心,以團體輔導的方式, 每周對患者進行一定次數的情緒管理學習。
1.3 觀察指標
SCL-90應用癥狀自評量表測定,包含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及其他10個因子,共90個項目,每個項目按0~4五級評分,總分越高反映患者病情越嚴重[4]。SAS和SDS焦慮自評量表均包括20各項目,每個項目分數為1~4分,20個項目總分為基礎分,基礎分乘以1.25得到標準分,標準分越高說明患者焦慮越嚴重[5]?;颊呷髮山M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采用醫(yī)院自擬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度進行評估,該問卷調查總分100分,分值≥90分為滿意,70~90分為一般滿意,<70分為不滿意。HAMA漢密爾頓焦慮表包括14各項目,每項分數為0~4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焦慮越嚴重[6]。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SAS、SDS量表得分比較
腦卒中患者存在明顯的抑郁和焦慮癥狀。經治療后,患者出院時負面心理狀況較治入院時明顯好轉。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治療進行心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SCL-90、HAMA量表得分比較
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A、SCL-90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治療進行心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HAMA、SCL-90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護理后滿意率比較
干預組護理后滿意率為94.93%,高于對照組84.48%(P<0.05),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其特點是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和高死亡率,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7]。腦卒中患者因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等因素而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障礙,包括抑郁心理、自信心缺失、焦慮心理、悲觀絕望、社交能力下降等心理。
研究發(fā)現,多數腦卒中患者對腦卒中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知,在發(fā)病后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負面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評估水平與抑郁、焦慮程度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消極心理積極能引起患者神經內分泌的變化,使免疫功能發(fā)生抑制,使患者更傾向于感染,不利于患者的康復[8,9]。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會使患者產生多種形式的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殺[10]。悲觀的患者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更少,對自己人際關系滿意度減少,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11]。目前,心理護理在護理人員中接受度與日俱增,這種變化集中體現在:護理人更加注重心理護理研究;心理評估手段標準化;心理護理措施的具體化[12]。心理護理能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幫助患者進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而患者穩(wěn)定的情緒與良好的心態(tài)能夠直接影響神經疾病的治療與康復。護理工作者應該與患者進行恰當而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促進患者心理良性發(fā)展[7]。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時 SAS、SDS、SCL-90和 HAMA量表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得分均高于正常標準,提示我科腦卒中患者普遍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失眠和抑郁等消極心理狀態(tài)[7]。出院時干預組較對照組患者SAS、SDS、SLC-90和HAMA評分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3]。表明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負面心理狀態(tài)的緩解作用顯著,證明綜合的心理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tài)改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4]。其中,應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打下基礎,進行多樣化的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對腦卒中有更加深入和準確的了解,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加患者的生活情趣,提高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弱化其對疾病的焦慮和恐懼心理[15]。通過心理護理模式,患者家屬對患者病情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能更好的面對和處理患者發(fā)病后出現的心理狀況改變,減輕患者自卑心理[16]。本研究中,干預組護理后滿意率為94.93%,高于對照組的84.48%(P<0.05)。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減輕腦卒中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術后社會適應能力及生存質量,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易學鋒,許燕君,徐浩鋒.廣東省15歲及以上居民腦卒中患病率及影響因素分類樹分析[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9,(4):5-8.
[2] Fisher M. Stroke and TIA: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and the need for early interven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2008,14(6 Suppl 2):S204-211.
[3] 馬穎,劉紅.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病機制[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 2009,(3):138-139.
[4] 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 (2):68-70.
[5] 夏樟秀,郭冀丹.入院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估方法的比較分析[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3,(2):54-57.
[6] 張愛芬,易朝輝,王曉萍.首次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況及心理護理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20):142-143.
[7] 李媛媛.2010年全球腦卒中發(fā)病情況分析[D]:鄭州大學,2015:18-19.
[8] Bower JE,Kemeny ME,Taylor SE. Cognitive processing,discovery of meaning,CD4 decline,and AIDS-related mortality among bereaved HIV-seropositive men[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8,66(6):979.
[9] 朱熊兆.心理干預與免疫調節(jié)[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3):181-185.
[10] Borowsky IW,Ireland M,Resnick MD.Health status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for youth who anticipate a high likelihood of early death[J]. Pediatrics,2009,124(1):e81-e88.
[11] Brissette I,Scheier MF,Carver CS.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 coping,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02.
[12] 楊暉霞.心理護理的研究新進展[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7):9-11.
[13] 于晨,劉欣娟,黃菊.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治療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1,(6):670-680.
[14] 吳本春,于妍,邵明亮.心理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的應用研究[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5,(6):630-631.
[15] 劉坤.人性化護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廣州醫(yī)藥, 2013,(2):79-80.
[16] 王淑鳳,鄭玲,吳渭虹.非語言溝通在心理護理中的應用[C].全國傳染病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2002,(1):2-4.
(收稿日期: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