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民
少年時代的美術夢,夢湖一直再追,他知道,現在也不是停歇的時候。
寧愿做個“山水癡”
還好,夢湖在少年宮打下的美術功底,在文革中一點沒荒廢,非但沒荒廢,還在郊區(qū)沒少寫生。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在那些荒山荒嶺的村子里,夢湖看準了的地方,他一站就不想挪窩:“灰磚灰瓦籬笆墻,農家院里的炊煙都富有氣息,有的村子在山坡緩沖地帶,從底下往上看,錯落有致的院子層層疊疊,房子上、院墻上,鋪著掛著的老玉米、紅高粱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霞光,就連腳下的亂草土坷垃也都有詩意。這些景象,是他心里的因緣際會,是他和自然,是他和農家,是他和自己的因緣際會。直到這時候,才感覺到什么叫創(chuàng)作了?!蹦莻€年代沒有幾個人有照相機,他也如此,只能不停的寫生,炭筆一拿起來,就很難停下。不光是春秋夏,下雪的冬天也去,而且他覺得更有趣,幾十年后他信手拈來的雪景,就是這個階段的時光記憶。比如《冰雪殘荷》、《雪地風情》等。
1984年,夢湖認識了白雪石,白雪石的畫以清新俊秀見長,尤其是他的桂林山水獨具異彩,被公認“白派山水”。夢湖當時非常羨慕這種筆法,在朋友的舉薦下,他終于榮登白雪石先生府邸,白先生當時看了他的作品,答應收他為徒,夢湖二話沒說,跪地就磕三個頭。這是夢湖一生獨一無二的拜師,后來他隨師父行走40年,直到先生駕鶴西去。夢湖還記得初入師門當弟子,小心翼翼不敢旁騖,總是把自己的筆墨線條印合在白派的轍痕里。海淀區(qū)老政府的二號樓會議室,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就一直掛著王夢湖畫的一幅桂林山水圖,猛一瞧是白雪石的,仔細一看是夢湖與白雪石之子的合作。但夢湖畫的酷像白先生畫法的這類畫,以后很長時間,再也沒看到第二張,包括夢湖的畫冊在內。白雪石先生這點好,他很明白的告訴夢湖:“像我的有兩張就行了啊,畫得再像我,也沒人記得你?!贝搜砸怀觯瑝艉泵袄浜?。幸好有了出版界的繁榮,夢湖開始在中國美術的編年史中填充自己的饑渴。讀書、寫生、創(chuàng)作三位一體,他堅持了多少年?評論家2011年給他下的結論是:“他的筆墨隨著表現對象的迥異而變換著不同的手法,既重視結構,為造型服務,又強調氣韻,深化意境”,一數,跨越了四十多年。
夢湖真正從北京走出去,看山看水看中國,是從七十年代末期開始的,起初幾年,他涉足了南方、北方、中原、邊疆等地方,到了1984年,他暫時停下腳步,因為他加入到“湖社畫會”。
“湖社畫會”號稱中國近代繪畫的搖籃,他的老師白雪石就是“湖社畫會”的成員。新中國成立前,大凡在社會上有名氣的畫家?guī)缀醵际恰昂绠嫊睍T,其影響波及海內外。新中國成立后,畫會除了海外的組織堅持活動外,國內基本上沒有了聲音。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周總理親自提議,要恢復該藝術組織的活動。他的這個愿望直到改革開放年代才真正實現。1984年“湖社畫會”在北京琉璃廠掛出了它的招牌,當時的老畫家?guī)缀醵汲闪怂臅T。王夢湖當時認為參加“湖社畫會”肯定是一件好事,起碼能接觸到更多的老畫家和新朋友,有利于自己的發(fā)展進步。他一激動,也參加了,為表示學畫的愿望,他連自己的名字都改了,融進一個湖字,寓意“湖社會員”之意。所以,王夢湖之名,是從1984年開始的,之前的名字這里就不提了。夢湖在“湖社畫會”擔任創(chuàng)作員,他嘗到了當年齊白石在琉璃廠賣畫的滋味,雖然對于一個職業(yè)畫家來說,走到這一步是早晚的事,可他還是不想這么早就當上“畫商”,因為他要的目標遠沒達到。所以在琉璃廠的最初幾年,他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畫上。好在他在市場看到了一些大師們的畫,有了臨摹的機會,怎么臨?他有時中午吃飯也愣神,那可不是犯愣,遇到這樣的情景,肯定是他眼前掛著一幅好畫,他是在用心臨摹。他也在給自己定位,“如果我要畫這幅畫,應該怎樣畫?”他懂得了飄忽不定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危害,懂得了沉穩(wěn)堅定創(chuàng)作方向的益處,他的心又開始往大山里飛。在“湖社畫會”的經歷,讓他最開心的是,他懂得了最好的題材是在人民群眾之中的道理,這是經過市場檢驗得到的收獲。
八十年代末期,夢湖離開了琉璃廠文化街,開始時還藕斷絲連,后來他把畫室搬到海淀區(qū)雙榆樹小區(qū)后,這段經歷才進入記憶。也就是從這時起,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之路連接了他的人生。他將要和程振國、李連修、李桃修、崔瑞鹿等五個畫家共同在一間借來的大房子內創(chuàng)作,他的丹青生涯有了起飛的著力點。
他一共在那待了十年?,F在回過頭來看,那十年對于他來說,是一段寶貴的時光。他們不光在一起畫畫創(chuàng)作,就連外出寫生也結伴而行?!皬膶懮锌粗袊?,這個愿望終于從低回走向高潮。
他開始在黃山、太行、華山、峨眉、天山、長白山以及大西山的多次往返中尋找先哲繪畫中的“魏晉的風度”、“宋元的院體精透”、“明清的正統(tǒng)”以及“近現代的兼收并蓄”,把前人的情懷寄托凝練成自己心中的文化塊壘,讓學識、閱歷、修養(yǎng)等畫外功夫成為丘壑,構筑于胸;他像一個俠肝義膽的劍客,義膽是他的善良,劍是他的筆,他畫山水,畫大山里的人家,他走進籬笆墻內和老百姓拉家常,噓寒問暖、聞炭火炊煙、聽吠犬雞鳴,他傾心勞動者的智慧,汲取普通人家的營養(yǎng),“凡人小事氣勢如虹,人文寫意翰墨如光”,這個目標,被他步步逼近。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把山水美術融入到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中,那時他正值創(chuàng)作的黃金年齡,為什么人畫?畫什么內容?成了開拓他前進的動車組,閃光的路軌就是他的鋪墊。他從來不畫“撫琴弄月”、“仙草美人”之類的“舊日紅”,不沾惟我自詡的“清閑自適”。
雖然內容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但作為表達內容的筆墨形式他仍然堅持在傳統(tǒng)意義的創(chuàng)新,由點、線、面拓展開的苔點、皴染、勾線不因循守舊,塊面里的留白潑墨敷彩也“從于心者也(石濤語)”。
夢湖喜歡畫火辣辣的畫,畫山他要畫出山的磅礴氣勢、偉岸絕峭;畫水他要畫飛瀉的瀑布,轉旋奔騰的疾濤;畫云他要畫出有神采的煙云浩淼;畫樹他要畫出盤根于山石縫隙、不求榮辱只求與大山共生共存的松柏長青,如果要有人物點綴,他也要點鐵成金,讓人物活力四射,成為畫里的點睛之筆。丹青揮灑寫的就是一個精神,這就是夢湖的筆下山水,他的畫寫意中有寫實,寫實中帶寫意,有“物我相移情”的擬人化和人情波瀾。
無心插柳柳成蔭,1993年,他的心靈寫照《王夢湖畫集》出版,里面的收獲都是綜上所述的果實。比如《江南春草綠》、《川谷秋實》、《黃土高坡》、《川底情思》、《晨藹漁舟》、《燕山青紗情》等,每幅都是人與自然的真實融合,雖然構不成他的代表作,卻是他人生的底色,是通向今后繪制長卷巨畫的必然之路。1998年,他自己的另一本著作《山水畫寫生創(chuàng)作畫法(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在這個小冊子里,他把繼承創(chuàng)新的收獲歸納成繪畫技法,這是一本適合普通百姓看的工具書,他相信這本書會帶領人們走進美術的殿堂,讓藝術歸勞動者所有。
別哭,夢湖,這里會好起來的
靠旅游翻身之前的地方,無一例外的特征,一是景色入畫、二是窮鄉(xiāng)僻壤,最早發(fā)現這里美麗的一般都是畫家,他們奔向這里的如畫山水,卻無意撞見了這里的貧窮。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王夢湖和程振國一行幾人來到當時他們連名字都還陌生的湘黔邊境,他們要看的是鳳凰古城,一個美麗的名字,可它沒飛出來,被困在大山里面。夢湖他們從長沙坐火車到吉首后轉乘長途汽車,順著顛簸的山路,才鉆進這個像口袋一樣封閉的鳳凰城里。當時這個小城外來者稀稀疏疏,幾乎沒有游客,來的人和夢湖他們一樣,支起了畫架和三角架。但這里出奇的美,是夢湖做夢也夢不到的美,對于畫家來說,該有的美,這里都有,別處沒有的,這里也有。水是沱江,來的路上還看到江水奔騰浩蕩,流到古城卻安靜下來,為的就是讓外來者們好好地欣賞它們一下,江上有拱橋、石板橋、跳橋,其中“跳橋”(或稱蹦蹦橋)很有意思,是一塊塊方石組合緊貼水面,在上面走動就像踏水而行,這是先人的智慧,他們用跳橋來裝點上面的倩影,山水便有了她的幽默和俏皮。還有沱江兩岸的吊腳樓以及吊腳樓身后的古街,古城樓,它們自成一統(tǒng),有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視覺震撼。不遠處還有總體不高卻錯落有致的山脈,山上林翠色澤綠得如漆,夢湖來到這兒也看呆了,仿佛一股原始的“五溪荒夷”(沱江是五溪之一)的文化之風迎面撲來,“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里可是沈從文、黃永玉的家鄉(xiāng)啊,夢湖激動之余想寫生可又不知從哪下筆,他們的振奮和喜悅難以自制,索性先看個夠再說。那些日子,他們以古城為中心,把瀏覽地方盡量往外延伸,先后去了王村碼頭、南方古城、黃絲橋古城,芙蓉鎮(zhèn),一路下來,他們就像走進一個個原始的博物館,讓他們大呼過癮。但好心情背后還有那份凝重,誰也不相信這里人的日子這么苦,這讓夢湖看了難以接受,在一處苗寨,他看到的住房就是用幾根木柱架起的草房,四面透風,難遮風雨,夢湖以為是情景再現的旅游項目,可當他知道了這是真實所在時,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場面比前兩天他看到的吊角樓里的一團漆黑還要糟糕。還有在沱江邊,群眾把雞蛋、紅薯、饃饃賣給這里的生人,夢湖以為他們吃的也是相同的東西,可一打開他們家的鍋蓋,里面竟是用紅薯葉野菜之類熬的粥,那就是他們的正餐。這些情形組合一塊,夢湖實在看不下去了,他躲在一個旮旯里哭了起來,越哭越止不住,越哭越覺得這里人的善良。是的,他為什么不哭呢?他的落淚和他磕頭拜師,加入“湖社”的改名如出一轍,都是他心地善良的情感流露?!皦艉瑒e哭,相信他們的生活會很快好起來的?!蓖閭冞@樣勸著他。
我和夢湖的交談中又談及此話題,沒想到20多年過去了,他又哽咽起來,其中幾次沉默無語。
從湘西帶回的感受影響了他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最初的幾年,夢湖發(fā)瘋似的創(chuàng)作湘西組畫。這些畫已經沒有了大山大水的影子,有的就是具體實在的人和景,甚至成了人物畫,比如,他以沱江上的拱橋為景,兩側的吊角樓是襯景,最精彩的地方是拱橋半圓的橋孔和倒影部分正好是一輪明月的圖形,拱橋旁下,父女倆正在船上撒網,動感十足,風情濃郁。夢湖便為這福畫起名“月是故鄉(xiāng)圓”。他把古城當成心靈里的故鄉(xiāng),每畫一次,便回故鄉(xiāng)一次。
還有一幅《鳳凰古鎮(zhèn)》,他以人的視覺角度展示畫面內容,比如畫面兩側是用余光看到的模糊的虛景,他就用深淺不一或寬或窄的水墨代替線條,來一個大概景色,這樣的效果反倒養(yǎng)眼,筆線被墨光取代,這是不經意而得到的收獲。也就是從這個啟示中,他加大了對自己以往風格的“求變”,讓自己的繪畫走向新時代。但是,他也不盲目求變。比如聚焦的實景,以這幅畫為例,是這幅畫里的古城樓。對這部分,他是獨具匠心的畫,哪怕面對的是所謂的“面相丑”,也要細描細畫。比如吊腳樓檐下密密麻麻的電線,五顏六色的晾衣桿,雜亂無章的物料等,這些別人照相時躲都躲不開的東西,在他眼里卻構成了難得一見的風情寶貝,“情人眼里出西施”,他用筆線細細描繪這些,畫得繁瑣且細致。這樣一來,老城老街,老橋船影,寫實又寫意,加上人物點綴,畫出了現實丑中的藝術美。
我至今保留著兩件東西。一件是1995年10月一次畫展的請柬,印得很精美,里面有王夢湖和程振國的畫,題目是“湘西行,中國畫展”,由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舉辦的,地點是香港,王夢湖的作品《鳳凰小鎮(zhèn)》印在里面。
另一件是1997年小年歷《王夢湖湘西風情組畫》,里面有夢湖在湘西的收獲,共15幅作品。是《人民中國》雜志社給訂閱讀者的新年禮物,我手里的這份是日文版。這兩件印刷物,品味起來還是甘之如飴。不難想象,夢湖的這個小年歷,當年夾在《人民中國》雜志里飄洋過海,成為海外人家的墻上物品,這會給湘西鳳凰帶來什么呢?古城的名聲是否也要往外飛了呢?還記得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一次畫展中,夢湖提供的展品也是以湘西為題材的作品。
20多年前夢湖畫這些畫的心情,與其是用筆墨。不如說他是在用心性中的血性。也就是那些年,夢湖身上的光環(huán)多起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作理事、中國友聯畫院畫家、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進入新世紀后,2006年被評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畫家”,2007年入選“中國畫20家”。
大畫是小畫堆出來的
1999年6月,在澳門回歸祖國的獻禮作品《江山萬里圖》中,王夢湖擔任主創(chuàng)主筆。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為這幅畫親筆題寫了畫名。以這幅畫為標志,從此王夢湖的巨幅創(chuàng)作多了起來。不少黨政機關、國務院部委、軍隊院校以及包括北京市政府在內的地方政府都以他的力作來凸顯他們所在機構的或莊嚴、或雄偉、或品味、或內涵,無疑,當王夢湖的這些大畫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軍委大樓,有誰不認為他的畫是大國文化、大國政治的具體體現呢?這是國家對夢湖藝術的認可,國家兩個字的重量,夢湖的藝術是接得住的。幾十年,他懷揣對祖國山河崇敬的心情,用無數幅小畫寫出了祖國山河的磅礴氣勢,道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怎樣的生生不息,每張大畫背后,都有無數幅小畫的積墊,他的大畫是用小畫堆起來的。在幾十年的堆砌中,千年虛擬山水漸漸隱去,大氣象山水逐漸顯現。對于夢湖來說,這才是他的“立畫之本”,接地氣的美術之源。
夢湖的地氣表現在通透新鮮的生活風情里:農舍、田疇、農耕、小橋、村莊、老宅、四合院、胡同、城墻城門等內容,統(tǒng)統(tǒng)融進山水的懷抱,于是當代版的山水畫接了地氣,在群眾中有了口碑,小畫成了大畫的縮影,大畫就裝在他的心里,隨時會呼之欲出。
王夢湖筆下的大畫莊嚴、雄渾、磅礴,幅幅顯現豐沛淋漓的中國人的元氣。比如,他在這十年中,給軍委八一大樓繪制了四幅巨型國畫,題目分別是《銅墻鐵壁 》、《金沙水拍》、《紅色瑞金》、《古田會議》。論內容,這些畫劈面而來的是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軍魂;論藝術,光澤炫目的是水墨寫意的時代神采。無論哪一幅里的內容,都是和植于13億中國人心頭的記憶相承一脈。就拿2017年10月完成的《古田會議》來說,不僅有歷史上光輝,還有新古田會議的風采,這就是2014年10月30日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新古田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統(tǒng)帥全軍從古田再出發(fā)邁向新征程。有如此重大背景的巨型畫作交給王夢湖,信任里面還有賦予。賦予是什么?賦予他畫出新時代人民軍隊的風采,賦予他在畫卷中寫出大國軍隊的軍威。夢湖是憑著胸中一腔情感來畫的,古田會議址,是畫中核心,它在古田萬千氣象的簇擁之中光彩萬分,夢湖賦予它的豈只僅是光彩,而是所有中國人民的情懷,從歷史到今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穿起了中國從“過去苦難的輝煌”到今天的輝煌。夢湖對這幾個字的描繪,是他向所畫的內容的致敬,是他向紅色歷史的致敬,是他向人民軍隊的致敬。
是的,布置在八一大樓里的巨幅國畫絕不是一般畫家所能駕馭的,王夢湖每次接受了任務后,總是不負重托,把這些畫繪制得激情飛揚:跌宕的紅色歷史與時代的青春力量輝映交織,有力地鼓舞著人們的情緒,畫中強大氣場里的每一縷光華,都是發(fā)自畫家的水墨寄托,和20多年前相比,夢湖最大的變化是迸發(fā)出了大時代的筆墨激情,這源于他胸中的藝術旗幟風之獵獵。如今,隨著中國的大國崛起,人民群眾的生活走向城鎮(zhèn)化,“城市水墨畫”便與老百姓如影隨形,古典的、現代的、當代的,九九歸一,成了中國人精神的美術家園。所以,王夢湖不是在畫風景,他更是在用筆墨寫一種人的精神力量,畫筆如鋒墨如光,墨的基調雖單一,但卻透出了七彩斑斕。
絢爛之極歸平淡,夢湖和我交流中,是在談水的話題中結束的。而水的話題是平淡的嗎?山水畫的本源是水,用水在畫,畫得也是水,水還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大畫終究有畫不動的那一天,但是水卻可以畫到最后,畫到最后的水其實是最不好畫的。換一個角度來說,夢湖追求的墨光,其實就是用水來解決問題,這么多年,夢湖考慮最多的其實是怎樣畫水。水不容易畫好,它是山水畫里的半壁江山,水里的雪也不好畫,它寓意的是人的心境與人品,“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p>
先說水,夢湖畫的是“大江茫茫去不還”的水的意志;畫的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水的不屈;畫的是“濤似連山噴雪來”的水的兇猛。自然,水是他移情后的水,他給水有了擬人化的生命質地。他在畫《金沙水拍》、《長江萬里行》、《江山萬里圖》時,悉數揉進驚世駭俗的水,悉數糅進可聽可見的時代濤聲。
再說雪,雪是白的,他就用傳統(tǒng)的留白來表現,但在他的筆下,與紙一色的雪和他的心境兩廂呼應,留白里有了生命質地。夢湖是怎么樣做到的?“我對雪的表達是四層留白,第一層地面的雪(留白),第二層是樹上的雪(留白),第三層是雪山上或建筑上的雪(留白),第四層是云,云也能變成雪,這樣,層層疊疊,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彪S著夢湖的話語思路,不難聯想到他的許多幅畫雪的作品中,其意味的無窮,境界的深遠,原來就是這樣獲取來的。這里有他的心境,是移情后的雪,像他的內心干凈無瑕。
水和雪,都是有光的,是折射出的光芒,它能和霞光交輝,融進人們心頭,成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他說他少年時在香山見到的那一團錦繡花簇;“其實,那亦真亦幻的場景,現在來說已經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隨時隨地的提醒我,在作品中一定要有時代的光芒,這就是氣象,在新時代,大畫得有大氣象,氣象是出自內心的,是我的心象?!彼凇躲~墻鐵壁》的整個畫面中,融進大面積的紅霞,那是英烈們用鮮血染成的,寓意了一個時代的激勵和召喚;他在《金沙水拍》里,山巒的脊梁被他用金色勾勒,似乎透視出金沙江山水的魂魄,又像是對那個烽火連天時代的追思。
少年時代的美術夢,夢湖一直再追,他知道,現在也不是停歇的時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