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振,楊 劍,吳 銘,3,李 欣,林克明
1.中國智力和發(fā)展性殘疾分級、評估與康復(運動)重點實驗室,鄭州大學,河南鄭州市450000;2.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河南鄭州市450000;3.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市200241
青少年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殘疾青少年更是如此。進行體育活動不僅能夠提高青少年體質(zhì),對于其心理、社會適應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也具有促進作用?!丁敖】抵袊?030”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將“健康”上升到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熬V要”指出,到2030年要實現(xiàn)人民健康水平持續(xù)提高、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等目標[1]。諸多研究指出,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能夠改善個體,特別是殘疾人多項身體功能,促進心理健康[2-6]。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該分類提出功能和殘疾的理論和方法[7]。
從體育與健康的角度出發(fā),研究殘疾青少年的體育活動需求與體育參與狀況,可以科學地制訂相關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方案,這對于有各類功能障礙的殘疾青少年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基于河南省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動態(tài)更新數(shù)據(jù),對6~15歲殘疾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現(xiàn)狀與體育活動需求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根據(jù)現(xiàn)代康復和體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提出促進殘疾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實現(xiàn)健康相關政策建議。
研究采用《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信息數(shù)據(jù)動態(tài)更新殘疾人登記表》,現(xiàn)場指導被試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對被試有關情況進行測量分析。本研究選取河南省28個省轄市和直管縣(市)6~15歲的殘疾青少年71,056名的登記數(shù)據(jù)。
《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信息數(shù)據(jù)動態(tài)更新殘疾人登記表》由基本信息、經(jīng)濟及住房、教育、就業(yè)扶貧、社會保障、康復、無障礙、文化體育8個部分組成,該登記表在《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diào)查殘疾人登記表》(2015)的基礎上,對部分內(nèi)容進行增減,本研究僅對文化體育這一部分進行分析。
本研究將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多重響應頻數(shù)分析以及χ2檢驗。
河南省此次動態(tài)數(shù)據(jù)更新專項調(diào)查中,共調(diào)查殘疾人1,889,996名,6~15歲殘疾青少年71,056人,其中聽力殘疾3676人(5.17%),視力殘疾6780人(9.54%),言語殘疾5023人(7.07%),肢體殘疾28,829人(40.57%),智力殘疾20,010人(28.16%),精神殘疾1232人(1.73%),多重殘疾5506人(7.75%)。見表1。
在文體活動參與情況方面,有1153人(1.6%)經(jīng)常參加文體活動;有69,425人(97.7%)不常參加文體活動,缺失478人。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殘疾類型的殘疾人在是否經(jīng)常參與文體活動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殘疾等級殘疾人在是否經(jīng)常參與文體活動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表3。
《殘疾人文化體育工作“十三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圍繞“十二五”期間殘疾人文化體育工作取得的進展以及仍面臨的問題,依據(jù)《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guī)劃綱要(2016-2020)》,對“十三五”期間殘疾人文化體育工作的開展進行了部署,特別是在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豐富殘疾人體育活動方面以及人員配置及培訓等方面。
結(jié)合河南省6~15歲殘疾人未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殘疾青少年體育活動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3.1 科學的體育運動知識
《綱要》指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1]。通過健康教育,能夠使個體樹立健康意識并能夠自覺地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因素,選擇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殘疾人身體功能受限,更需要掌握有關健康、康復體育以及體育運動的知識,從而減輕慢性疾病和殘疾,增進健康。對于6~15歲殘疾兒童青少年而言,學校和社區(qū)體育指導是他們學習有關體育與健康有關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他們對科學的體育運動知識更需要通過學校和社區(qū)來實現(xiàn)。
表1 河南省6~15歲殘疾青少年殘疾等級、類別與地域分布情況(n)
表2 不同殘疾類型的6~15歲殘疾青少年文體活動參與情況[n(%)]
表3 不同殘疾等級的6~15歲殘疾青少年文體活動參與情況[n(%)]
2.3.2 適宜的運動項目
不同殘疾類型殘疾人,所能進行的運動項目不同。6~15歲不同殘疾類型殘疾人在運動項目、場地設施、人員指導等因素上,肢體和智力殘疾在該原因上占比高于其他殘疾類型殘疾人。因此,根據(jù)殘疾類型和殘疾等級,創(chuàng)編出更適合殘疾人身體功能康復、運動的適應體育、健身活動項目十分重要。
2.3.3 充足的場地設施
特別是在農(nóng)村,基礎設施較城市而言相對薄弱,體育運動場地、體育服務產(chǎn)品相對不足,同時,醫(yī)療、康復機構(gòu)有限,這就造成殘疾青少年體育訓練、體育活動無法正常進行。良好、充足的體育場館、器材是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的基礎。
2.3.4 專業(yè)的體育指導員
《方案》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培養(yǎng)10萬名具備殘疾人健身康復體育咨詢、項目拓展和活動組織能力的社會體育指導員[8]。社區(qū)、家庭是殘疾人生活的主要環(huán)境,而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身身體功能,因此,社區(qū)體育指導員在指導殘疾人進行體育活動時,僅僅具備專業(yè)的體育運動相關知識是不夠的。掌握體育與健康、康復體育等相關專業(yè)技能的社區(qū)體育指導員是殘疾人,更是殘疾兒童青少年所需要的。
聯(lián)合國通過的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目標三指出,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祻蛯τ诟纳迫藗冊谏芷谥幸蚣膊〉戎T多原因?qū)е碌墓δ苷系K有促進作用[9-10],特別是對處于“黃金康復期”的0~6歲殘疾兒童而言,有效的康復措施甚至有可能消除殘疾,使其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體育鍛煉是減輕慢性疾病和殘疾的有效方式[11],然而,河南省經(jīng)常參加文體活動的6~15歲殘疾人僅占1.6%,其原因是復雜的。就社會環(huán)境而言,經(jīng)濟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投資力度和宣傳教育力度等都會影響殘疾人參與體育鍛煉。尹軍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殘疾人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人員配備、專業(yè)指導網(wǎng)絡等條件尚不能滿足社區(qū)殘疾人體育健身需要。吳燕丹等[13]指出,我國殘疾人群眾體育在多方面取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制度資源、經(jīng)費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物質(zhì)資源等方面的缺失。就家庭環(huán)境而言,一方面,家人出于對殘疾人的關愛,擔心其在活動中受傷,使得他們更愿意讓殘疾人待在家中,不進行體育活動;另一方面,受社會對殘疾人“污名化”的影響,使得家人不愿讓其過多與社會接觸,造成殘疾人體育參與度極低。就個人因素而言,處于6~15歲年齡段的殘疾人,其內(nèi)心敏感,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不愿意與陌生人接觸,因此,其體育鍛煉動機不高,參與度較低。
殘疾人體育活動需求是基于改善自身身體功能的需求而產(chǎn)生的。ICF作為針對不同健康領域描述和比較人口健康的工具,它將功能和殘疾作為一種交互作用和演進過程,建立了基于功能和健康的殘疾模式,為人們認識、研究健康和與健康相關的狀態(tài)、結(jié)果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提供科學的基礎[14]。在ICF模式中,殘疾是健康狀況和情境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個人因素)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15]。《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兒童和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ICF-CY)與ICF兼容,以更廣泛的類目編碼來描述兒童和青少年的功能和健康狀況[16]。
運用ICF能夠幫助我們在醫(yī)療康復領域建立有關功能與健康信息的標準,評定臨床康復效果,制定相關政策等[17],世界衛(wèi)生組織《社區(qū)康復指南》強調(diào)全面促進殘疾人在社區(qū)發(fā)展[18-20]。
基于此,為滿足6~15歲殘疾青少年體育活動需求,提高其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健身公共設施的建設,加大研發(fā)推廣適應殘疾人運動的器材,滿足其體育活動需求。第二,學校體育老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及時對殘疾青少年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識,樹立健康意識,了解運動,學會運動。第三,加大適應體育的創(chuàng)編,提高體育活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促進殘疾人體育參與。第四,重視家人的作用。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在青少年體育鍛煉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1-22];同時,殘疾人領悟社會支持(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家庭功能對于提高殘疾人生活滿意度、改善其社交行為具有一定的積極的作用[23-25],因此,重視家人的作用,從家人層面改善殘疾青少年對體育的認知,引導其關注體育的健康價值,進而使其鼓勵殘疾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促進殘疾人身體功能的改善。
河南省6~15歲殘疾青少年體育參與程度低,沒有合適的項目、場地設施是其不經(jīng)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6~15歲殘疾青少年康復體育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科學的體育運動知識、適宜的運動項目、充足的場地設施、專業(yè)的體育指導員?;诖耍瑸闈M足6~15歲殘疾青少年康復體育需求,提高其體育活動的參與度,需要從政府、學校或社區(qū)、家庭多個角度來進行。
]
[1]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A].2016.(2016-10-25).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 10/25/c_1119786029.htm
[2]楊劍,郭正茂,季瀏.鍛煉行為理論模型發(fā)展述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1):73-81.
[3]Altin M.Anger expression styles of hearing impaired individuals doing sport and those not doing sport[J].Educ Res Rev,2015,10(17):2406-2412.
[4]Dundar U,Solak O,Toktas H,et al.Effect of aquatic exerciseon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Rheumatol Int,2014,34(11):1505-1511.
[5]楊劍,季瀏,田石榴.不同鍛煉方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3):80-83.
[6]楊劍,陳開梅,董磊.不同干預方法和方式對青少年心理應激的影響效應[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1):7-11.
[7]邱卓英.《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研究總論[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2-5.
[8]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中央宣傳部,文化部,等.殘疾人文化體育工作“十三五”實施方案[A].2016.(2016-10-27).http://www.cdpf.org.cn/zcwj/zxwj/201610/t20161027_571833.shtml
[9]李欣,邱卓英,楊劍,等.康復2030:擴大康復規(guī)模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康復需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4):380-384.
[10]邱卓英,郭建勛,楊劍,等.康復2030:促進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相關目標[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4):373-378.
[11]Haskell WL,Lee IM,Pate RR,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8):1423-1434.
[12]尹軍,蘭保森,呂青,等.我國社區(qū)殘疾人體育健身現(xiàn)狀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1):1472-1478.
[13]吳燕丹,王聰穎.資源配置視角下殘疾人群中體育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體育科學,2015,35(3):3-11.
[14]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國際中文增補版)[M].邱卓英,譯.日內(nèi)瓦: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5.
[15]Bickenbach J,Cieza A,Rauch A,et al.ICF核心分類組合臨床實踐手冊[M].邱卓英,勵建安,吳弦光,譯.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
[16]邱卓英,李沁燚,陳迪,等.ICF-CY理論架構(gòu)、方法、分類體系及其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1-5.
[17]邱卓英,陳迪.基于ICF的殘疾和康復信息標準體系及其應用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6):501-507.
[18]邱卓英,荀芳.基于ICF的康復評定工具開發(fā)與標準化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2):101-105.
[19]邱卓英,韓紀斌,李沁燚,等.學習應用ICF和《社區(qū)康復指南》促進中國社區(qū)康復發(fā)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9):801-804.
[20]梁兵,丁相平,邱卓英,等.殘疾兒童的社區(qū)康復:理論、架構(gòu)和方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9):817-819.
[21]楊劍,陳開梅,季瀏.鍛煉時間對青少年運動承諾的影響機制——鍛煉滿足感和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4):69-73.
[22]楊劍,邱茜,季瀏.鍛煉行為生態(tài)學模型及其在體育領域的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0):75-81.
[23]李欣,劉馮鉑,杜若飛,等.殘疾人領悟社會支持對其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自尊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4(11):648-655.
[24]吳銘.河南省殘疾人社交行為特點及其運動干預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
[25]李欣,劉馮鉑.殘疾人家庭功能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領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及自尊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殘疾人研究,2016(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