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凌美
摘 要:在黨和政府對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視及發(fā)展性資助理念的影響下,結合當代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特點及當前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zhàn),運用互聯網思維探討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精準工作的模式:認為在保障信息的準確與暢通的前提下,實現認定過程的精準與公正;在合理統(tǒng)籌資助形式的基礎上,推進資助育人的內涵豐富;在宣傳與監(jiān)管并行的機制下,保障資助項目精準落實,最終完成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受魚-授漁”的完美升華。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資助育人;精準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推進教育公平,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全面推進精準資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以下簡稱貧困生)是高等教育中一個規(guī)模巨大、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推進構建高校資助育人精準工作模式,關系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健康發(fā)展、關系著高等教育的公正公平,更關系著高校、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及可持續(xù)發(fā)展。
2 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國自2007年頒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來,高校的資助體系改革不斷推進,現已形成“獎、貸、助、補、減”及新生“綠色通道”為一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2016中國學生資助發(fā)展報告》顯示全國累計資助普通高校學生4281.82萬人次,資助金額955.84億元,增幅12.72%;國家助學貸款263.21億元,增幅19.72%。資助覆蓋面逐年擴大、資助金額逐年提升,但在高校資助工作中仍存在著不少實際問題,主要表現在:貧困生識別模糊、資助形式選用籠統(tǒng)、資助過程及內容單一、發(fā)展性資助制度缺乏等制約精準資助實現的諸多問題。
2.1 高校貧困生的非精準識別
高校貧困生認定是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精準性直接影響到整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實際效用。目前,高校貧困生認定的主要依據包括:申請學生提供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申請學生所在班級的民主評議、高校資助工作小組的綜合考評。這種定性的認定方式如在各環(huán)節(jié)均能保持公正、客觀的評定水準,那么評定的結果也能算得上是準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較多的情感影響因素。首先,學生提供的家庭情況調查表需要當地村(居)委會及民政部門的證明蓋章,有些基層部門為了規(guī)避責任選擇無證(低保證、殘疾證、烈士證等)一律不蓋;有些則本著“老鄉(xiāng)情面”和“助學好意”,只要申請即能通過。不進行細致實際核查的結果是:既有部分夸大甚至是虛假的貧困,也有部分掩蓋甚至是隱藏的貧困。其次,班集體的民主評議過程中存在著諸如申請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評定學生礙于情面主觀評定等問題。最后,高校資助缺乏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系統(tǒng)化、信息化的工作隊伍。高校院系層面的資助工作大部分均由輔導員兼任,在面對精準助困育人的新要求下,專業(yè)業(yè)務能力疲乏、創(chuàng)新管理能力缺乏等問題凸顯嚴重。
2.2 高校貧困生的非精準資助
高校貧困生的精準資助是指通過資助滿足貧困生物質層面及精神層面的個性化需求。物質層面主要解決貧困生在校學習、生活的資金需求;精神層面主要包括培養(yǎng)貧困生的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好道德及行為習慣等。目前,對高校貧困生的經濟資助主要通過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助學、臨時困難補助等形式得以實現,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助學金的“免費性”、相對“隱私性”使其成為大部分貧困生的首選資助形式,但“雨露均沾”型的助學金發(fā)放,很難覆蓋學生的特殊化需求;與之相對的助學貸款、勤工補助等形式卻因其“償還性”、“自尊感”等問題逐漸成為大部分貧困生的舍棄形式。盡管資助力度逐年加大,卻沒有提升資助的效果,反而造成了有限資助資源的浪費。其次,“重物質輕精神”的保障性資助,未能精準有效的豐富資助內涵,貫穿資助的全過程。保障性資助從學生認定開始到經濟資助發(fā)放結束,服務學生內容單一,很難感受到資助的育人的價值。最后,貧困生的發(fā)展管理制度匱乏,未能開展精準有效的動態(tài)跟蹤等。
3 互聯網思維對資助育人精準工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中心環(huán)節(jié)”的理念。資助工作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平臺之一,“保障性資助-發(fā)展性資助-精準資助”的轉變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精準資助是發(fā)揮學生資助基金效益最大化的有力途徑,也是落實好國家學生資助政策的基本要求。運用互聯網思維解決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中的非精準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用以推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實現有質量的、公平的教育目標。
3.1 互通信息,把握精準認定信息源頭
信息的準確與暢通是精準識別高校貧困生的前提,建立生源地(家庭及所在村/街道委員會)-當地民政部門(資助管理中心)-高校三方的信息共享平臺,既可打擊“虛假”貧困又可動態(tài)監(jiān)測資助過程。生源地對轄區(qū)內的家庭困難家庭進行摸排建檔立卡、信息上傳;當地民政部門通過信息共享對困難家庭進行復核定檔、更新管理;高校通過大數據手段分析,挖掘和豐富認定指標、開展有效家訪工作。實現三方的信息精準互通模式,能大幅提升客觀了解貧困生家庭實際情況和困難的水平,有效區(qū)分長期突發(fā)貧困和短期突發(fā)貧困,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精細化的信息管理能從源頭上分析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類影響因素,有效夯實貧困生精準認定的基礎,提高精準認定的效率。
3.2 互證指標,把握精準認定過程監(jiān)測
認定過程的精準與公正是有效識別高校貧困生的關鍵,建立班級-院系-高校三級認定組織平臺,優(yōu)化量化測評體系。教育部辦公廳2016年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guī)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中要求各地各校進一步加強認定管理,既要精準識別,也要保護學生尊嚴。利用信息共享平臺分析,在深化認定維度、細化認定指標的基礎上,分析指標權重,兼顧定性與定量,實現認定測評體系對困難等級的公正劃分、動態(tài)調整等的功能。班級、院系及高校利用評定組織平臺的測評體系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動態(tài)認定、動態(tài)調整及動態(tài)管理,既有利于認定的精準實現,也有利于學生信息及尊嚴的保護。
3.3 互補優(yōu)勢,把握精準資助形式統(tǒng)籌
合理統(tǒng)籌資助形式是精準資助育人的重點,建立無償-鼓勵-有償混合資助體系,融合顯性-隱性資助形式,拓寬資助資金來源,有利于各資助形式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有利于資助資金更高效的利用,有利于資助政策公平與效率的兼顧,有利于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助學金、學費減免等無償資助形式可以保障“不讓一個貧困大學生失學”的底線;獎學金類的鼓勵性資助可以激勵學生奮發(fā)學習;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有償資助形式可以強化學生的責任感。此外,以大數據統(tǒng)計結果為支撐的“暖心飯卡”、“路費補助”等“潤物細無聲”的隱性資助形式,既能保護學生的隱私信息又能滿足學生不同需求。高校應對資助形式和資助額度進行合理統(tǒng)籌,有償資助和鼓勵性資助相比無償資助更具積極意義,隱性資助相比于顯性資助更具關懷體現;資助金額實行“保底和封頂”相結合,既要實現資助的全覆蓋,也要避免資助向少數學生集中,產生“貧困生貴族”。在資助經費方面,除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和學生自助外,積極拓寬企業(yè)資助路徑,構建企業(yè)與高校聯系的橋梁,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實現“雙贏”。
3.4 互聯通道,把握精準資助內涵培養(yǎng)
全面推進育人成才、豐富資助內涵是實現精準資助育人的核心,發(fā)展“物質資助-能力培養(yǎng)-成才就業(yè)-回饋社會”的四步資助育人模式,將“授人以魚”的資助轉變?yōu)椤笆谌艘贼~與授人以漁結合”型資助,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力,真正打通發(fā)展性資助的“最后一公里”,最終實現“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教育扶貧目標。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首先要抓好貧困生的“人生第一顆扣子”,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培養(yǎng)貧困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強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實踐研究能力;再次要加強學生的勵志教育與社會責任感教育、提升誠信意識與社會感恩意識;最后要有針對性的開展貧困生的就業(yè)指導和培訓工作,不斷完善幫扶機制,尤其是“零就業(yè)”家庭的困難生就業(yè)工作。通過探索“四步資助”通道,讓貧困生完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轉變,真正完成“受魚-授漁”的完美升華。
3.5 互享平臺,把握精準資助政策宣傳
高校資助政策的正確宣傳與引導是落實精準資助育人的保證,在信息共享及認定組織平臺的基礎上,搭載專業(yè)化的宣傳平臺促使高校資助朝著日益完善的、可持續(xù)的、精準化的道路不斷前行。首先要加大宣傳的力度,把握入學、畢業(yè)求職等關鍵時間點,將長期宣傳與重點時段宣傳結合起來,提升宣傳的全面性和精確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個性的政策解說,制定不同的幫扶方案;其次要拓寬宣傳的載體,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速度快、渠道多、覆蓋廣”的特點,通過公益廣告、資助專題片等多種方式,線上線下同步宣傳,實現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再次要規(guī)劃宣傳的內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宣傳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寓育于教,寓教于樂;最后要建設宣傳的隊伍,結合學工隊伍重點培養(yǎng)宣傳干部,做好人才梯隊的建設,養(yǎng)成一直專兼職結合、黨政教輔與學生干部聯合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資助宣傳隊伍。
3.6 互評互監(jiān),把握精準資助過程管理
監(jiān)督管理體系的規(guī)范是落實精準資助育人的有效保障,建立健全“以監(jiān)督促管理、以評估促改進”的監(jiān)督、管理、評估、改進長效機制,有利于實現精準資助的良性循環(huán)通路。首先是規(guī)范資助體系相關制度。合理規(guī)范信息管理、資助程序、資金管理、監(jiān)管責任等各方面,使資助全過程做到“有據可依”,全面提升學生資助規(guī)范化管理水平。尤其是貧困生信息管理方面,既要秉承公開、規(guī)范,又要兼顧隱私、安全的要求。其次是優(yōu)化建設資助工作隊伍。強化資助隊伍的建設,定期組織政策解說、管理培訓等,提高資助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科研能力水平,以科研促發(fā)展,積極探索建設一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信息化、職業(yè)化、專家化、學者型”的學生資助工作隊伍。最后是建立監(jiān)督評估與跟蹤機制。高??山Y合自身的考評管理機制與第三方資助評估機構并行,進一步提高資助工作的規(guī)范性、創(chuàng)新性;另一方面完善受助學生的跟蹤機制,包括學生的動態(tài)認定、資助情況、資金使用、貸款償還、畢業(yè)就業(yè)等。
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暖心工程,更是一項育人工程,探索其精準工作模式有利于將有限的資助資金效益最大化,是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工作方式。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長指出:“資助育人目標就是培養(yǎng)青年學生全面發(fā)展,資助育人工作就是建立起解困、育人、成才、回饋這樣一條良性通道,最終讓受助學生同樣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同樣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同樣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并且能夠感恩社會、回饋社會?!?/p>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12-5.
[2]黃少玲.論“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3]朱平.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模式分析[J]. 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7,(11).
[4]曲紹衛(wèi).當前我國高校助困與育人契合的實效性分析——基于全國11 所高校大學生資助問卷調研[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