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為多種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及危險因素,病發(fā)后對患者腦、腎臟及心臟等重要器質均造成損傷,嚴重影響其預后[1]。目前臨床治療高血壓常采取降壓藥物治療,但療效均欠佳[2]。本文為進一步驗證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就選取的126例高血壓患者資料加以分析,現作下列報告:
對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126例高血壓患者資料加以分析,將簽署知情同意書者、近期內未使用高血壓藥物治療者納入,將對帖敷過敏者、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排除;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各63例;對照組年齡40~66歲,平均(57.85±4.63)歲,男女比34∶29,病程1~14年,平均(6.59±4.21)年;實驗組年齡41~67歲,平均(58.34±5.21)歲,男女比35∶28,病程1~13年,平均(6.21±4.53)年;兩組以上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予常規(guī)降壓藥治療,口服卡托普利與美托洛爾,前者劑量每次25 mg,后者每次50 mg,均為1次/d;實驗組于此基礎上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藥劑成分主要包含杜仲、鉤藤、細辛、丹參、元胡、甘遂各12 g,甘遂、白芥子各21 g;將以上各藥皆研磨為粉狀,并應姜汁予以調和,交替帖敷于各穴位(肝俞、關元、足三里、膈俞、三陰交、曲池、太沖穴、太溪等穴位);充分顯露敷貼處,且予75%的乙醇予以消毒,輕按壓使敷貼緊貼皮膚,1次/周,每周1療程,連續(xù)貼4療程。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指標[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變化;療效評定標準:SBP降低20 mmHg或者恢復正常水平為顯效;DBP降低30 mmHg以上,且SBP降低10 mmHg以下為有效;血壓變化未達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100%。采取SF-36 (生存質量量表)評估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此量表包括社會功能(SF)、生理功能(PF)、精神健康(MH)及角色功能(RE)等維度,各維度滿分皆100分,生活質量與得分呈正相關。
探究數據由SPSS22.0統(tǒng)計軟件解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組內比較經由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經χ2檢驗;P<0.05為兩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SBP、DPB水平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血壓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變化情況(±s,mmHg)
表1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變化情況(±s,mmHg)
實驗組(n=63) 治療前 171.25±15.03 99.58±10.03治療后 132.08±9.57 76.36±6.24對照組(n=63) 治療前 170.18±15.24 98.97±9.68治療后 152.30±13.93 82.34±9.12
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83%,大于對照組的71.43%(P<0.05),詳見表2。
實驗組SF、PF、MH及RE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祖國中醫(yī)學將高血壓歸為“內風”“眩暈”“頭痛”等范疇,發(fā)病機制較復雜,且與腎、肝密切相關,病性屬本虛標實,臨床針對該病患者治療以平肝熄火、滋肝補腎為關鍵[5]。本研究實驗組采取的中藥穴位敷貼療法藥方中包含的元胡具活血行氣之功效;甘遂具消腫逐水之功效;白芥子具溫肺化瘀、通絡鎮(zhèn)痛、利氣散結之功效;鉤藤具平肝熄火之功效;杜仲具補腎補肝之功效;羅布麻具降壓作用;上述各藥合用共奏滋陰降壓、活血化瘀之功效[6-7]。穴位作用即臟腑氣血匯集部位,對藥物具放大與儲存作用,藥物經穴位吸收時,藥物吸收與穴位刺激可互相協(xié)調產生整體效應;同時,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高血壓患者時,具操作簡便、降壓效果佳及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本研究選取的穴位中三陰交為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及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不但能夠健脾胃,而且可滋陰養(yǎng)腎、養(yǎng)血柔肝;太沖穴屬于肝經,具行氣解郁、平肝熄火之功效;曲池穴配伍太沖穴具定弦降壓、平肝潛陽的效果[8]。將中藥貼敷于機體各穴位,藥物透過皮膚直至五臟六腑,有效發(fā)揮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功效,進而達到抗病祛邪的目的。經研究、分析,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SBP、DPB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血壓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83%大于對照組71.43%;實驗組SF、PF、MH及RE分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高血壓行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并提高其生活質量,這與李味味、章新友[9]等人文獻結果相一致。
總結上文,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高血壓患者,不僅能夠有效控制其血壓水平,提高臨床療效,而且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表2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n(%)]
表3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情況(±s,分)
表3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情況(±s,分)
實驗組(n=63) 88.42±8.41 87.31±8.45 83.79±8.21 87.43±8.26對照組(n=63) 72.51±6.95 70.24±6.58 71.56±6.22 72.02±6.43 t值 11.574 7 12.651 0 9.424 4 11.684 8 P值 <0.05 <0.05 <0.05 <0.05
[1]郭秀媚,管霞飛. 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高血壓失眠94例[J]. 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5,22(3):339-340.
[2]郭月蓉,林美蘭,林明珠,等. 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高血壓研究進展[J]. 光明中醫(yī),2018,33(1):147-149.
[3]王麗萍. 穴位貼敷治療老年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5,34(5):421-423.
[4]李得欽,陳守強,李靈靈. 針刺治療與穴位貼敷治療高血壓取穴思路對比分析[J]. 中醫(yī)外治雜志,2017,26(3):51-52.
[5]周紅,鄭蓉. 穴位貼敷聯合中藥足浴對高血壓治療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35(10):67-68.
[6]陳嫻. 探討穴位貼敷護理對痰濕壅盛型高血壓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3):256-258.
[7]黃薇,鄭蓉. 穴位貼敷輔以穴位按摩治療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5,37(1):62.
[8]秦春美,楊永華,黃春艷,等. 復方降壓方穴位貼敷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24):186-188.
[9]李味味,章新友,羅山水,等. 中藥穴位貼敷法治療高血壓病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9):3237-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