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萍 楊才德 高敬輝 王雙平 周 勇 馬列勝 趙 晶
(1 七里河區(qū)中醫(yī)院針灸科,甘肅 蘭州 730050;
2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東崗院區(qū)中西醫(yī)結合科,甘肅 蘭州 730000)
(上接第7期)
肥胖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體內脂肪堆積過多,體重增加,同時伴有頭暈乏力、少動氣短、神疲懶言等癥狀的一類病證。現(xiàn)代醫(yī)學分為單純性和繼發(fā)性肥胖兩大類,單純性肥胖多由于營養(yǎng)過?;蜻z傳因素導致,繼發(fā)性肥胖有明顯的內分泌、代謝病病因。肥胖不僅給人們的行動帶來不便,更嚴重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近幾年減肥方法頗多,西藥和手術治療均存在諸多風險,中醫(yī)中藥治療則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筆者運用導師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楊才德教授的 “楊氏“3+療法‘胖五針’”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2015年6月—2017年5月門診患者,將90名患者按就診順序編號00~90,對應電腦生成隨機數(shù)字,對應隨機后,從大到小排列隨機數(shù),前45個隨機數(shù)進入對照組,后45個隨機數(shù)進入治療組。其中治療組男性5名,女性40名;年齡最大48歲,最小20歲;根據(jù)肥胖程度,重度肥胖17例,中度肥胖12例,輕度肥胖15例;病程最長11年,最短7個月。對照組男性4名,女性41名;年齡最大47歲,最小19歲;重度肥胖者16例,中度肥胖者13例,輕度肥胖者16例;病程最長10年,最短1年。各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2003年《中國成年人超重與肥胖防治指南》中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體重指數(shù)在18.5~23.9 kg/m2為我國成年人合適體重;體重指數(shù)在24~27.9 kg/m2為超重;體重指數(shù)≥28 kg/m2視為肥胖。同時女性≥80 cm,男性腰圍≥85 cm為腹部肥胖的診斷分割點[1]。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單純性肥胖(即中心性肥胖)診斷標準,同時愿意埋線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1)伴有較為嚴重的心、腦、腎及內分泌性疾病等繼發(fā)性肥胖癥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3) 不能按療程治療者;(4)治療期間參與了其他減肥方式者。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采用楊氏3+療法“胖五針”穴位埋線。
1.5.1.1 “胖五針”定點 星狀神經節(jié)點:第六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略下方處。
乳突下點:乳突尖下方,寰椎橫突前緣處。
豐隆點: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內與條口穴相平,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足三里點: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內關點: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1.5.1.2 針具和線體的選擇 (1)針具:采用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楊才德教授發(fā)明的埋線針刀,4.0 cm、8.0 cm長8#埋線針刀。(2)線體:3.0cm長3-0 PGA線體。
1.5.1.3 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定點,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將線體對折后一半穿入埋線針刀內,一半留于埋線針刀外。
星狀神經節(jié)穿刺方法:采用楊才德教授所創(chuàng)的手卡指壓式星狀神經節(jié)埋線術,患者取仰臥位,術者左手四指卡患者頸部,拇指在星狀神經節(jié)穿刺部位做壓手,撥離頸總動脈;右手持帶線埋線針刀,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穿刺,針尖所到之處即為C6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退針0.5 cm,旋轉針體埋線、出針,按壓片刻,創(chuàng)可貼貼敷即可。
乳突下點:乳突下1 cm處,左手拇指垂直按壓皮膚深止第一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處,右手持帶線的埋線針刀快速刺入皮膚,刺手不動,押手抬起,旋轉針體,埋線出針,按壓針孔,創(chuàng)可貼貼敷。
豐?。褐贝?.5~2寸,針下酸脹感明顯時,旋轉埋線出針,按壓片刻,創(chuàng)可貼貼敷。
足三里:直刺2寸,針下酸脹感明顯時,旋轉埋線出針,按壓片刻,創(chuàng)可貼貼敷。
內關:直刺1寸,針下酸脹感明顯時,旋轉埋線出針,按壓片刻,創(chuàng)可貼貼敷。
2周1次,3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5.2 對照組 采用拔罐療法和常規(guī)推拿按摩療法。選穴:以局部取穴為主。操作方法:取適宜體位,腹部一般選取大號罐,腿部和手臂部位選擇中號罐。用閃火法拔罐,并根據(jù)顧客體質選擇留罐的時間,一般為10~15 min為宜。每次選穴8~10個,每周2~3次,4周為1個療程。
推拿按摩療法:推拿按摩減肥主要針對腹部、背部、四肢部位的肥胖。腹部選用摩、按、捏、拿、揉、分、合、輕拍等手法進行操作,手法宜輕,每次10 min,以促進胃腸蠕動,加強腹肌的收縮,使腹部脂肪轉化為熱量而消耗掉。背部選用推、揉、為主,手法宜重。四肢選用推、拿等手法操作,脂肪豐滿處可適當使用重手法,采取自上而下,從前向后推拿,使局部肌肉的毛細血管擴張,從而改善肌肉代謝功能。
1.6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97年全國第5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修訂的《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2-3]。臨床痊愈:體重下降到標準體重以內,相關癥狀消失;顯效:體重下降≥5 kg,體重指數(shù)≥3,相關癥狀基本消失;有效:體重下降≥3 kg,體重指數(shù)下降 0.5~3,相關癥狀減輕;無效:體重無變化或下降<3 kg,BMI下降<0.5,相關癥狀無減輕??傆行?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治療結束后使用SPSS 17.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
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88.9%,對照組總有效率66.6%,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肥胖病機總屬氣虛痰濕偏盛。脾氣虛則運化轉輸無力,水谷精微失于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留滯體內而致肥胖;腎氣虧虛,腎陽衰微,則血液鼓動無力,水液失于蒸騰氣化,致血行遲緩,水濕內停,而成肥胖。
穴位埋線法起源于針刺留針,具有長期留針而刺激穴位的特點。對于肥胖癥的治療,是在經絡理論的基礎上,具有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和調節(jié)臟腑的作用。臟腑功能正常,痰濕脂得以運化祛除。穴位埋線療法利用其獨特的針具與所埋之可吸收縫合線,其刺激效應較一般針刺方法更為強烈,有“治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經絡,調其氣血”的作用。線體埋入穴位對人體的刺激是隨時間而發(fā)生變化。初期刺激較強,可以克服臟腑陰陽偏亢的部分,后期刺激弱,可以彌補臟器陰陽的不足。肥胖癥多為虛實夾雜,通過這種剛柔相濟的刺激過程,可以使臟腑得到整體的良性調節(jié),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埋線療法同時具有補虛瀉實的作用,一方面,針具埋線時可以進行手法補瀉,如提插補瀉、迎隨補瀉、捻轉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另一方面,線體的長短及粗細也能進行虛實的調節(jié)。通過補虛瀉實,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使人體趨于健康狀態(tài)。
楊氏3+療法“胖五針”選用星狀神經節(jié)、乳突下、豐隆、足三里和內關對其進行穴位埋線。研究表明阻滯星狀神經節(jié)有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個方面的作用。其通過調節(jié)丘腦的機能來維護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使機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免疫功能和內分泌功能保持正常;其周圍神經作用主要是由于阻滯部位的節(jié)前和節(jié)后纖維的功能受到抑制,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可明顯降低疼痛患者血液中皮質醇、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P物質、5-羥色胺的含量,從而使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的心血管運動、腺體分泌、肌肉緊張及痛覺傳導也受到抑制[4];乳突下埋線主要干預迷走神經,迷走神經 (vagus nerve)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軀體感覺纖維、內臟感覺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和內臟運動纖維四種纖維成分,屬于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與交感神經系統(tǒng)拮抗性地調整人體的心率、呼吸、腺體分泌及肝、腎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分布等;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聯(lián)系手少陽三焦經,通陰維脈,具有和血行氣,通經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足三里、豐隆穴位埋線與非諾貝特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相似,但降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載脂蛋白a的療效優(yōu)于藥物[5];穴位埋線通過改善血脂代謝,進而體內脂肪分解達到減重的目的。
穴位埋線與毫針針刺極為相似。利用針刺治療肥胖癥已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已證實針刺對肥胖機體外周脂肪組織形態(tài)、中樞和外周相關神經遞質、激素、酶、神經肽胞、內信使、受體等信息物質有良性調整作用。近年通過研究肥胖癥的發(fā)病機理,又觀察到其對多種脂肪細因子,如瘦素、內脂素、脂聯(lián)素的調整作用。針刺是通過對機體多靶點和多環(huán)節(jié)的調整,來糾正異常的攝食行為,從而抑制能量攝入,增加能量消耗,最終實現(xiàn)減肥效應[6]。這些可能也是穴位埋線治療肥胖癥的作用途徑。
楊氏3+療法“胖五針”穴位埋線簡便易廉,作用持久,療效顯著,且無毒副作用。通過對穴位產生多種刺激效應,達到協(xié)調臟腑、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祛病強身、延緩衰老、養(yǎng)顏美容之多種作用,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
[1]中華人民共和國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2]危北海,賈葆鵬.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8(5):317-319.
[3]宓軼群.針刺治療單純性肥胖80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5,25(2):96.
[4]楊才德,雒成林.穴位埋線治百病[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
[5]李永凱,尹改珍.穴位埋線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癥伴肥胖的臨床療效研究[J].新疆中醫(yī)藥,2009,27(6):23-26.
[6]姜軍作,衣運玲,孫永,等.論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病的有效性及可能作用機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27(8):1690-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