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醫(yī)科大總醫(yī)院腫瘤醫(yī)院腫瘤外三科 寧夏 銀川750004)
王新燕 蘇莉(通訊作者)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臨床全新護理方案,廣泛應用于諸多科室的護理干預中,均取得了較好效果?,F將其引入胃癌手術中,以60例于我院接受胃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價臨床護理路徑在胃癌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旨意為其臨床護理方案選擇提供參考。
抽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間于我院接受胃癌手術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入院均行相關檢查確診,均伴有行胃癌根治術的手術指征;本組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4.8±2.9)歲,其中選擇全胃切除術者10例,胃大部分切除術者50例;雙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分析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方案,主要涉及健康宣教、常規(guī)術前準備、術后監(jiān)護等;
1.2.2 臨床護理路徑 分析組行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方法如下:(1)加強科內護理人員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不斷拓展其對胃癌護理知識認知,及時改善其傳統(tǒng)觀念,強化臨床服務意識;(2)建立針對胃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內成員包括科室主任、護士長、醫(yī)生、護士等,并制定、明確其自身擔任角色與職責;(3)制訂針對胃癌手術護理路徑表,通過開會探討、商榷完成(見表1),在護理方案的落實中根據患者病情進展、變化調整;(4)護理人員需做好向患者普及路徑實施流程、護理內容、注意事項等,并督促、協助完成日常表內護理作業(yè);(5)組內領導定時與隨機對護理完成質量、效果予以檢查、評估。
表1 臨床護理路徑表
(1)采用調查問卷方式對患者滿意度數據收集,總分值100分,非常滿意>85分,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2)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與費用等指標水平。
由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數據分析,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采用P<0.05表示;采用獨立樣本檢驗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卡方值檢驗計數資料“率”。
分析組滿意度問卷調查總滿意率為96.67%(29/30),對照組為70.00%(21/30),P<0.05(表2)。
表2 兩組總滿意率比較(%)
分析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與費用等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時間指標與費用指標差異(±s)
表3 兩組干預后時間指標與費用指標差異(±s)
分析組302.7±1.19.1±2.81.15±0.32對照組303.5±1.315.3±3.11.55±0.38 t-3.424.783.21 P-<0.05<0.05<0.05
胃癌是全球臨床中常見惡性腫瘤疾病,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飲食結構等改變,胃癌的發(fā)生率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手術是該病主要治療手段,而對于疾病的發(fā)展、轉歸、預后等與圍術期護理干預的有效開展關系密切[1]。
關于癌癥疾病患者,絕大多數均因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度,而出現較為明顯的消極、負性情緒表現,如恐慌、焦慮、抑郁、悲觀等,嚴重者甚至出現絕望、輕生等態(tài)度,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療[2]。常規(guī)護理應用于胃癌手術患者中雖可起到一定療效,但在于患者交流、溝通中仍相對較為缺乏,另外其實踐性亦缺乏條理性、針對性。相比之下,臨床護理路徑則通過依據患者病情變化、重視對日常護理作業(yè)的總結,不斷調整更具適宜患者病情的護理措施改善,另外小組式護理更利于提升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與計劃性,促進護理作業(yè)得益于有目的性、針對性開展。最終達到提升患者滿意度,促進其康復時間等目的。從本次研究結果中來看,分析組滿意度問卷調查總滿意率為96.67%(29/30),對照組為70.00%(21/30),P<0.05;分析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與費用等指標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以次提示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效果顯著。該結論在陳靈的研究報道中得到同樣證實。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開展于胃癌手術患者護理中可取得滿意療效,有助于提升整體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減少住院時間與費用,具有較高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
[1]王潔.臨床護理路徑在胃癌手術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及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01):57-59.
[2]孫淼.臨床護理路徑在胃癌外科患者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1):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