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秋
(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婦科一區(qū) 廣西 玉林537000)
臨床對于早期宮頸癌的治療通常主張手術。術后病理對于評估復發(fā)及指導術后輔助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1]。而對宮頸癌術后有危險因素的患者,由于局部復發(fā)和轉移的風險較高,因此術后通常需采取輔助治療。影響預后的高危因素包括淋巴結陽性、宮旁組織浸潤、切緣陽性及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深層間質浸潤、原發(fā)腫瘤較大的中危因素,具備任何一個高危因素及符合Sedlis標準的患者均需采取術后放化療。但對于術后輔助治療的具體方法和有效方案并無統(tǒng)一標準[2]。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同步放化療、序貫放化療治療宮頸癌術后有危險因素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選取本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有危險因素的IB-IIA期宮頸癌術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年齡為26~59歲,平均(51.32±3.46)歲。根據術后所采用的輔助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36例)、B(34)兩組,各組患者分期、病理類型、大小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組:同步放化療,即在開始放療的第1天同時予順鉑40mg/m2化療,1次/周,共4~6次。放療采用調強放療,CTV外擴5mm為PTV;采用6MV-X線調強放療,處方劑量:95%PTV 45Gy~50Gy/25f,2Gy/f。對陰道殘端陽性者,則采用后裝放療,7Gy/次,共4次;對淋巴結陽性者,局部增量至DT60Gy。
B組:序貫放化療,即術后1個月內予TP方案(紫杉醇135mg/m2+順鉑70mg/m2,d1,靜滴)化療1程后實施放療,放療結束后1個月內繼續(xù)化療,其放療方案與A組相同。
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和復發(fā)轉移情況,同時在治療期間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并記錄其有無惡心、嘔吐或腹瀉等并發(fā)癥;治療1年后,觀察患者有無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膀胱炎等[3]。
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與分析,(±s)表示計量資料并以t檢驗,計數資料則以(%)表示并以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60個月,隨訪率為100.00%,結果顯示,A、B兩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別為97.22%(34/36)、82.35%(28/34),A組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A、B兩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別為88.89%(32/36)、67.65%(23/34),A組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A組較B組Ⅲ級以上毒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予對癥處理后均能耐受;兩組患者均有肝腎功能異常,個別患者出現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膀胱炎等,但兩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隨訪期間觀察,A、B兩組局部復發(fā)與遠處轉移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表2 各組患者復發(fā)轉移情況比較
宮頸癌根治術后有危險因素的患者,由于局部復發(fā)及遠處轉移的風險較高,因此,臨床提倡對這類患者術后實施輔助治療。其中放療是宮頸癌術后常用的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其對于降低術后復發(fā)轉移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據臨床實踐研究證明[4],單純放療對于術后有危險因素的宮頸癌患者的長期生存并無明顯影響,并且仍有部分腫瘤不能得到控制或復發(fā)。雖然通過增加照射野劑量能夠提高患者盆腔控制率,但會導致并發(fā)癥增加,因此受到限制。
同步放化療是將放療與化療兩者強強聯合的輔助治療方式,具有協(xié)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少腫瘤的復發(fā)轉移率。而序貫放化療是將兩者單獨使用,不能達到相互促進的治療效果。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3年生存率(97.22%)高于B組(82.35%),5年生存率比較,A組(88.89%)也明顯高于B組(67.65%)(P<0.05);該結果表明,同步放化療相對于序貫放化療更有助于提高生存率。而通過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觀察,結果顯示A組骨髓抑制與胃腸道反應發(fā)生率高于B組(P<0.05),但經對癥處理后均耐受。該結果則提示,放療與化療的聯合使用可能會增加毒副反應,但予對癥治療后均耐受,表明毒副反應并不會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影響。而觀察表2結果可知,A組患者的復發(fā)轉移率低于B組(P<0.05),該結果提示化療對于降低腫瘤復發(fā)轉移的效果更好,主要是因為順鉑是治療宮頸癌最有效的藥物,有效降低了腫瘤的復發(fā)轉移。
綜上所述,對于宮頸癌根治術后有危險因素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腫瘤復發(fā)轉移的風險,雖然會導致骨髓抑制與胃腸道反應等并發(fā)癥,但經對癥處理后患者均可耐受,故而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
[1]涂劍楠,王新玲,張靜雅,等.早期宮頸癌術后預后與不同放療方式的療效及并發(fā)癥比較[J].中國腫瘤臨床,2017,44(06):278-282.
[2]高楠,李大鵬,盛修貴,等.早期宮頸癌術后伴高危復發(fā)因素患者不同治療方式療效和并發(fā)癥的觀察[J].腫瘤學雜志,2017,23(04):312-316.
[3]李秀芳.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的高危因素及不同治療方法對其預后的影響探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3(16):137-138.
[4]李海春.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早期子宮頸癌對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2):2273-2274.
[5]謝家濱,陳光元,李日紅.不同手術方式治療早期宮頸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海南醫(yī)學,2016,27(09):1505-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