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利
2017年最火的東西之一,無疑是知識付費。知識付費究竟是一場知識革命,還是一種新型成功學?
“每個時代,都在悄悄犒賞會學習的人;這個世界,也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碑斈銛D在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地鐵車廂中,猛然瞥見明亮的燈箱上印著這句廣告語,剛剛還垂頭喪氣的你馬上來了精神:為什么諸事不順?就是缺乏學習!高效學習、終生學習、新型學習、碎片化學習……這么多的學習課程,還愁明年不加薪嗎?
不過嘛,你每天辛苦加班,時間不多,精力也有限,只好先花錢。掙扎著在人群中掏出手機,199塊買一個知識付費課程《如何三年做到財富自由》,心里瞬間踏實不少。
直到有人問你:“你買了那么多課,怎么都不學習呢?”
打從買下知識課程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覺得擁有了它。
是知識革命,還是新成功學?
如果將全國買了卻沒聽的網(wǎng)絡(luò)課程累加起來,恐怕會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
把買網(wǎng)絡(luò)課程的內(nèi)心活動細分,大致有這么幾類。
首先是內(nèi)心惶恐。坐在5A級寫字樓里,每天都有不懂的詞匯塞進耳朵。新風口都來了,你還沒有弄懂它的基本概念,怎么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于是焦急地點開APP,發(fā)現(xiàn)各位導(dǎo)師就像盤絲洞里的美女,一個個笑瞇瞇地沖你招手。他們西裝平整,鏡片锃亮,眼神睿智,表情自信,雙手抱肩的封面分明在告訴你:“來吧,包你成功,包你加薪,包你發(fā)財?!?/p>
其次是望子成龍。家長們都盼著孩子的起點高一些,比別的孩子跑得再快一些,于是對《讓孩子成為博物學家的第一步》《國學經(jīng)典誦讀》《學習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等課程趨之若鶩。本質(zhì)上,這和小時候父母節(jié)衣縮食給我們買的一摞摞學英語光碟一樣,與其說是讓孩子快人一步,不如說是父母自己花錢買心理平衡。
還有一種是希望一勞永逸地學會成功法門,比如《專注度: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七天擺脫不自信》《咪蒙教你月薪五萬》等課程就聲稱要教給聽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無效還承諾退錢。這種理論先于實踐的課程,倒是與機場書店里成功學一脈相承。
裝腔速成也是不少人的心態(tài)。《三十天熟悉古典音樂》《中國歷史中的商業(yè)智慧》《簡單易懂的天體物理》等類似于科普的課程,成了很多人的裝腔指南。一段完整的交響樂都沒有聽過,就能和別人大談莫扎特的作曲風格;一頁《國富論》都沒翻過,就覺得自己掌握了一門能夠富國強民的經(jīng)濟學。
就這樣,知識付費的蛋糕越做越大,網(wǎng)絡(luò)平臺一窩蜂開辟付費課程版塊,各路網(wǎng)紅也紛紛抄起教鞭參戰(zhàn)。這究竟是一場知識革命,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成功學,還有待市場檢驗。能不能從知識付費中得到真正的知識,緩解焦慮,才是我們最該冷靜下來,好好琢磨的問題。
知識這東西,什么時候免費過?
清代詩人袁枚曾說過,“書非借不能讀也”:富貴人家藏書豐富,但是真正讀書的并沒有幾個,反倒是借來的書,因為急著歸還,所以能很快讀完。
知識付費也算是廣義的“讀書”,但許多人不僅聽不完買來的課程,連傳統(tǒng)的讀書方式也放棄了。過去看到外國人在地鐵上讀書的新聞還要感慨一下,現(xiàn)在干脆心安理得地刷起手機來。人們的時間被生活壓力擠成碎片,這些碎片又催生了許多生意,知識付費就是其中之一。
僅從字面意思來看,“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挺荒謬的,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享受過免費知識,從小到大的學費、課本費、補課費一分都沒有少交過,知識何曾免費過?今天各路人馬追捧的知識付費,應(yīng)該叫“線上有償知識課程”,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瓶子,裝了滿滿當當一瓶老雞湯。
知識付費的大熱,建立在當代人尤其是都市人普遍的焦慮上。歷史學家范文瀾說過:“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這也是我們過去在學校里接受的正確學習態(tài)度——持續(xù)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功到自然成。但上班族的時間都被打碎了,這個需要大量連續(xù)時間的學習方法顯然太奢侈。那有沒有花幾天功夫就能收到效果的學習?“有!”導(dǎo)師們拍著胸脯保證。
可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干貨可以輕松獲?。亢芏嗑€上課程不像是教學授課,倒像是迎合用戶的心理需求。導(dǎo)師的每句話都那么貼切、那么受用、那么治愈,但仔細一想,這和星座性格測試題差不多:每段話看起來都很有道理,最后說了和沒說一樣。
聽眾焦慮,導(dǎo)師們也焦慮。北大教授薛兆豐的線上課程“薛兆豐的北大經(jīng)濟學課”訂閱人數(shù)破20萬,被稱為知識付費的里程碑,連馬化騰都稱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边@讓無數(shù)人產(chǎn)生“聽了這門課,比肩小馬哥”的錯覺,也讓不少書齋里的教授發(fā)出躍躍欲試的豪言:“這課我也能講??!”
眼見這條路上前赴后繼的人越來越多,羅振宇說了句掏心窩的話——知識付費,是他自己給創(chuàng)業(yè)者挖的一個大坑。創(chuàng)業(yè)者和用戶都陷進去了,一個交出人生夢想,去當知識小販,一個犧牲碎片時間,學了一堆二手知識。
“知識”成了一種決時尚商品
眾所周知,線上講師背后都有專業(yè)團隊在運作。就算羅振宇有五雙手、八只眼,也沒法短時間讀完那么多書。購買課程的人,無非是雇一幫人為自己讀書,再讓最面熟的那個人作為“導(dǎo)師”在屏幕前講出來。知識付費,實質(zhì)上是花錢請別人代你讀書。
郭德綱常說一個比喻,相聲是一扇門,臺階在門后,邁進門很容易,之后還要靠自己一級一級爬臺階。其實,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該如此。對于一切標榜速成的東西,都要保持格外警惕。課程只是一扇引入的門,不能指望它會助你越過時間的臺階,一躍登頂。真正要學一門知識,還是要扎扎實實讀書,這里的“書”可以是傳統(tǒng)的課本,也可以是靠譜的網(wǎng)上課程。
網(wǎng)上課程并非沒有精品。在羅振宇主持的知識付費平臺上,就有一堂50位導(dǎo)師開設(shè)的“名家大課”,主講者包括陳嘉映、周國平、劉小楓、鄭也夫等成名已久的大學者,趙汀陽、劉擎、徐賁等中生代學者,吳飛、包剛升、林國華等新生代學者,陣容比國內(nèi)任何一間大學的哲學系都要強大。
這個課程的目標群體之一,是那些“希望讀透52本改變世界的思想名著,透徹理解當代中國和世界的人”。有人說,這不就是讀書指南嗎?是的,一門能夠讓人順藤摸瓜、課后去真正讀讀書的課程,就是很好的知識課程了。不少以前從不讀書的人,買了付費課程后倒愿意找原著來讀一讀。
這樣的課程自然是鳳毛麟角,把知識付費當大學課程來學的人,也是少數(shù)。據(jù)工信部互動媒體產(chǎn)業(yè)聯(lián)盟數(shù)字文化工作組組長包再透露,目前知識付費產(chǎn)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93%的用戶并不是為知識付費,而是給自己的懶惰充值,越購買知識課程,越疏于讀書求知。
在所謂的知識付費時代,“知識”越來越像是一種快時尚商品,有的還是高端奢侈品。不過人們把它們買下來后,卻沒有像買包包一樣拿出來常用,這究竟是知識的悲哀,還是知識買家們的悲哀?
摘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