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在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無紙化閱讀,已經(jīng)慢慢成為了時代的趨勢。紙書、紙媒,似乎,就要慢慢消失了。但無紙化閱讀在帶來許多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那么,無紙化閱讀對于人類,到底是進步,還是造成人類再也無法深度閱讀,只能汲取快餐式文化的罪魁呢?
技術進步,閱讀的媒介發(fā)生改變
從倉頡造字以來,閱讀都是需要媒介的。我們都知道,最初的時候,我們的文字寫在獸骨上,寫在龜甲上,這就是我們的甲骨文。后來,我們又寫到了竹子上,也就是竹簡,無論是云夢秦簡,還是居延漢簡,都驗證著那個時代的文字載體。在我國,皇家或貴族還會用絲綢或絹帛來寫字。而那個時候的西方,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讀到一本《圣經(jīng)》,《圣經(jīng)》的閱讀與解釋權掌握在教會的手里,神父的手里,那個時候的《圣經(jīng)》是寫在羊皮紙上的。而羊皮紙需要用小羔羊的皮來制作。越是嬌嫩幼小的羊,其皮子越適合寫字畫畫,好羊皮紙的價格和普通羊皮紙相去萬里。所以那時候的一本《圣經(jīng)》極其珍貴。相應地,知識掌握在教會手中,人民都是無知的,于是,那個時代成為歐洲漫長黑暗的中世紀。中國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人類才開啟了用紙作為文字載體,用紙作為閱讀媒介的時代。當紙傳入歐洲,制作《圣經(jīng)》的成本大大降低,印刷術也得到普及,歐洲的普通人民才得以有機會每個人都能有一本《圣經(jīng)》,也因此,才得以有后來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中世紀才得以結束。
從蔡倫造紙以后,漫長的時間里,我們都是通過紙來進行閱讀,紙成為人類所得到的造價最便宜、攜帶也最方便的閱讀載體,也是人類有文字以來發(fā)現(xiàn)的最好的文字載體。但,當?shù)谌渭夹g革命后,當計算機大為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大為普及的時候,紙作為載體的地位,開始受到挑戰(zhàn)。人類發(fā)明了硬盤,發(fā)明了光盤,甚而發(fā)明了云端。比爾·蓋茨在創(chuàng)立微軟后,曾拍過一張著名的照片,他坐在33萬張紙上,手里拿著一張光盤。“這張光盤能夠記錄的內容比我身下所有的這些紙張都要多。”比爾·蓋茨在1994 年如是說。
而現(xiàn)在,我們甚至可以把文字存儲在云端,在百度云,在蘋果的iCloud里,要看的時候,隨時可以下載,那里面的空間,要比一張光盤大得多得多。
文字的存儲問題人類解決了,可是閱讀模式呢?在紙上面,用墨印上文字,如果紙張不是太差,是很舒服的閱讀模式。但是,在二十世紀末,人類發(fā)明了一個叫手機的東西,后來,手機又進化為智能手機,在手機上閱讀,完全成為可能。手機比起紙來方便太多,體積小,易攜帶,容量大,里面可以放很多本書,甚至后來,亞馬遜還出了個叫作Kindle的專門的電子閱讀器。他們甚至還把電子閱讀的閱讀體驗,如紙質感、翻頁感、護眼、文字的舒適度等,可以調到和紙書一模一樣,甚至比紙書還要好。
數(shù)字閱讀的春天,紙書的寒冬
當今這個時代,毫無疑問,是數(shù)字閱讀的春天,卻是紙書的寒冬,尤其是紙媒的寒冬。
對于書籍,大部分人不愛看,愛看書的小部分人里,又有一部分人是不愛買書的,很多人都會去圖書館看書。而連書都不愛買的人你很難指望他花大幾百一千多幾千塊買一臺Kindle。對于真正愛看書的人,大部分人還是會堅守紙書,一來習慣養(yǎng)成,二來數(shù)字閱讀難以帶來儀式感,難以帶來讀書的享受。當然,在知識的獲取上,二者并沒有差別。
相較而言,紙質出版物制作的流程太多,過程太復雜,而且良莠不齊,在有很多優(yōu)秀讀物的情況下,每年同時會生產(chǎn)更多的垃圾讀物。一方面浪費紙張,浪費資源;另一方面中間環(huán)節(jié)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制作,需要設計,需要印刷,需要運輸,需要售賣。最后如果沒人讀,就是在做無用的勞動。而有數(shù)據(jù)顯示,有近一半的圖書年銷售量小于10本。毫無疑問,這是巨大的浪費。而電子出版物會減少絕大部分這種浪費,除了內容的電子編輯,其余的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比紙質出版物優(yōu)勢多太多。而且,對于作者而言,因為少了很多的環(huán)節(jié)分賬,一本書的作者可以在電子書上拿到更高比例的版稅分成。對于作者也是一件好事。
對于書籍,也許數(shù)字閱讀和紙書互有優(yōu)劣。但數(shù)字閱讀永遠無法取代一本雜志所帶來的品味與一份報紙所帶來的深度閱讀與調查。電子雜志,到目前為止還遠沒有做到紙質雜志的規(guī)模與優(yōu)秀程度。
對于書籍而言,在內容上,紙書和電子書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載體的區(qū)別。
而紙媒則不一樣,我們知道每一本圖書每一份報刊都是不同的,有它的定位和方向。作為一本雜志,它有著很多方面的內容,有自己的主題,也有很多方面的知識。一份報紙,它有著最專業(yè)的記者來提供最深度的報道和最優(yōu)質的內容。但是,數(shù)字閱讀呢?大部分情況下,它不能提供。我們知道,進行電子閱讀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手機上或者電腦上閱讀新聞報道,而這樣的閱讀,幾乎都是浮光掠影。那些門戶網(wǎng)站、新聞客戶端,都在第一時間就推送了新聞,他們來不及深入報道。因為兩天過后,這個事件就不再有人關心,用韓寒的話說,“這事兒早過氣了”。
一本精致的圖書或雜志,是一件藝術品,是經(jīng)過編輯和作者精細打磨的一件散發(fā)著光輝的藝術品,從這里你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能看到許多你不了解的東西,你能夠感受到這本雜志的靈魂與它所代表的精神。它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閱讀什么書,代表著你有著什么樣的品味。而這些,都是電子閱讀所帶來的單個的碎片化的閱讀所沒有的。
馮唐曾經(jīng)說,現(xiàn)在的電子產(chǎn)品,一旦你瀏覽過一個什么東西,之后你每天都會收到與此相關的推送。是,這很精準,但是,你喪失了偶遇的機會,他總給你你想要的,你愛的,可是,你卻失去了邂逅另一個美好的機會。
無紙化閱讀最可怕的,是碎片化閱讀
當我們每天不停地刷微博刷微信刷各種資訊的同時,我們在慢慢發(fā)生改變,變得不那么有耐心了,看不下去長文章了,看不下去深度報道了,文章稍微不通俗點,我們就看不懂了。大腦好像銹住了,注意力也渙散得可怕。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總結而言,有五種弊端。
(1)形成閱讀惰性,令我們不愿意在讀書時進行主動的學習和理解。
無論哪一個平臺上所提供的內容,由于其載體本身的限制,大多數(shù)內容都根本不足以提供完整的、系統(tǒng)的、有深度的論述。而更多地只能是提供一些淺顯的、易于理解的、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獲取的信息。而所有碎片化閱讀的內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個核心的需求,就是“獲取更多的用戶”。所以,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傳播知識,帶給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只是為了獲取你的關注,攫取流量。
因此,那些調動情緒的內容大行其道,各個平臺都絞盡腦汁化為標題黨,只為了能讓你點進去,向下滑動,再點進下一篇,再向下滑動……
最終的結果是,你的大腦被養(yǎng)得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愿意動。越是不愿意動,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動腦的內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
(2)閱讀刺激閾值的提升。
我們的腦子被養(yǎng)得越來越懶的同時,胃口也被養(yǎng)得越來越刁。只有那些簡單粗暴,能夠調動起來情緒的,或者是與我們自身欲望有著直接關聯(lián)的文章才能夠令我們閱讀下去。與此同時,對于所有需要思考的部分,對于刺激不是那么強烈的內容,我們會變得越來越?jīng)]有耐心??慈魏挝恼露际茄杆傧禄荒渴?,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認為自己完全理解了,標題不夠“震驚”的點都懶得點。
(3)非系統(tǒng)性的知識會損害你原有的邏輯體系,造成價值觀混亂。
所有的碎片化閱讀幾乎都無法令你獲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條簡單粗暴的建議。而現(xiàn)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憑借價值觀出位和吸粉的時代,所以你總會不停地看到,今天有人叫你往東,明天他又建議你往西,后天又聽到說你哪兒也不去才是最好的。這些沖突的、矛盾的建議和觀點,你剛吸收了之后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學到了知識的幻覺。但實質上,這些膚淺的、矛盾的觀念只會令你不斷地在原地打轉,或者是陷入偏激。你不可能僅從一些碎片化的觀點中獲得成長,這些觀點帶給你的自我矛盾、自我沖突、自我內耗,可能遠遠大過它能教給你的知識。
(4)使人變得越來越浮躁,注意力渙散。
注意力渙散這一點,其實不完全是碎片化閱讀惹的禍,而是“手機”的禍。
很多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辦法在碎片時間不打開手機了。去買菜的時候,短短十五分鐘,必須打開音頻軟件聽個書;去樓下取個快遞,也要拿上手機打開鎖屏劃拉幾下,雖然我不知道我要劃拉找什么;馬路邊等個人,兩分鐘,得打開朋友圈刷一刷。我們的注意力由于手機的影響,已經(jīng)無時無刻不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不斷試圖尋找刺激的狀態(tài)。而手機作為各種強刺激源,朋友圈,王者榮耀,各個媒體平臺,無數(shù)的App占據(jù)了你的心智空間,隨時隨地試圖誘惑你。
當你的心中填滿了各種刺激源的時候,注意力不渙散、整個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5)產(chǎn)生一種獲得了知識的錯覺,因而對自己產(chǎn)生一種錯誤認知。
碎片化閱讀在本質上有兩個作用:
①快速地、多元化地獲取資訊。
②在你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前提下,通過碎片化閱讀作為拓展和補充。
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是,幾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備最基本的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試圖通過碎片化閱讀獲取知識,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你理解了為什么碎片化閱讀的內涵,你能對這條信息產(chǎn)生疑問或者思考,你能夠自己有選擇地從這篇文章中選擇對你有效的建議,這才叫獲取了知識。
那么對于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被碎片化閱讀侵害了心智的人而言,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非常簡單,無非是兩條:減少低價值的碎片化閱讀;恢復和建立深度閱讀的習慣。
碎片化閱讀是電子閱讀時代對人傷害最大的。固然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時間,但是,它也侵蝕了許多我們的大塊時間,消解了我們對于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能力,而這無疑,是電子閱讀時代的罪魁。
總結:
無紙化閱讀有弊端,主要的弊端是無法提供深度閱讀,以及提供一本書、一份報紙或雜志那樣完整的美感。因此,我們希望每一個讀者,都能保持深度閱讀的習慣,保持閱讀書籍、報刊的習慣。不要被網(wǎng)絡上信息爆炸眼花繚亂的資訊迷了眼,而要找到自己想要的,深入地、持續(xù)地進行閱讀,才能真正從閱讀中獲得自己想要的,進而提升自己。每一本書都是獨特的,每一本雜志也是獨特的。毫無疑問無紙化閱讀是時代的進步。但是,我們要能夠辨別什么是好的事物,在數(shù)字化無法完全取代它們的時候,努力挽留,享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