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長貴
“舉重若輕”,這個詞是說能力強,能夠輕松勝任繁重的工作或處理困難的問題。它出自清朝·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二:“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p>
與之相聯系的一個詞是“舉輕若重”,它們不是反義詞,而都是褒義詞?!芭e輕若重”是重視小事,把小事當大事做,并腳踏實地地做;學會了“舉輕若重”,就會感到小事不小,老老實實做好小事。這是一種風度。
舉例說,詩人詩作的風格就有這樣的不同。唐朝李白作詩“舉重若輕”,多難的題材他都信手拈來,一揮而就,輕靈飄逸。而杜甫作詩則是“舉輕若重”,凡小事細物中都體現著憂國憂民的沉痛,再細微的情景都嘔心瀝血,表現出深刻的社會意義。李白,人稱“詩仙”;杜甫,人稱“詩圣”。韓愈稱贊:“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p>
在1950年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周恩來曾對鄧小平和劉伯承兩人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做過評論。他說,小平同志是“舉重若輕”,伯承同志則是“舉輕若重”。并說,他喜歡“舉重若輕”,但無法做到,只能和伯承同志一樣“舉輕若重”。
說鄧小平“舉重若輕”,并不是說他忽略“舉輕若重”。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人熟知的風采集中體現在他的大魄力、大膽識、大智慧上。其實,鄧小平除了具備“舉重若輕”的恢宏氣度外,也擁有“舉輕若重”的細致工夫。“精雕細刻”,就是鄧小平成功處理具體問題的態(tài)度和方法,也是成就鄧小平治國理政“大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
1961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接見共青團中央工作會議與會代表時曾說:“過去冀魯豫的工作比太行熱鬧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夠熱鬧,但是精雕細刻。當然,那個時候太行的工作再加點熱鬧就好了,但是歸根到底它是細致的工作,精雕細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結果得益處大,兵就不跑。”他還說:“我們的事業(yè)總是要求精雕細刻,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一點一滴的成績積累起來的。”在鄧小平眼里,“精雕細刻”就是工作要“深入”“細致”,“一點一滴”地積累。這種工作作風,是革命成功的關鍵之一。
而用“舉輕若重”來形容劉伯承的軍事指揮風格也確實非常恰當。劉伯承說過:“接受任務定下決心要有包天的膽略,在部署和指揮戰(zhàn)斗時,要像‘描花繡朵的姑娘那樣認真細心?!彼饶懧赃^人,又嚴謹慎行,把膽略建立在嚴謹的基礎上。
劉伯承指揮作戰(zhàn)細致入微,在一些關節(jié)點上常常連細節(jié)也會關心到。即使已經穩(wěn)操勝券,他也不會有絲毫懈怠,依然心細如絲。1949年春,國民黨敗局已定,其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堪一擊,就連蔣介石也不相信長江會給他們多大幫助,所以早早就把家當搬去了臺灣。但擔負渡江戰(zhàn)役前線指揮任務的劉伯承,仍然精心組織戰(zhàn)前準備,從敵人的部署到我軍的具體戰(zhàn)術,都考慮得非常細,甚至連先頭部隊需帶繩子這樣的“小事”都想到了。這種指揮風格是源于他對革命事業(yè)和對戰(zhàn)士生命的極端負責精神。他曾經說:“切不可因為指揮員的失誤,而造成士兵的無謂犧牲”,“讓戰(zhàn)士去硬拼是犯罪行為”。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指揮風格,劉伯承常能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他的軍事指揮藝術,體現著嚴肅認真的科學精神。
其實,我們無論做任何工作,處理任何問題,都要學會“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以及二者相互結合的方法,并切實踐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