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云
以往的作文教學大多采用強行命題、框死文體、規(guī)定寫法、限定字數(shù)等做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大部分學生在沒有體驗的基礎(chǔ)上憑空想象,習作往往是生搬硬套,毫無生氣。作文是一種“精神”的個性創(chuàng)造,那么就要保證心靈的自由、筆墨的自由。興趣恰是啟迪心靈自由的重要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根據(jù)多年作文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在低年級口頭作文訓練中,培養(yǎng)興趣應放在首位。
一、圖文結(jié)合,練習說話
新的課程設(shè)計不但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注重直觀、形象的配圖。比如一年級第二冊“識字1”時,首先,讓學生弄清楚課后內(nèi)容后,我?guī)W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野感受春天。學生觀察切身感受后,一下子就醒悟過來:春天草兒綠了,樹葉發(fā)芽了,桃李花開了……這就是春天,不用老師太多的言語解釋。課后,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比如唱歌、剪紙、編童話、做賀卡……這樣,通過看圖—學文—感受—動手操作的方式,一下子讓學生體會到什么是春天,既符合了看圖與“說”相結(jié)合,又鍛煉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語文教材給學生提供了放飛想象的良好空間。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補白”就是很好的訓練說話方式。教學中,我常常利用教材出現(xiàn)的藝術(shù)空白,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填補空白。如教學《假如》后,請學生說說如果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做什么?這里就為學生提供了推測和想象的空間……教學時,抓住這些空白處,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充分挖掘?qū)W生的潛在思維空間。同樣課文中的省略號也能激起學生的想象,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正確的點撥、引導,學生的想象一旦被挖掘,對其今后的學習都非常有幫助。這樣的遷移激趣,使學生觸類旁通,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而有效地優(yōu)化作文質(zhì)量。
最后,放開手腳,上好說話課,讓學生暢所欲言。每周利用說話課,訓練學生把上一周感興趣的事說給大家聽,無論是做過的, 還是看見的、聽說的,什么事都行,說的內(nèi)容可長可短。開始有的學生不敢說,怕說不好被同學笑話,我就因勢利導,帶頭說自己身邊或班級發(fā)生的有趣的事,讓不敢說的同學復述一遍,說得不好,再由其他同學補充。該鼓勵的鼓勵,需指導的給予指導,使他們感到口頭作文并不難,調(diào)動學生初始習作的興趣,為今后的“寫”奠定基礎(chǔ)。
二、圖文結(jié)合,練習寫話
俗話說:“心中有言,筆下生泉?!睆摹罢f”到“寫”是一次質(zhì)的飛躍,因此,如何指導學生習作就至關(guān)重要了。首先采用圖文結(jié)合,學習寫話,從寫詞—寫句—寫段入手。如一年級學習看圖寫詞寫句時,我們就指導學生進行這樣的寫詞練習,剪貼或畫一幅有“白云、小花、小鳥、大山”的圖畫,在畫下指導學生寫“一座大山” “一朵白云”“一只鳥”“一朵花”,不會寫的字可以拼音代替。再如學了第三冊語文“識字1”,老師出示有關(guān)秋天的圖畫,學生寫出這樣一些句子,“秋天到了,樹葉黃了,紛紛落下。秋天,我家的菊花開了?!庇辛藢懺~、寫句的積累,老師悉心指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抓住圖畫的主要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連句成段。學生到了中年級(即三、四年級),我認為寫好一段話的伊始,可以采用“仿寫”的方法。仿寫不但可以掌握段落層次結(jié)構(gòu)、標點,還為以后寫篇打基礎(chǔ)。教學第六冊《翠鳥》一文后,通過學習翠鳥羽毛顏色、外形、捕魚動作后讓學生模仿它的寫作方法,寫一種小動物,如貓、狗等。要讓學生對習作有興趣,那就先要讓學生“玩”得有趣。學生到了中年級對具體形象的事物的依賴認識仍占很大的比例。這一階段我就采用較形象即模得著、看得到的觀察賞析教學培養(yǎng)興趣。以《我觀察……》為例,事先我讓學生每人自帶一個西紅柿,學生面對多顏色、多形態(tài)的西紅柿既興奮又好奇,馬上紛紛議論開來。學生當堂觀察、賞析,在觀察說話活動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悟出“從內(nèi)到外”“先顏色外形后味道”的觀察寫話方法,特別在品嘗上,學生不僅大飽口福,還大大刺激了求知欲望。在觀察過程中,小朋友個個摩拳擦掌,情緒高漲,激情遠遠高于課文教學,甚至表演課本劇。從這個活動后再讓學生運用把獲得的知識去觀察、賞識荔枝、桃李、柑橘、蜜柚家鄉(xiāng)特產(chǎn)的水果,再做各自介紹,互相交流,在遷移中學習、習作。這種習作訓練不僅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興趣得到充分發(fā)揮,效果頗佳。作文教學,如果脫離了具體實體及學生已有知識,進行抽象解釋,學生不了解所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習作概念模糊且篇幅簡短,言之無物。如有一位學生,寫出這樣簡短的幾句:“西紅柿是圓的,它是紅色的,里面也是紅色的,吃起來甜甜的,我喜歡吃西紅柿?!边@樣顯然沒有足夠了解西紅柿的本質(zhì)特點,了解片面,思維想象范圍窄小。如果把“西紅柿”這個詞和它具體事物去聯(lián)系,那它就不再是現(xiàn)實的信號了,也就失去了它的認識意義。如果一味地老師講解,學生死記,不動腦筋,那么這樣的習作大多是教師口中的范文,千篇一律,大同小異,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寫作內(nèi)在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大大抹殺了學生習作的興趣。
教材只是個例子,更是學習語文的工具。語文教師應該有一雙睿智的眼睛去挖掘文本中潛藏的習作技巧,只要教師能夠善于運用,習作將不再困難,讓習作技巧在閱讀教學中絢爛地綻放!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