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姝苗
有儀式感的家,連一杯茶、一碗飯、一件衣裳都印著歡喜,那種獨特的味道讓人留戀。
婆婆打電話來,約我們周日中午去聚餐,這是多年來的慣例,我欣然答應(yīng)。公婆今年70歲,自打我兒子出生,十幾年如一日給孫子傾心盡力的關(guān)照。如今,他們?yōu)榱苏疹櫤⒆游绮臀缧?,租住在離學(xué)校較近的地方。每隔兩周,公公總要叫上我們和小姑一家子團聚,婆婆則提前一天就準(zhǔn)備。我最感激的不僅是他們對晚輩始終如一的呵護與關(guān)愛,而且還有他們以虔誠面對每一天的儀式感,鄭重、耐心、細致,一言一行逢期必會,且入理切情。說實話,我自小都過著粗糙的日子。家里平時吃飯只有父親上席,3個孩子盛了飯夾些菜,就在客廳隨意搬個小凳各自吃去,菜不夠了起身再去桌上夾,碗筷自己洗。當(dāng)時日子也不寬裕,生活用品能用則用,碗筷也是雜色紛呈大小各異。
感受到吃飯的隆重和儀式感是在愛人家,我新婚后第一次在婆婆家吃飯,一家人圍坐一起,燙好的碗筷整齊素凈,幾道小炒色香味俱全。小姑似乎對家里每個人的飯量及葷素咸淡的喜歡了如指掌,其間在飯桌上的一夾一送、一遞一拿以及談笑、勸菜、止箸,皆恰到好處。我從未想到,一頓飯可以吃出這么融洽的味道,家的溫馨與包容盡在其中。后來我和這個家的每個成員都保持著親密的關(guān)系。聽丈夫說,家里關(guān)于吃的故事很多,當(dāng)年兄妹二人正長身體,婆婆每月會燒一只仔雞,雞不大,所以輪到誰吃就整個吃,過足癮。這種獨享我不曾體驗過。有一年婆婆身體很差,醫(yī)生開出藥方,并遵囑冬天每隔“一九”給她燉一只雞。那時生活拮據(jù),平常難得見一次肉,即使這樣,愛人和妹妹也舍不得嘗一口母親省下來的雞肉。
我坐月子時,雖是三伏酷暑,婆婆卻忙而不亂,有條不紊。她每天分8次,按時按量讓我進食,從清晨的一碗紅糖打蛋到早上的雜糧粥,從中午的鯽魚、豬蹄到午夜的土雞湯,其余蔬菜、水果、點心之類輔食輪番搭配,直吃得我容光露豐腴,寶寶奶膘似藕節(jié)。
在公婆家住的時光很安穩(wěn),他們每天有固定的程式,起床鍛煉、買菜、吃飯,到什么時候就做什么事情,很少會亂。生活越匆忙,越要忘記塵世的喧囂,讓家有一份儀式感。
(林冬冬摘自《羊城晚報》2018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