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江濤
由于未過故宮重要書畫作品要求三年以上的休眠期,此次“張伯駒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上的《雪江歸棹圖》,也只是一件復制品。盡管如此,展位前依然人頭攢動,人們想從這幅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的絹本設色長卷中,去捕捉這件傳為宋徽宗唯一傳世山水圖卷的畫意。
從右向左,跳過乾隆御筆親題的“積素超神”卷首,一幅冬日雪景的畫卷便徐徐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畫面起首,遠山平緩,江面空闊,近處岸邊一處低矮的阜石岡伸向江邊,石岡上幾組叢樹,兩個纖夫正將船拉靠岸邊。江對岸遠山隱隱,樹林中隱現(xiàn)路徑相連的亭舍村落,洲渚汀巒間出現(xiàn)晚歸的漁夫和樵夫,一隊三人組成的行旅,還有似乎正在打掃院落的仆童。畫面繼續(xù)往前推進,兩岸山巒漸漸高聳,遠處的城市樓閣掩映在山后雪色之中,高山坡腳延河,一直伸至左邊江心,村落屋舍隱現(xiàn)林中。畫面最左邊叢林環(huán)繞的樓閣飛檐旁,一個人正將船纜系在江邊樹上,先上岸的兩人似乎一邊聊天一邊朝樓閣走去。一片迷茫的雪色中,整個畫面顯得肅穆凝重,安然平和。
宋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僅從畫面來看,一幅江山雪景、城市村落、行旅漁樵的漁景晚歸圖躍然紙上。但要深入理解畫中含義,顯然還需要更多的信息。畫卷拖尾處,徽宗寵臣蔡京的一段題跋給出重要提示:“臣伏觀御制雪江歸棹。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天地四時之氣不同,萬物生天地間,隨氣所運。炎涼晦明,生息榮枯,飛走蠢動,變化無方,莫之能窮?;实郾菹乱缘で嗝罟P,備四時之景色,究萬物之情態(tài)于四圖之內,蓋神智與造化等也。大觀庚寅季春朔,太師楚圖公致仕臣京謹記?!睆倪@段題跋不難發(fā)現(xiàn),《雪江歸棹圖》描繪的是春、夏、秋、冬四時山水之一的冬景,而畫當作于大觀四年(1110)之前,徽宗時年至多29歲。
繼位皇帝近10年的宋徽宗,當時為何作這樣一幅山水畫、畫卷背后究竟有何深意?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余輝認為,蔡京跋中所謂“雪江歸棹之意盡矣”的“意”,顯然別有深意。在他看來,畫中人物活動情節(jié)豐富,舉凡泊舟、捕魚、漁歸、背纖、樵夫、行旅等等,每個情節(jié)都可作為畫名;以“歸棹”之意而言,經(jīng)常用作畫名的也有“歸帆”“歸浦”“漁歸”,或“還舟”“落帆”“暮舟”等等,徽宗何以獨取“歸棹”為名呢?余輝的推論是,這里的“歸棹”更有可能是取天下“歸趙”的諧音。為此,他還舉例說明宋徽宗對諧音的在意。宋徽宗被俘陷落北方五國城后,一次令屬下買茴香,沒想到包茴香的黃紙所寫正是宋高宗在南方即位的赦書,聯(lián)想到茴香是“回鄉(xiāng)”的諧音,他不禁大喜過望。
再以大觀四年的創(chuàng)作年份考以史籍,余輝發(fā)現(xiàn),在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10),徽宗利用遼金之間日益加劇的沖突,在西北、西南不斷擴充疆域,在短短6年時間連續(xù)恢復和設置了十州,開創(chuàng)了北宋后期極少有的國土擴充的局面。為此徽宗寫詩抒發(fā)自己的得意心情:“玉關馳奏捷章來,鄯部洮湟萬里開。閶闔通衢人意樂,爭看宣舞凱歌回。”結合上述史料分析,余輝認為“可以判定此時此刻畫家的心境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可以說,這是宋徽宗在得意之時畫出的得意之作”。
在中央美院美術史論系主任黃小峰看來,余輝別開生面的看法,雖然由于無法看到徽宗的其他三幅畫而難以驗證,卻也由此打開一個有趣的討論空間?!皬乃未┙剿拿}絡看,這幅畫蘊含‘江山的概念,有點像《千里江山圖》一樣,里面也有很多打魚場面。江山既是空間概念,也是時間概念。春夏秋冬就是一套時間概念,用雪景表現(xiàn)冬,用其他地方的特殊景觀表現(xiàn)其他季節(jié),以此凸顯一個完整的世界。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的觀念,在宋代山水畫中表現(xiàn)得很清楚。這種清晰的時間概念,不僅包含春夏秋冬大的四時,還包括一天之中晨晝暮夜小的四時?!秉S小峰說。
無論是表現(xiàn)恢復江山的“歸趙”之意,還是以時空建立完整江山概念的宏圖,無疑,宋徽宗的這幅畫蘊含著某種政治含義。篤信道教的徽宗素來迷信天人感應之說,喜歡向群臣展示他表現(xiàn)祥瑞之兆的花鳥畫,他借畫作傳遞治國理念、震懾群臣的意圖也不難理解。南宋鄧椿在《畫繼》中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向赴宴群臣展示自己繪制的《龍翔池鸂鶒圖》,群臣“皆起立環(huán)視,無不仰圣文,睹奎畫,贊嘆乎天下之至神至精也”。
但宋徽宗沒有想到,在《雪江歸棹圖》創(chuàng)作僅17年后,他自己以及大宋的半壁江山便全部陷落在金人手中。
也正因此,后人在看此畫時不免感慨。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便在題跋中寫道:“而帝以雪時避狄(按:原跋無此字)幸江南,雖黃麾紫仗斐亹于璚浪瑤島中,而白羽旁舞,更有羨于一披蓑之漁翁,而不可得。又二年而北竄五國,大雪沒馳足,縮身穹廬,與食氈子卿伍。吾嘗記其渡黃河一小詞,有云:‘孟婆,孟婆,你做個方便,吹個船兒倒轉。于戲,風景殺且盡矣。視‘雪江歸棹中王子猷何啻天壤,題畢不覺三嘆?!?h3>親筆還是代筆?
宋徽宗雖然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但確是留名青史的藝術家。他在位時廣收歷代名家書畫,親自主持翰林圖畫院,編輯《宣和書譜》與《宣和畫譜》,極一時之盛。此外,他還能書善畫,自創(chuàng)“瘦金體”書法。他自己說:“朕萬機余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p>
正因為他勤于創(chuàng)作,按照現(xiàn)代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的看法,“為了借以留名后世”“自甘做‘捉刀人”,僅以徽宗及其代筆所繪的《宣和睿覽冊》統(tǒng)計,便有一萬多幅畫作。而據(jù)余輝在《畫里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一書中的統(tǒng)計,就目前公私收藏情況推測,屬于文物級別的謂宋徽宗之作便達百余幅之多。
由于大量代筆的存在,宋徽宗畫作真?zhèn)蔚蔫b別便成為繪畫史的公認難題。對其畫作的代筆現(xiàn)象,早在南宋便有討論。蔡京的兒子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指出:“……獨丹青以上皇(趙佶)自擅其神逸,故凡名手,多入內供奉,代御染寫,是以無聞焉爾。”可見,給徽宗代筆的人包含大批國朝名手。元人湯垕更在《古今畫鑒》中直接質疑,宋徽宗如何能在日理萬機中創(chuàng)作如此之多的畫作,“余度其萬機之余,安得工暇至于此?要是當時畫院諸人仿效其作,特題印之耳。然徽宗親作者,余自可望而識之”。
徐邦達在《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中便認為,包含《雪江歸棹圖》在內的較為精細工麗的畫作,多屬畫院高手代筆之作,而較為簡拙墨筆居多的花鳥畫,可被認定為徽宗親筆。
盡管如此,鑒定家楊仁愷和啟功等人還是提出了不同看法。楊仁愷認為,徽宗早年經(jīng)過嚴格科班訓練,在繪畫方面的天賦與才能毋庸置疑;作為一代帝王,徽宗并不存在應付索畫、人事應酬的困擾,在皇帝與畫家的身份選擇上,他沒有必要非得選擇以畫家名世。因而今天存世的徽宗書畫,除后人刻意造假外,并不存在“代御染寫”的問題。如此,《雪江歸棹圖》則屬真跡無疑。啟功未作長篇考證,只在一首詩中肯定了張伯駒對這件舊藏的判斷:“雖為誤國君臣,而藝苑風流,自足千古?!边@首名為《題叢碧堂張伯駒先生鑒藏捐獻法書名畫紀念冊》的詩中,有一句“‘御題歸棹鑒非訛”。
然而,無論是徽宗親筆,還是畫院高手代筆,《雪江歸棹圖》無疑是北宋那個山水畫黃金時代中的一幅重要作品。
談及雪景山水,后人一直存在一個“王維”的影響焦慮。也正因此,董其昌在《雪江歸棹圖》題跋中猜想這幅畫其實是王維的原作,宋徽宗與蔡京君臣一題一跋,戲筆而已。
在黃小峰看來,董其昌帶有戲謔的想法,恰恰來源于自宋以來人們頭腦中一直以來的印象:王維特別擅長畫雪景。據(jù)他統(tǒng)計,僅在《宣和畫譜》中記載的126件王維畫作中,與雪景相關的便有20件之多?!氨彼问巧剿嫷狞S金時代。如何畫好一座山、一處水、一片林、一塊石、一棵松,對于畫家而言早已不是問題。對于北宋的畫家而言,他們的理想是如何通過景物營造,用畫筆來表現(xiàn)出宇宙與自然的內在規(guī)律?!?/p>
《雪江歸棹圖》也是這種繪畫理念的體現(xiàn)。黃小峰仔細研究了這幅畫的高清版本,認為這幅畫明顯受到王詵《漁村小雪圖》的影響:“也是水墨為主,有點顏色。比較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從構圖到具體景物如山脈和樹的畫法,都有些相似?!贝送猓瑥膫鳛槲宕w幹所畫的《江行初雪圖》也能看出類似影響:“畫的也是南方冰天雪地的江上,文人騎驢行走,打魚做飯的人家?!?/p>
“這張畫蔡京題跋中已經(jīng)指出,徽宗畫了四張四時圖,可以看到,徽宗在繪畫時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四時變幻。題跋中‘水遠無波,天長一色,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的描述,實際上都是北宋全景山水‘由大到小的常用描述方式,不像南宋,經(jīng)常是我們稱為‘小景山水的一角半邊的特寫。”黃小峰說。
《雪江歸棹圖》在畫面中如何表現(xiàn)雪景?在黃小峰看來,那種“用不同的墨渲染天空和水面,比整個大地和山川染得還重”的畫法,很可能正是從北宋才逐漸發(fā)展而來。而對于暮色的描繪,則通過小舟靠岸、行客蕭條來表現(xiàn)。細察畫面,黃小峰還發(fā)現(xiàn)不少有趣的細節(jié):畫面中間高山左邊有人收網(wǎng)打魚,大人收網(wǎng),小孩在背后幫他,“有點像動畫片中拔蘿卜的感覺”;而在畫面前半段靠近前景的部分,一艘小漁船靠在岸邊,船上漁夫正將一個類似裝魚器皿的東西遞給岸上的人,則很可能是一幅賣魚的場景。充滿整個畫面的,完全是一派萬物平和、安居樂業(yè)的景象。
在北宋,墨筆山水和青綠山水雙峰并峙,都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余輝分析,宋徽宗的山水畫受到王詵的直接影響,由于后者的山水畫青綠、墨筆并舉,徽宗應該也精通兩種山水畫法,雖然并無青綠山水畫傳世,但從其極力扶持畫院學生王希孟繪制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便會發(fā)現(xiàn)他本人也精于此道。
《雪江歸棹圖》完成之后,不久便不知所終,直到明萬歷年間才重見天日,流傳過程中有長達近500年的空白。到了明代,這幅畫被太保朱希孝收藏,后經(jīng)明人王世懋、董其昌、朱煜收藏,最后進入乾隆內府,收錄于《石渠寶笈》續(xù)編。
清亡之后,這幅畫連同許多珍貴的歷代書畫一起被溥儀帶出宮,后輾轉到長春偽滿皇宮的小白樓存放。1945年偽滿政權垮臺,除溥儀出逃時隨身攜帶的小部分文物,偽皇宮多數(shù)文物遭到哄搶而流散民間?!堆┙瓪w棹圖》正是在這時被琉璃廠畫商郝葆初收藏。張伯駒在郝葆初那兒見到這幅畫后,花重金買下。長春偽皇宮流散的文物中還有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這幅畫被北京古玩商馬霽川從東北購回后,張伯駒曾將其立即推薦給故宮博物院。由于后者經(jīng)費匱乏無力購買,為免該畫流落海外,張伯駒典屋鬻釵,不惜以200兩黃金(到1948年陸續(xù)付黃金170兩)的價格買下此圖。
中央美院美術史論系主任黃小峰
收藏《雪江歸棹圖》之后,張伯駒仔細考證發(fā)現(xiàn),在這幅圖卷中王世懋題跋記錄的流傳故事,正是民間野史中記錄的那段嚴嵩父子奪取兵部侍郎王忬(王世貞與王世懋的父親)所藏《清明上河圖》之事。這段野史曾經(jīng)由明末戲曲家李玉改編為傳奇《一捧雪》,變得深入人心。
從王世懋跋語可以看到,朱希孝去世后,他收藏的文物多數(shù)散盡,當王世懋到京城做官時,便有人帶著這件《雪江歸棹圖》求售。王不惜賣掉行李購得此畫。后來宰相張居正四處收購朱希孝的藏品,急迫地想得到此畫,但王拒不賣出。幾年之后,張居正敗落,所收藏的法書名畫多被付之一炬。這時,王才慶幸自己當初的抉擇,感慨“物之成毀,故自有數(shù)也”。
這件事本與奸相嚴嵩并無關系,后世傳說又如何將他牽連其中?原來,王世貞、王世懋兩兄弟與嚴嵩有殺父之仇。據(jù)《明史·王世貞傳》記載,嘉靖時期楊繼盛因為上書彈劾嚴嵩十大罪狀,反遭誣陷下獄。為人耿直的王忬去監(jiān)獄探視楊繼盛,王世貞不但為他送湯藥,還代他的妻子寫狀申冤,等他去世后,又為他料理后事。因此嚴嵩父子對王忬父子恨之入骨。后來,王忬與蒙古交戰(zhàn)失利后,便遭嚴嵩父子彈劾而被殺。見聞廣博的張伯駒從這幅畫的題跋,解開了畫史上廣為流傳的誤解。
1949年之后,旨在讓收藏“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的張伯駒,陸續(xù)將自己所藏法書名畫捐獻、轉讓給國家。在1956年捐藏八件珍稀書法作品后,1958年,他又以2萬元將《雪江歸棹圖》轉讓給故宮博物院收藏。
多年之后,張伯駒被關入吉林舒蘭縣的“牛棚”學習改造,在交代材料中寫下當年轉讓此畫的情形:“五八年自然災害時期,故宮博物院要買我收藏的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卷,這時我的圖在榮寶齋復制,故宮博物院急于要,由我給榮寶齋寫信,故宮博物院直接拿去,給價兩萬元。因為故宮博物院先買去惠孝同的宋王詵《漁村小雪》價兩萬元,宋徽宗這一卷比王詵卷重要,后有宋蔡京及明王世貞、王世懋、董其昌跋。我有這兩萬元,制衣服、買手表及飲食方面。幾年間根本不知道有自然災害,這不僅是生活奢侈問題,要與勞動(人民)來對比是一個罪惡?!?/p>
(本文寫作參考余輝著《畫里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榮宏君著《國寶傳奇:張伯駒》,感謝陳慰平、張震對采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