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云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基礎。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蘇東坡的《琴詩》寫道:“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彈琴既要有琴,還要有彈琴的手指,兩者巧妙統(tǒng)一,才能產生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教師與學生也是一樣,只有師生融洽,心靈相通,才能彈奏出優(yōu)美的教育樂章。怎樣才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首先,教師應轉變觀念,賞識學生。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車輪船、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卑衙恳粋€學生當杰出人物來看待,整天掛在嘴邊的都是贊揚之詞,偶有批評,也是口下留情。在一片贊揚聲中,師生間關系將逐漸走向和睦,更容易產生親切感。
其次,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傳。
以身作則,用行動教育人比只用語言說教更有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比用成套的理論和語言教育效果更好。例如,在我教的班級里,沒有同學無故不完成課文背誦的,因為我時常先背誦給他們聽以后,才要求他們完成。
再次,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每個學生都想獲得成功的體驗,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對于優(yōu)秀的同學來說不難做到,對于差生來說,就需要老師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克服困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教過一個學生,上課愛說話、愛做小動作,上課喜歡與老師拌嘴,幾次語文考試均是個位數。一次家長會上,我與家長交流得知:家長時常帶他去歌廳,他有強烈的表現欲望。針對這一特點,我把收語文作業(yè)的任務交給他,上語文課時,時常叫他回答問題,答對時讓同學們掌聲鼓勵。到了學期末時,他的成績超過了本班半數的同學。之后,他的學習興趣和缺點有了較大的轉變。
二、利用表演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語言藝術,還是一門表演藝術。它來源于生活,更可以表現生活。它與現實生活貼得更近,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多多指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表演的藝術”,透過文字的表象去品讀文本,深入到文本作者的內心,理解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例如:我在教授《陳毅市長》一文時,先讓學生揣摩齊仰之和陳毅市長的對話,之后,再讓同學以電話的形式在課堂上對話,這一簡單的表演,加深了同學們對化學家齊仰之的傲慢和陳毅市長誠心為國的理解。在這樣寬松、和諧、愉快、專注的語文教學氣氛中,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又怎能不產生呢?
三、利用語文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對學生有著無窮的魅力。因為教師個體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興趣、愛好、品性等常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比如:教師甜美的嗓音、精致的板書、幽默的語言、動情的朗讀、激情的演講等深深地影響著學生,促使他們從心底里產生羨慕、效仿之情,從而誘導學生喜歡上語文,例如:在上《小石潭記》一課時,我先帶著同學們理清小石潭記一文的寫作順序:發(fā)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歸納出小石潭的特點:幽靜。接著用各種顏色的粉筆畫出小石潭的石,水,魚以及小石潭上的作者,讓學生說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是什么。學生們看著黑板上小石潭里的魚似乎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學生馬上就能答出:“歡悅”。作者即將離開時,我抹去了太陽,畫上了竹子,添上了一抹黑色的風,當我提問作者此時的心情又是什么的時候。我發(fā)現同學們在邊畫著竹子邊大聲回答:“凄愴悲涼”。
四、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好語文的先決條件,僅僅在課堂上解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問題,這只是讓學生達到了好學的境界,若要學生達到樂學的境界,需要輔之于課外語文活動這一重要的手段。我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如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出墻報、黑板報、辦手抄報、講民間故事、成語接龍、答記者問競賽等;確定主題,開展讀書活動,如以“青春”為主題;確定題目,開展演講比賽,如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難”為題;開展街頭廣告語糾錯活動;帶學生到自然中去,捕捉寫作的材料等活動。
五、用靈活的教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教授《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我采用了探究課的方式,我設計了整篇文章的教學流程。即:走進蘇軾——出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指導——探究 合作 交流——與作者對話——教師小結。在整個流程中,“走進蘇軾”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介紹蘇軾,教師作必要的小結點撥;“出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指導”“教師小結”這三項工作由教師來完成,整個流程的重點是“ 探究 合作 交流”和“與作者對話”兩個環(huán)節(jié),重在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的張揚,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在教授《陳毅市長》一文時,我采用了表演課的方式;在教授《地球是圓的嗎?》一文時, 我采用了討論課的方式……多種教學模式交叉使用,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的多個方面去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心理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有效提高“教”與“學”雙邊關系的互動。
參考資料:
[1]《教育心理學》
[2]《心理學研究》
[3]《語文課程標準》
[4]《語文教學參考書》
[5]《中學嘗試教學設計》
[6]《中小學幼兒教師實用教育科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