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私家車持有量逐漸增加,由此帶來的是各種各樣的交通安全問題,尤其是在一些交通量比較大的城市里。因此,要從駕駛員的管理角度進行集中控制,實現交通安全的有序落實。本文就汽車駕駛過程中駕駛員的一些人為因素,對交通安全問題改善提出策略,希望能夠給有關工作人員以啟發(fā)。
關鍵詞:汽車駕駛員;交通事故;交通安全;人為因素
中圖分類號:U461.91 文獻標示碼:A
0引言
現在道路交通發(fā)展迅速,但同時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概率也在逐漸增長,已成為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危害。在現在的城市交通事故中,最大危險性的就是公路的交通災害,我國現在萬車死亡率高達31.3人,位居世界第二。20世紀末,我國因交通事故導致死亡的人數平均每年為6~8萬人,而且現在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增加。在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中,駕駛員的因素占比最大,因而要確保交通安全,對駕駛員的心理、生理等問題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攻擊性駕駛
1.1攻擊性駕駛對于交通安全的影響
攻擊性駕駛也稱為尋釁型駕駛,是指在駕駛過程中有意對他人的身體、心理或情感等進行傷害行為,具體表現為超速行駛、闖紅燈和頻繁變換車道等,在駕駛過程中不顧他人安全而采用相當自私的方式來進行駕駛。攻擊性駕駛實際上是以機動車作為武器來刻意對他人進行侵犯,攻擊性駕駛的問題日漸嚴重,現已成為和酒后駕駛一樣的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影響因素。據調查有1/3的駕駛員曾經受到過攻擊性駕駛的侵害,而且這個比例隨著調查時間的增加也在逐漸增加。調查結果顯示,文化程度低、飲酒吸毒或有過犯罪記錄的人具有更高的攻擊性駕駛概率,同時35歲以下、單身女性、大專以下文化程度及中等收入階層則具有更大的攻擊性駕駛概率。根據心理學分析,攻擊性駕駛產生的主要原因有3點:首先,個體的需求受阻,在動機方面連續(xù)受挫而使個體失去自控的能力,進而出現攻擊性駕駛;其次,是天生具有的性格,有些人天生對事物具有敵意、攻擊性并容易與他人起沖突,這樣的人群很容易發(fā)起攻擊性駕駛;最后,來自于不和睦的家庭或者成長過程中持續(xù)受到虐待的人,也十分容易發(fā)出攻擊性駕駛[1]。
1.2攻擊性駕駛評價
紐約州立大學做過一次駕駛報復問卷,對人們受到侵擾的時候,是否會采取報復措施,同時還調查了駕駛緊張和暴力測試等問題,駕駛人格的測量調查,對于駕駛員的認知智能、情感智能以及感覺運動能力進行調查。美國耶魯大學編制的拉森駕駛緊張測試,包括了人們對于生氣、競爭、不耐煩以及懲罰等方面進行測試,能夠反映人們進行攻擊性駕駛的傾向強弱。憤怒測量表包含了在進行違章駕駛、無理駕駛以及敵對情況等的時候,駕駛員從不生氣到憤怒的程度,駕駛員產生憤怒情緒是攻擊性行為的直接原因[2]。
1.3攻擊性行為的生物學研究
根據動物試驗顯示,在動物血清中的睪酮含量水平直接影響著攻擊行為的發(fā)生。根據人群研究可以看出,在人類生存環(huán)境當中,攻擊性行為和雄性激素的含量也有直接關系,具體表現為男性駕駛員攻擊性顯著高于女性,年輕人顯著高于老年人。根據有關的生物學調查可以發(fā)現,具有高攻擊性的駕駛員通常具有較高的睪酮濃度。
根據實驗結果可以了解到,去甲腎上腺素和巴多胺等神經遞質,與攻擊性行為有直接關系。通過動物實驗可以得出,腦脊液中5-羥色胺的濃度和動物沖動性具有相反的關系,人的腦脊液當中5-羥色胺沒有和沖動攻擊行為呈現明顯的相關關系,所以不能肯定5-羥基色胺和攻擊行為有確定性的關系,其中可能有其他化學物質的影響[3]。
2事故傾向性
事故傾向性也稱為事故多發(fā)傾向,是指一些人在本質上就具有相比其他人更容易發(fā)生事故的傾向。根據早期的研究可以看出,事故傾向性是指某些人或者某些群體具有穩(wěn)定長期的易發(fā)事故特征,后來進一步研究逐漸驗證事故傾向性是具有短期性和可變性的,而且經常會因為人的個性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等發(fā)生改變。事故的傾向性是人和環(huán)境互相影響的結果,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可以排除高危人群,進而能夠有效的預防事故發(fā)生[4]。
3駕駛員智力
從駕駛員的個性特征進行分類,可以把駕駛員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其中內向型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小心從容及反應慢,外向型駕駛員風險意識強、動作快且反應快,但外向型駕駛員具有較高的事故發(fā)生率。根據個人性格特征又可以將駕駛員分類為輕率、機敏、慎重和遲鈍4個類型,其中輕率和遲鈍性格特征的駕駛員具有較高的事故概率,同時駕駛員適應社會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個性也和交通事故息息相關。比如駕駛員小心謹慎且懂得體諒他人,那么在駕駛過程中也會充分體諒他人,而一些人經常出現反社會行為及偏離社會規(guī)范的人,在駕駛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社會行為。根據有關調查研究,不規(guī)范的駕駛員交通違法次數相比較普通駕駛員高出2125倍,交通事故致死率高于普通駕駛員19.5倍。智力過低或過高都會顯著增加事故發(fā)生率,普通智力的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反而最低。日本有關的法律也規(guī)定了智力低下者屬于不適合駕駛人群[5]。
4疲勞駕駛
疲勞駕駛也是現在交通事故多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當中,感知性疲勞占到疲勞駕駛事故發(fā)生的52%。駕駛員處于疲勞狀態(tài)時,具體表現為駕駛能力短時間內降低到安全駕駛能力的最低值之下,進而導致交通事故發(fā)生。安全駕駛主要目的就是讓駕駛員的安全駕駛能力能夠滿足最低要求,進而能夠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發(fā)生概率,因此一定要避免疲勞駕駛的情況出現。最常見的疲勞駕駛因素是因為睡眠不足,睡眠時間不當也會造成疲勞的狀態(tài)出現。對于駕駛員來說,睡眠質量十分重要,如果一天只有不超過5h的睡眠時間,而駕駛時間超過10 h,則會有非常高的事故發(fā)生率,所以要求駕駛員的一次性睡眠時間不得少于7h。駕駛員連續(xù)駕車也容易出現疲勞情況,這也是導致疲勞駕駛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概率從持續(xù)駕駛超過8h后顯著增加,且超過11 h之后進一步劇增,連續(xù)駕駛時長一般不超過3h為宜。
5視覺功能
駕駛員獲得交通信息的方式以視覺和聽覺為主,因而在對駕駛員進行評價時,要把駕駛員的視力和聽力與交通事故發(fā)生率進行綜合考慮。優(yōu)秀的駕駛員有比較好的靜視力,裸眼或矯正視力應不低于0.7。除了靜視力,駕駛員擁有的立體動態(tài)視覺和視野色覺等都需要有比較好的適應性?,F在立體視覺障礙已經成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追尾事故中,駕駛員經常會有著比較差的立體視覺。暗適應能夠有效評價駕駛員在夜間的視覺功能,如果夜間駕駛員具有比較差的視覺功能,就很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夜間交通事故通常就是和駕駛員的弱暗適應力有關[6]。
6其他因素的影響
首先駕駛員駕駛過程中如果小腦平衡不能充分應用,則會出現體感視覺等的不協(xié)調問題,這和身體狀況、年齡以及藥物與飲酒等問題有直接關聯(lián)。駕駛的失衡性表現在駕駛員心理或生理方面不能有效符合安全駕駛的作業(yè)要求,進而導致操作出現失衡,影響行車安全。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到駕駛員的反應時間,而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時間和年齡、駕駛技術、決策能力和藥物等多方面原因有關,駕駛員的反應時間也直接影響到了其駕駛能力以及安全性。駕駛員需要注意自身駕駛過程中注意力的分配和穩(wěn)定性,這些性質和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概率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良好的駕駛員可以十分合理的將自己注意力進行分配和轉移,在短時間內反映出駕駛狀況和需要采取的措施,進而在面臨危險情況時能臨危不亂的采取最佳措施,降低交通事故發(fā)生概率。駕駛員反映速度和判斷過程取決于駕駛員對于運動物體的反應速度估計,這種判斷過程、直覺反應及視覺功能相互關聯(lián),反應過程中駕駛員需要對車速和距離等進行判斷,這種能力對于駕駛員判斷水平的定義具有重要意義。
7結束語
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原因有很多,駕駛員的人為因素涵蓋了心理學和人機工效學等多門學科內容,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掌握需要深入研究更多方面的問題。要確保交通安全,還應當充分了解道路環(huán)境和信息,可以采用高新的科學技術對公路情況及車輛設計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李彥章,王正國,尹志勇,等.摩托車駕駛員駕駛行為、人格、交通安全態(tài)度與事故的關系研究,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2007,491-493.
[2]王保國,劉淑艷,姜黎黎,等.交通安全中駕駛員可靠性的灰色關聯(lián)聚類分析計算.中國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大會,2007.
[3]曹昌衡,李通,梅添寶,等.基于視覺原理的主動式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與研究.湖北省土木工程專業(yè)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2011.
[4]王勇,李凌,黎智,等.汽車駕駛員心理衛(wèi)生狀況調查及分析2004年度全國精神病專業(yè)第8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4,334.
[5]初秀民,嚴新平,許洪國,等.汽車安全輔助駕駛支持系統(tǒng)信息感知技術綜述.交通運輸領域國際學術會議,2005.
[6]李文超.關于對社區(qū)及社會單位進行交通安全宣傳管理面臨問題及解決措施的實踐研究.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論文年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