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 723000
肝片吸蟲病是牛寄生蟲病中危害最為嚴重的一類疾病,部分養(yǎng)殖戶由于缺乏飼養(yǎng)管理經驗和對該病的重視程度不夠,往往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2017年10月,漢中市西鄉(xiāng)縣某西鎮(zhèn)牛養(yǎng)殖場發(fā)生該病,筆者趕赴該養(yǎng)殖場,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診斷、病理解剖和實驗室檢查等方面分析病因,診斷為牛感染肝片吸蟲的寄生蟲病,就該病的診治方法和飼養(yǎng)管理等提出了一些綜合性預防措施。
該養(yǎng)殖場共存欄120余只牛,堅持自繁自養(yǎng),牛群按照本地制定的免疫程序嚴格接種相應疫苗。牛群采取半放牧半舍飼養(yǎng)殖方式,放牧區(qū)域氣候濕潤,夏秋季節(jié)多雨,水資源豐富,溪流、沼澤和水塘較多,周圍水草豐茂,水中有淡水螺(如椎實螺)等生物廣泛分布,平時牛在牧點自由飲水采食。9月下旬發(fā)現部分牛只漸進性消瘦,食欲減退,被毛粗亂容易脫落,一開始認為是飼喂草料不足引起,但是進行補料后體況仍未好轉。隨后出現行動遲緩、黏膜黃染、眼瞼部眼屎較多、反芻不正常、腹部臌脹、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等癥狀。將患病牛隔離,同時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不佳,陸續(xù)出現病牛,有1只犢牛突然死亡。筆者到達現場,詢問得知,除了上述情況外,發(fā)現病畜的胸下和下頜水腫明顯,觸診水腫部位有波動感,按壓肝臟區(qū)域有疼痛感。隨后診斷確診為牛肝片吸蟲病,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強化消毒以及優(yōu)化飼養(yǎng)管理,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確診共有31頭牛發(fā)病,1頭犢牛死亡。
剖檢病死犢牛,可見黏膜蒼白無光澤,腹腔有大量淡黃色膠凍樣積液;肝臟腫大充血,膽囊充盈,管壁增厚并纖維化、鈣化,肝臟表面凹凸不平且散布大小不一的黃白色結節(jié),被膜下可見蟲體移行的蟲道,沿著肝道、膽管切開,可見有污濁稠厚的棕褐色液體以及大量棕褐色扁平柳葉狀的蟲體。
(1)采集死亡犢牛的肝道、膽管內呈現扁平柳葉狀的棕褐色蟲體,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蟲體表面有許多小刺,頭錐的前端有口吸盤,位于口吸盤和腹吸盤之間。
(2)采集患病牛新鮮糞便10g于燒杯中加水攪拌混勻,取雙層紗布過濾,濾液靜止20分鐘左右,棄上清,再加水攪勻沉淀,靜止20分鐘左右,棄上清,反復操作直至上清液清澈為止。吸取沉淀渣1滴于載玻片上,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有蟲卵存在。蟲卵呈黃色或者黃褐色的橢圓形,前寬后窄,卵蓋不明顯,卵殼薄而光滑,呈現半透明。卵中有1個到數10個卵黃顆粒蟲卵。
結合流行病學調查、主要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綜合診斷為牛肝片吸蟲病。
(1)治療。硝氯酚片6mg/kg體重1次口服,連服2天;阿苯達唑片20mg/kg體重灌服;中藥治療取綿馬貫眾45g,檳榔、茯苓、龍膽草各 30g,木通、澤瀉、蘇木、肉豆蔻、甘草、厚樸各20g,研磨成粉末,混勻加開水攪拌后灌服。
(2)預防。定期打掃衛(wèi)生,圈舍全面消毒,同時有計劃地定期驅蟲,這對于預防牛的發(fā)病尤為重要。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進行1次驅蟲。加強糞便管理,糞便集中處理,防止污染牧草及飲水。牛的糞便是蟲卵擴散的重要媒介,尤其是驅蟲后牛的糞便中含有大量蟲卵,可采用堆肥發(fā)酵法殺死蟲卵等病原微生物。加強牛群放牧點管理,使用硫酸銅、石灰等藥物對放牧場地進行滅螺,也可散養(yǎng)雞鴨于放牧點消滅椎實螺。盡可能選擇高燥地區(qū)放牧,放牧時避免牛飲用有螺類滋生污染過的水,盡量飲用自來水或井水。水洼旁邊的牧草采割后,應曬干儲藏半年以后再飼喂,可有效防止感染肝片吸蟲。
牛在放牧點采食時誤吞椎實螺或含有肝片吸蟲囊蚴的水草導致感染肝片吸蟲,其排出含有蟲卵的糞便污染草場,導致該病在牛群中感染蔓延。因此,加強對疾病的認識,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提高飼養(yǎng)人員的預防意識,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阻斷傳播途徑,有計劃地定期驅蟲,糞便焚燒或堆積發(fā)酵處理,防止含有蟲卵的牛糞污染草場和飲水,做到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可有效減少該病的發(fā)生。
[1]汪明.獸醫(yī)寄生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
[2]夏曉春.中草藥治療牛肝片吸蟲病[J].中獸醫(yī)學雜志,2016(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