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遼寧現(xiàn)代服務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4)
儒禮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其精神實質更是現(xiàn)代禮儀修養(yǎng)的核心內涵。良好的禮儀修養(yǎng)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個人的內在品質、思想道德水平,還會折射出人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境界。那么,中國禮儀所講究的內涵及審美標準是什么?它隱藏了哪些文化意蘊?本文擬從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的美學思想為出發(fā)點來論述禮儀美的文化意蘊。
孔子的美學思想中包含著深厚的仁愛精神。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急切的想要恢復社會秩序,于是他提出恢復禮制并重新解釋周禮。在百家爭鳴、思想張揚的春秋之際,孔子認為禮所蘊藏的情感應“由祖先到父母兄長的延伸,從而使得敬、畏、忠、誠的心理情感有了更為現(xiàn)實、更為理性化的解釋”[1]。接著,孔子將他所提出的仁愛從個人家庭中的父母兄長擴展的周圍的鄰里朋友,提出君子要“仁者愛人”,并且對君子提出了嚴格的規(guī)范——“克己復禮為仁”。
“仁” 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希望人們能夠“把遵守奴隸制等級制度的‘禮’作為內心自覺的要求”[2]。《論語·顏淵》篇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3]孔子在主張以禮治國并實現(xiàn)君民互愛天下歸仁之盛世的同時,強調內心信念的精神力量是個人良好的禮儀行為養(yǎng)成的基礎。一個人需要具備了仁心, 才能夠待人以禮, 做到真心的尊敬對望;相反,缺少仁心的禮儀則是虛假的、偽善的禮儀,所以孔子認為, “巧言令色,鮮矣仁 ?!盵3]85(《論語·學而》)在孔子看來,要想達到仁的境界,不但依賴于人的本性,更要加上個人的主觀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包括審美意識的修養(yǎng),才能將實現(xiàn)仁的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能否做到仁,關鍵是取決于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當一個人不愿意追求仁的境界,禮對其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123(《論語·八佾》)禮在古代,其重要一方面是為政治的等級制度服務,而在現(xiàn)代,禮更多的是講對他人的尊重,一個人是否懂禮是個人修養(yǎng)的直接體現(xiàn)。
孔子的仁學思想是站在生命的角度來幫助我們了解仁的核心?!皣@著生命性德的體認和展開實現(xiàn),生命境界由不憂不懼的基本安身立命層面,逐漸識取性德本原,擴展到齊家治國的社會倫理政治層面,,進而通于宇宙萬物的大化層面?!盵4]41孔子認為一個人達到了仁的境界,才能領悟到生命的最高境界,才能在各種復雜的環(huán)境中安身立命。“本于修身而擴展至齊家治國,又合于修身之本,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事境中貫通事理,達于道之差別性,開物成務,由通禮樂,故有齊家、孝祭、郊社禘嘗、治國等禮制之義?!盵4]46我國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指出,“孔子不是從個體內心出發(fā),而是從超個體又塑造個體的生活規(guī)范——‘禮’禮出發(fā),人生活的最高價值是據(jù)道依仁的生活,而非個體存在?!盵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3]136,仁者和智者,對于仁不管是安于還是順從,他們對仁的境界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擁有仁心的人,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能夠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安守自己的內心并不為外物所迷惑,而缺少“仁”的精神的人對外界物欲很可能會缺少抵抗力,對德的堅守很難做到堅持如一。達到仁境界的人,他們能夠順從時代與社會的變化,使自己與外部世界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既順應時代又不失原則,他們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通過外在與人交往的禮來實現(xiàn)。如今我們學禮,重要的不是教條的掌握禮儀規(guī)則,而是學會如何對待他人,與人交往,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使自己與外界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
以仁學思想為核心,孔子的美學思想蘊含的是一種萬事皆有尺度的中和精神,包括情感的適中和人格精神的和諧。
禮和樂是從古時巫術祭祀活動中漸漸產生并發(fā)展而來,二者都與美學相關聯(lián)。儒家美學思想的審美標準在禮上的體現(xiàn)就是要做到“中和”,這些是中國古代審美觀的核心。早在孔子以前,中國就有以和為美的思想,到孔子這里,把“和”作為了調節(jié)禮法、人際關系的重要尺度,也就是要通過禮來和諧相處。古代著名學者史伯(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806-前771)認為,“只有不同的色、聲、味的統(tǒng)一(“和”)才產生美,如果只是單一的簡單重復就不能產生美…史伯說的“和”包含了矛盾統(tǒng)一的涵義?!盵2]43到了孔子那里,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孔子將和的理念升華,提出“中庸”的哲學觀,豐富了 “中和”美學思想??鬃铀l(fā)展出來的“中和”美學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審美觀念。可以說,孔子的整個美學思想就是在圍繞“中和”論述,“《中庸》把人的情感心理的中和提到了遠遠超越‘禮’的一般解釋的哲學高度,所突出的正是人的內在本性和個體修養(yǎng),它以人的意識修養(yǎng)為中心,重在對內在人性心靈、精神上的挖掘,從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外在社會的倫常秩序則必須依賴與內在的仁,這與孔子引禮、歸仁的觀點一致。”[5]
有人錯誤地認為“中庸之道”就是走非原則的“中間路線”,或者是一種模棱兩可、和稀泥的油滑、世故,甚至還有人認為正是延續(xù)了幾千年的中庸思想,使得國人喪失了銳氣和進取的精神,從而使得中國在近代社會倍受欺凌。這些看法是對中庸思想的誤解,中庸是啟示人們的思想和言行不走極端,這也是了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關于安身立命、治國、處世等方面的主導倫理思想。在此基礎上升華出的“中和”審美觀,一方面,在社會關系領域中,它強調為了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人們要學會尊敬他人,約束自己的言行,將內心的恭敬得體的表現(xiàn)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卑微低下,而是在尊重不同的基礎上尋求和諧。在中國古代,人們就是將社會中的處世原則融入到禮儀行為當中,從而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領域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順應天地自然規(guī)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抖Y運》云:“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儀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6]含義是先人們制定禮儀的依據(jù)正是“以天地為本”,將“天人合一” 的思想融入禮的行為規(guī)范當中,將自然看做一有機整體,這一有機整體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協(xié)調運作,才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
禮是從外部來對人的言行進行約束規(guī)范,可以說是人脫離的自然屬性后強加在身上的文明枷鎖,久而久之,一旦禮逐步成為統(tǒng)治的強制工具時,它與人內心情感的聯(lián)系則會更加疏遠,甚至會產生與人情感的矛盾。那么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呢?“中和”的審美標準在這里就起到了它的特殊作用。 孔子曾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3]93禮的施行,以和諧為貴。禮與美學緊密相聯(lián),用美學范疇中“中和”的審美觀來作為“禮”的審美標準,人在行禮的過程中,心理與禮的行為基本上就會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如果只知道一味地為求和諧而求和諧,而不用禮儀來加以節(jié)制,則會出現(xiàn)混亂的現(xiàn)象。“禮”本來是區(qū)別等級的禮節(jié),又要起到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和諧作用,這樣形成了禮與和之間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儒家儒禮觀念中,和諧是在禮法的約束下達到和諧統(tǒng)一,既有禮的約束,又有和的原則,這就是和與禮的辯證法。 比如在當今社會,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既要講團結,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又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不分上下,或不分長幼輩分,這需要用禮來節(jié)制。
孔子強調人的審美活動要重視情感的表現(xiàn),這里所說的情感,一方面指美學意義上的審美情感,一方面指倫理道德方面的情感,在孔子那里,美與善始終是緊密相聯(lián)的。
禮儀作為人類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的行為,它蘊藏著人類的審美意識。禮儀文化中所蘊藏的審美意識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作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志,如盛唐的婦女可以經常外出活動,服裝也比較開放,而宋朝女性不但裹腳而且頭戴蓋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三寸金蓮”被視為摧殘婦女身心的封建落后的畸形審美觀。另一方面,各種儀式活動也在以各種方式創(chuàng)造著美,儀式中活動的安排、服飾色彩的搭配、語言的運用等等,都在通過審美的方式而塑造一種感染力,給人一種儀式感。 人們置身其間,或參與其中,精神為之提升,尤其情感受到感染、陶冶,這也正是升國旗儀式一直受到國家重視的原因之一。再比如,當婚禮儀式開始時,那神圣的音樂配以相應的結婚儀式,頓時會激起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神圣、美好的情感。正因為禮儀活動本身具有的儀式美以及感染力,所以現(xiàn)代社會更注重禮儀活動的審美效應。
孔子曾經在聽過韶樂后說“盡美矣,又盡善也?!笨鬃拥拿缹W觀點,在任何方面都強調對善的追求,為了實現(xiàn)這個追求,他十分重視審美和藝術的特殊作用 。子曰:“ 興于詩 ,立于禮 ,成于樂?!?( 《論語 ·泰伯 》 )這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對藝術美社會功能的肯定。禮樂的首要功能是使人在這些審美活動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由“真” 、“善”而升華到“美”的藝術境界。
孔子強調禮樂要重視實質內容,反對徒有形式的外表,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盵3]123(《論語·八佾》)就是反對搞形式主義的排場,而強調內容和情感精神上與禮儀的和諧??鬃诱J為禮樂一定要做到美與善的統(tǒng)一,才能在社會生活中起到積極的教化作用。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3]126(《論語·雍也》)只有“文”、“質”統(tǒng)一起來,才能成為 “君子”,實現(xiàn)了道德倫理角度上的“美”“善”的統(tǒng)一。
孔子的仁學思想貫穿了以禮樂為代表的整個儒家思想,是禮的核心思想; “中和”審美觀是禮的審美標準,也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思想基礎;禮儀美的本質,總的來說體現(xiàn)在道德之善與禮儀之美的統(tǒng)一。在孔子看來,正是蘊含著審美標準和倫理道德的禮,教化人性,維護著社會秩序,使人類走向文明。
參考文獻:
[1]朱松苗.淺談孔子的仁學美學思想[J].名作欣賞,2010.(2).
[2]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們出版社,1985:43.
[3]四書五經(上卷)[M].巴蜀出版社,1996: 281.
[4]劉鹿鳴.《中庸》仁學四境論——基于《中庸》文本解讀的孔子仁學體系新詮釋[J].孔子研究,2010.
[5]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08.
[6]王肅.孔子家語 ——禮運[M].萬卷出版公司,200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