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穎 趙玉閃 段素萍
摘要:在“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高新技術受到世界關注,沿線國家對中國的技術服務及語言服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技術貿(mào)易等走出國門的同時,語言服務缺口較大,高級漢語外譯翻譯人才特別是漢譯英高級翻譯短缺,從目前中國大陸典籍翻譯的現(xiàn)狀即可看出,對外國典籍漢譯比較成熟,但是中國典籍外譯尤其是英譯明顯不足,其中文學典籍作品英譯較多,而科技典籍英譯較少,縱觀目前國內(nèi)高等院校的翻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有特色的極少,尤其是科技領域專業(yè)翻譯高等人才培養(yǎng)力度不足,而科技典籍外譯尤其是英譯,需要高級的專業(yè)翻譯人才,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此為切入點,以經(jīng)濟學供求理論的視角來探討我國的典籍翻譯需求側的問題,希望相關結論能夠引起政策制定者和高校管理者、學者及媒體傳播者的關注。
關鍵詞:典籍翻譯;典籍英譯;跨文化交際;國際市場需求;高校管理;國際話語權
一、中國國內(nèi)市場典籍翻譯英譯現(xiàn)狀
面對中國典籍翻譯的現(xiàn)狀,魯文恭指出“就目前來看,業(yè)界更多的是在引進來,走出去的步伐明顯滯后” 。我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厲以寧對當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和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他指出,新常態(tài)就是按經(jīng)濟規(guī)律辦事,任何行業(yè)都應該懂得市場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讓產(chǎn)品更具有個性化”。英國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分析指出,在供求市場中有只“看不見的手”在調節(jié)著供求關系,每個人通過追逐個人利益,增加社會財富、增進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會效益時所能夠得到的那一種要更好。中國典籍英譯面對的需求側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及相關能夠使用英語媒介語了解中國典籍文化的群體,典籍翻譯的英譯要以這些市場群體的需求為依據(jù),在忠實我國典籍文化宗旨的同時,翻譯出適合這些群體的閱讀和思維習慣的作品,避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誤讀,對翻譯從業(yè)者也提出了更高一層的要求。
面對中國典籍翻譯現(xiàn)存問題,全國典籍翻譯研究會會長王宏印教授指出:“現(xiàn)在很多典籍譯論問題的關注點還在標準、歸化、異化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上,原因就是古文、英文、譯論皆通的三位一體化人才罕見。” “國內(nèi)出版的典籍英譯本,大多為國人所購,外銷有限。出口不成,只好轉為內(nèi)銷,成為國人學習英語的參考書。”
中國國內(nèi)傳統(tǒng)的典籍翻譯大多比較注重“原文再現(xiàn)”“原滋原味”,殊不知“你的美食可能是他人的毒藥”,脫離了讀者的接受度,單純從原作者出發(fā),不考慮終端客戶也即市場上的需求進行分析歸類,權衡需求方的異國文化、喜好、禁忌等是行不通的。
而我們培養(yǎng)的高校翻譯專業(yè)的學生所翻譯的作品,最終是要面向英語是母語或者以英語作為媒介語的讀者群,因此,評價的標準應該以市場的需求方為基準。
二、中國典籍在英語國家市場的現(xiàn)狀
為了滿足市場供求規(guī)律,翻譯策略的選擇首先要考慮需求方,最終落實到翻譯作品的讀者。王宏印教授提出“據(jù)統(tǒng)計,公認為典籍英譯偶像的楊憲益夫婦的《紅樓夢》譯本與英國翻譯家霍克斯、閔福德的《紅樓夢》譯本相比,無論是讀者的借閱數(shù)、發(fā)行量還是引用率,都有很大差距?!薄凹词故莻餮試獯笫軞g迎的《狼圖騰》也幾乎只是外籍華人購買。”這與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文化走出去的國策明顯不符。
另一方面,對中國科技典籍翻譯的研究,有些學者從傳播學理論視角出發(fā),如王宏、劉性峰、林元彪、劉迎春等均倡導從傳播學理論視角出發(fā),分析科技典籍譯介研究中存在的內(nèi)容選擇不平衡,研究方法缺乏多樣性等問題。李偉榮指出科技典籍的翻譯研究受到忽略,海外傳播效果不佳。
三、解決中國典籍英譯現(xiàn)存問題的建議
在談到中國典籍翻譯的讀者問題時,王宏指出“根據(jù)讀者的需求確定譯文的文體風格也應成為典籍英譯的一條重要原則”。劉迎春建議用跨文化交際理論探討典籍英譯。
除此之外,翻譯還要考慮傳播途徑和傳播效果,對此,林元彪認為,‘碎片化是當前大眾閱讀的一個顯著特點,他指出,賴發(fā)洛的《論語》譯本為普通讀者設計 ,與長久以來專家學者的"深度翻譯"顯著不同。其譯本語言簡練且高度貼近原文,并取得了極好的"語力"效果,對當前典籍翻譯如何順應"碎片化閱讀"潮流具有相當?shù)膯l(fā)意義。
呂劍蘭等提出,翻譯選材應滿足英語讀者對譯本內(nèi)容的期待和需求、翻譯文本應滿足英語讀者對譯本語言的審美需求、哲學典籍的翻譯應既有哲學深度又通俗易懂。
花萌在針對目前美國文學代理圈對購買中國的翻譯作品“不感冒”的問題時提到,“如何讓美國代理人和中國文學英譯從相識走向相知,成功架起中國文學與美國編輯、出版商、專業(yè)讀者和大眾讀者之間的溝通之橋?!笔秦酱鉀Q的問題之一。
對于中國文化外宣問題,王宏印指出中國典籍在外譯的過程中要權衡三個意識,即文化產(chǎn)品意識、讀者意識和國際市場意識,并倡議使用 “促進中國文化產(chǎn)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讓更多的國外觀眾看到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的提法。
顧巨凡提出了一個新的中國文化外譯外宣模式,目前“編制+出版+影視+譯制+播出+活動”,如“舌尖上的中國”譯成泰語,在當?shù)剞k美食節(jié),使得該節(jié)目的網(wǎng)絡點擊量倍增。因此利用譯制的媒體節(jié)目加體驗活動在國外宣傳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應該也是不錯的模式。
中國典籍外宣翻譯一定要考慮市場需求。同時,在典籍外宣翻譯的時候終端客戶的需求一定要納上議事日程?!坝捎谡Z言、文化的差異,要讓外國人理解、接受、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不容易的。因而,在典籍翻譯過程中一定要研究讀者心理,研究怎樣用他們最認可的方式,提供他們最需要、當然同時也是我們認為最值得提供的東西。不要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做完了束之高閣,到頭來只能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保ㄍ鹾暧?,2015)
總結
滿足需求側不同讀者群的需求是中國典籍翻譯提供者所要研究和區(qū)分對待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敝袊浼g工作的本身也是傳播,它是跨文化、跨語境的傳播,正如魏薇所闡述的,對翻譯活動起著制約作用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可小覷,為了能夠使得翻譯之作獲得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典籍作品的對外翻譯活動應當結合時代需求,從而翻譯出順應時代需求的翻譯作品,達到中國文化外譯外宣的目的,從而真正實現(xiàn)中國話語權與中國騰飛的經(jīng)濟相匹配。
既然中國典籍文化傳播面向他國文化的不同讀者群如專業(yè)及普通民眾,其目的是為了呈現(xiàn)給讀者大眾欣賞學習和了解文化精髓之用,那么就應當立足當下,放眼世界,展望未來,因此,遵循市場的供求平衡理論,研究需求側的讀者的偏好和需求,不失為讓中國典籍翻譯走出國門,達到向世界傳播文化科技典籍精髓的正真目的,進而加強他國文化的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渴望和探求。
參考文獻:
[1]王宏印,李紹青.翻譯中華典籍 傳播神州文化——全國典籍翻譯研究會會長王宏印訪談錄[J].當代外語研究,2015(03):1-7+79
[2]厲以寧. 中國經(jīng)濟的下一程[N]. 首都建設報,2015-06-24(005)
[3]王宏.《墨子》英譯比讀及復譯說明[J].上海翻譯,2013(02):57-61.
[4]任紅梅.馬克思經(jīng)濟學與西方經(jīng)濟學供給需求理論的比較研究[J].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16,29(06):10-15
[5]劉迎春,王海燕.關于近20年中國科技典籍譯介研究的幾點思考——傳播學的理論視角[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8(06):24-32
[6]王宏,劉性峰.中國古代科技典籍翻譯的傳播學路徑[J].當代外語研究,2018(03):64-67+109
[7]張梓辰,張政.翻譯研究的熱點與展望: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分析(2013—2017)[J].上海翻譯,2018(01):17-21+95
[8]呂劍蘭,譚曉麗,郎勇.安樂哲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本讀者接受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4):118-121
[9]花萌. 柯夏智讓中國文學穿越國界[N]. 文學報,2017-08-10(002)
[10]林元彪.“碎片化閱讀”時代中國典籍的翻譯策略——以賴發(fā)洛《論語》英譯本的“近譯”策略為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4(05):143-152
[11]魏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規(guī)約性——以中醫(yī)典籍英譯的歷時性研究為例[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05):123-126
[12]姜輝,許如寶.制度均衡及其有效性分析——基于制度供需理論的視角[J].經(jīng)濟論壇,2018(10):34-41
[13]謝天振.中國文學走出去:問題與實質[J].中國比較文學,2014(01):1-10
[14]亞當·斯密.經(jīng)濟學界牛人牛言[J].理財,2009(12):44
[15]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 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N]. 中國文化報,2010-01-25(003)
[16]孫乃榮. 國內(nèi)典籍英譯研究綜述(2012-2016)[J].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7(4):96-102
[17]盛玉城. 從習近平新年致辭中的俗語、典籍英譯看“中國文化走出去”[J]. 青年時代, 2017(6)
[18] 顧巨凡. 北京中外翻譯咨詢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中國翻譯協(xié)會年會發(fā)言,2018-11-20
(本項目受華北電力大學教務處卓越辦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評估項目-“翻譯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2-XM18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