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敏
摘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離不開提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凸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所以,針對語文的學科特點,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通過有效地課堂提問,去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有效課堂;角色定位;工具性;人文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的發(fā)展已進入到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有效課堂教學”日漸成為評價語文教學的效果關鍵詞。有效教學就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經(jīng)歷、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性,需要教師要合理組合教材內(nèi)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上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資助探索、合作交流,全面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離不開提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凸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激趣、導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問。何時問,何處問,問什么,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善于發(fā)問,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有的教師不善于發(fā)問,或問得不得法,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相對差一些。故而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對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十分重義。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語文這種工具,不同于其它任何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說話,就是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文章,就是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語言這種工具,你一旦拿來使用,就不可能不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學科也必然具有人文性。怎樣依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去進行有效地課堂提問策略呢?
一、教師要轉變與更新教育觀念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這一理念揭示了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本質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轉變過去“一講到底”的陳舊模式,想方設法與學生交往,努力讓學生與教師互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生機,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把過去“控制者”的角色轉變?yōu)椤敖虒W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上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變教學為“教思”。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要教會學生思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渠道越來越多,有的學生,有的知識,教師不講,他們可能早就明白了,如果教師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還要不厭其煩地講下去,那么便會使這一部分學生“倒胃口”,使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對教師失去信心,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但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溝通學生新舊知識和各種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他們愛上語文。這樣就可以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了。
二、從工具性著手
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這就是說,要使語文學科完成其工具學科的使命,根本目的應該落實到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上,我們只有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而教師一個好的提問能促進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激發(fā)學生強烈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學生順利、短時、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反之會阻礙學生思維,影響課堂教學。教師在明確提問的切入點后,設計的提問語言要具體、準確,有嚴密的邏輯性和針對性,讓學生能夠有章可循。因此,教學要從語文的工具性這個特點著眼,提問時,要重視思想材料和語言材料的有效積累,強調“多讀”,要“博覽”;重視工具的熟練操作和靈活運用,強調“熟讀”,要“多寫”。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更方面的技能。
三、把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入課堂
“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必S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悟人生的真諦。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和生活應是緊密聯(lián)系的。
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肢解為字、詞語、句子、段落等等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學生從中不能很好地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常常感到語文枯燥、乏味,時間一長就怕學語文,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nèi)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火花時,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提倡閱讀的多元化,當學生的思維發(fā)生障礙時,要因勢利導,適時鼓勵。特別是后進生,要尊重學生,甚至是錯誤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要組織其他學生對此評價,教師適時點撥。這樣既起到鼓勵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敢于發(fā)現(xiàn),保護學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獲得更好地發(fā)現(xiàn),體悟。
只要我們大膽實踐、勤于反思、努力鉆研、善于借鑒,就一定會找到許許多多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好方法,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學生歡迎,就一定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