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江
青少年的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與心、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然而,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我們對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卻遠遠落后于對身體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一、農(nóng)村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
(一)學習焦慮、擠壓型
高強度的學習任務,滿負荷的課余安排,再加上頻繁的考試競賽,學生稍感不適,就可能造成精神緊張,心情壓抑.實際上,許多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學習生活,已經(jīng)產(chǎn)生焦慮。在家長望子成龍,老師盼生成名的期望下,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面對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擠壓,學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傷.學習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也就使他們有了在生活的夾層中活著的感覺.
思想封閉、情感自卑型
現(xiàn)代生活觀念的變革引發(fā)了人生價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然而,許多農(nóng)村家長的世界觀卻停留在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驗里,沉重的生活壓力與外出打工,剝奪了他們與子女交流的時間。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學生思想傾向消極,以致郁久成疾?;镜臒?,家境的貧寒,學習的成績的低下,閱歷的淺薄等等,總要在舉手投足間表現(xiàn)出來,于是許多事往往不盡人意,結果經(jīng)常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指責,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
二、農(nóng)村中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許多家長忙于賺錢,對子女的關注不夠,農(nóng)村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對孩子的成材無力輔導,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輔導,同時,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例如對子女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關愛不夠,孩子撒野,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二)農(nóng)村中學心理教育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仍較簡單,而且,學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學生心理問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心理教育意識淡薄,缺乏系統(tǒng)研究,這也是中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三)農(nóng)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于形成合力,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中學生的認知評價水平較差,應對技巧差,因此面對父母離異,外出打工無父母親自自監(jiān)管,家長打罵,教師批評,考試失敗等挫折事件難于正確對待,特別是初中學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師,家長的行為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心理問題。
1.加強心理知識的普及教育,讓學生自我認識。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后,能按心理學規(guī)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
2.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讓學生做情緒的主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使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穩(wěn)妥,與時代共同進步,心態(tài)始終保持健康水平。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善于交往,樂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愛。人際關系和諧,心情當然就比較舒暢,心理會處于健康狀態(tài)中。良好的個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志,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保持統(tǒng)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zhí),禮貌而不虛偽,靈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魯莽,既有堅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頑固執(zhí)拗,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作風,謙虛,開朗的性格。健康心理必須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適度的情緒,不過悲,過喜,過憂,過怒.要用積極的情緒戰(zhàn)勝消極情緒,不使消極情緒,過激情緒維護較長的時間.要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而不低下猥瑣,淚喪悲觀的情緒,更不會反復無常.
3.注重心理引導,讓心理教育進課堂。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年齡階段.要從未成熟兒童期向逐漸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轉換過程中,會產(chǎn)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老師給予心理引導,幫助他們順利安全渡過青春發(fā)育期。老師的職責在于通過心理引導,給學生以一定的幫助,指導,促進他們認識結構和情感與態(tài)度模式有所變化,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促進自身的發(fā)展,邁向自我實現(xiàn)。重視情感教學,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任何認識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動力影響下進行的。學生“尊其師”方能“信其道”。利用教材內(nèi)容,滲透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理想是學習的動機,也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性,樹立遠大理想,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展示學科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也是學習的源動力之一.心理學認為:人們對美的各種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腦進入興奮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愉快的體驗.因此,美的東西最容易被人們接受,而且很難忘記.。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勇于克服學習困難,蘇軾曾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之志。一個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剛強的品格等心理素質。
4.建立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疏導,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
要擯棄蔑視學生人格尊嚴,置學生于依附地位的做法,確保心理疏導能夠被學生接受。導致學生心理障礙的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使學生不再顧忌,愿意向老師傾訴真情,其心靈深處敞開的同時,心理疏導就獲得了教育的契機。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到他的心理過程中去,學生不再是心理疾患的受治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民主性自主性的勇于改變自己心理問題的主人.心理素質教育即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智力因素培養(yǎng),而且更應重視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對生活充滿自信,樂觀向上;同時要防止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善于解決存在于學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養(yǎng)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
農(nóng)村中學生因生活經(jīng)歷、心理壓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質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因此在面對全體學生實行公正、公平的集體教育的同時,還應該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心理素質差異,實施差別教育,對不同的心理素質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談心,個別輔導。對極個別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尤其應該高度重視,要及時找出問題根源,疏通教育,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時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微笑地面對前進路上的風風雨雨。在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相信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等都會重視農(nóng)村教育、也會更加重視農(nóng)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相信我們農(nóng)村中學生會在全社會的關愛下安全健康成長,早日為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