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藝 圖/柳 蘭
事例:
天天現(xiàn)在3歲6個月大了,從1歲起,天天媽媽就發(fā)現(xiàn)她常發(fā)呆,每次發(fā)呆時間不一定,但是都有二十秒鐘以上。媽媽和她說話,她的眼睛總是看前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越大發(fā)呆的次數(shù)越多,時間越長。天天媽媽很著急,就一遍遍地叫女兒,看女兒沒反應就用手在她面前揮揮。等到媽媽急了,天天才看媽媽一眼,慢慢地做媽媽剛才要她做的事,大部分時候有反應了也不做。
分析:
其實,天天媽媽遇到的這種情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爸爸媽媽要反省一下,自己平時和寶貝交流的時候表情是否過于嚴厲?目光是否咄咄逼人?語氣是否過于專橫?讓寶貝感覺到害怕,因而不能很好地和父母進行表情上的溝通和交流。要知道,小寶貝專注地看著媽媽,聽媽媽說話是一個漸漸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建立,需要媽媽了解并掌握一些與小寶貝有效溝通的基本方法。
建議:
第1種:關愛式溝通
媽媽抱一抱自己的寶貝,溫柔地撫摸他的頭、臉和身體等,讓寶貝感到舒適愉快。如果有時間給寶貝做做按摩,寶貝會更喜歡。在這個過程中,寶貝可以看到媽媽熟悉的臉龐、聞到媽媽身上特有的體味、聽到媽媽發(fā)出的獨特的聲音,并體驗到肌膚之親,從而獲得無比的滿足。
爸爸媽媽要多說鼓勵的話語:“乖寶貝,爸爸媽媽好喜歡你呀!”“寶貝餓了吧?媽媽正在給你做好吃的餛飩呢!”等等。共同進餐是爸爸媽媽與寶貝親近的最佳時機。
第2種:朋友式溝通
當寶貝要把一件事情講給爸爸媽媽聽時,家長要認真聆聽,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很喜歡聽他說話,以此激發(fā)他的表達欲望。在寶貝漫無邊際的講述中,媽媽可以了解他的真實想法,發(fā)現(xiàn)事情的真正原因,便于說服教育。所以,和寶貝交談時,媽媽不要只注重自己怎樣說,更要注意多多傾聽。
3歲以上的寶貝特別想為大人做點兒事,但往往事與愿違,不能令大人滿意。媽媽應該給他們提供一些機會,比如,全家人一起搞衛(wèi)生,媽媽擦玻璃的時候,可以讓寶貝洗抹布或拿一塊小抹布擦擦自己的桌椅。
第3種:活動式溝通
當寶貝仿佛陷入沉思,對外面的事物顯得心不在焉的時候,媽媽不妨拿個小兔手偶,將自己的手伸到手偶玩具中,然后舉到寶貝眼前,模仿小兔的口吻詢問:“小寶貝,你在嗎?”“你愿意和我一起去買菜嗎?”如果寶貝對這類活動感興趣,家里就可以準備一些熊貓、老虎、兔、狗之類的手偶玩具,用布和大紙箱布置一個小玩偶劇場,爸爸媽媽寶貝經(jīng)常一起排演一些動物手偶劇。寶寶就被這些有趣的活動吸引,自然沒有時間去發(fā)呆了。
平時有時間可以多帶著寶貝到戶外走動,玩耍,曬曬太陽,感受戶外四季景色的變化。街上走動的人、開動的車、飛翔的鳥、開放的花等,都是寶貝駐足觀看的好景色。
爸爸媽媽可以尋找住在臨近的小寶寶家庭,定期進行親子小組交流活動,邀請鄰居年齡相仿的小寶寶和媽媽一起來自己家活動。家里準備一些小寶寶通常喜歡玩的蠟筆、積木、套娃,一些小餅干和飲料。每次活動30~50分鐘。然后,下次再去另外一個家庭。組織類似的活動,通過和其他家庭的聯(lián)誼互動,可避免一個家庭育兒時,缺乏伙伴、交流、互動,導致寶寶感到無聊、沒興趣,發(fā)生神情呆滯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