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家莊鐵道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3)
近年來,柔性電子和柔性顯示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研究,柔性顯示技術是將柔性顯示介質(zhì)電子元件與材料安裝在有柔性或可彎曲的基板上,使顯示器具有能夠彎曲或彎曲成任意形狀的特性。利用該技術可創(chuàng)造全新類別的產(chǎn)品,可在越來越多的生產(chǎn)生活中得到應用。ZnO具有良好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光電性能,是一種新型光電子材料,在透明導電薄膜、液晶顯示器、太陽能電池等諸多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天然的ZnO薄膜通常會產(chǎn)生氧空位和鋅間隙等一些本征缺陷,這些缺陷使其呈現(xiàn)n型導電性,所以n型摻雜較易實現(xiàn),通過摻雜IIIA元素如In、Ga等可獲得InGaZnO(IGZO)薄膜[1-3]。它是一種透明半導體薄膜,具有優(yōu)良的電學、光學特性,可望用來替代傳統(tǒng)的(Indium Tin Oxide)ITO薄膜[4],降低生產(chǎn)成本,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通過對IGZO薄膜第一性原理研究計算,建立ZnO晶胞和改變含量和分布的In、Ga單摻結構,并計算其晶格常數(shù)、內(nèi)聚能、態(tài)密度及能帶結構,與試驗結構及其它理論結果相對比,確定模型的正確性并進行分析討論,進而深入討論了IGZO薄膜的電子結構,光學、電學性能,為實驗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有助于今后制備出高質(zhì)量的IGZO薄膜。
圖1 計算模型的超晶胞結構
理想 ZnO 是六方纖鋅礦結構,屬于P63mc空間群,空間群編號為168,每個單胞由2個Zn原子和2個O原子共4個原子組成。計算中采用2×2×1的ZnO超晶胞結構如圖1所示,該結構共由16個原子組成。本文中的模型采用原子摻雜的方法,分別在ZnO超晶胞結構中摻雜In原子和Ga原子,建立不同摻雜含量的模型。
所有的計算工作都是由Materials Studio 8.0中的CASTEP(Cambridge Sequential Total Energy Package)軟件包完成的。CASTEP[5]軟件是一個基于密度泛函方法的從頭算量子力學程序,它利用總能量平面波贗勢方法,將離子勢用贗勢代替,電子波函數(shù)通過平面波基組展開,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交換和相關勢由局域密度近似(LDA)[5]或廣義梯度近似(GGA)[5]進行校正,它是目前較為準確的電子結構計算的理論方法[6]。在晶格最低能量計算過程中,價電子平面波函數(shù)基矢截止能設置為380 eV,在結構馳豫和電子結構計算過程中,價電子組態(tài)分別取為Zn3d104s2,In4d105s25p1,Ga3d104s24p1,O2s22p4。K矢設置為2×2×3。
經(jīng)過幾何優(yōu)化獲得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晶格常數(shù),表1為未摻雜ZnO晶胞的晶格常數(shù),與實驗值和其它理論值相比較,誤差均在1%以內(nèi)[7],說明所選擇的計算摻量合理。從圖2(a)、(b)中可以看出,由于In原子的半徑(0.80 ?)較Zn原子半徑(0.74?)大,形成的In—O鍵(2.172?)比Zn—O鍵(2.021?)長,所以摻雜In后晶格常數(shù)a、c均增大,且隨著In摻雜含量提高增速較快。與此相對,晶胞在摻雜Ga后,晶格常數(shù)a先大幅度減小,隨著摻雜含量增加減小的幅度變小,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摻雜Ga含量少時,由于Ga原子的半徑(0.63?)比Zn原子半徑(0.74?)小,即形成的Ga—O鍵比Zn—O鍵短,導致晶胞沿a軸方向變短,但是隨著摻雜含量的增加,出現(xiàn)Ga—Ga鍵內(nèi)部相互排斥抑制了晶胞a軸方向變短的趨勢。而c先小幅度增大后減小是因為在同一個晶胞中Ga—O鍵的出現(xiàn)使a軸方向變短,相對地就使c方向拉長了。最終導致其晶胞體積與未摻雜的相比減小了。這種在不同方向上晶格參數(shù)不同的變化趨勢是由于摻雜元素Ga的價電子排布造成的。
表1 純ZnO單胞的晶格常數(shù)和內(nèi)聚能
圖2 晶格常數(shù)及內(nèi)聚能隨摻雜量的變化趨勢圖
在相同的計算環(huán)境下,利用優(yōu)化后的模型計算摻雜體系的內(nèi)聚能,由圖2(c)中可以看出,摻雜In、Ga后其內(nèi)聚能總體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對于In摻雜,當摻雜含量較少時,摻雜體系內(nèi)聚能小幅度增加,說明摻雜后結構穩(wěn)定性降低。隨著摻雜含量增大,內(nèi)聚能不斷減小,此時摻雜體系穩(wěn)定性增大。對于Ga摻雜,隨著摻雜含量增加,摻雜體系內(nèi)聚能減小即結構穩(wěn)定性增加,當摻雜含量至72.5%時結構最穩(wěn)定,摻雜含量繼續(xù)增加穩(wěn)定性下降。兩種摻雜結構中Ga摻雜體系更穩(wěn)定。摻雜后晶體結構均不發(fā)生改變,仍為六方纖鋅礦結構。
2.2.1能帶結構
圖3 能帶圖,圖中虛線表示費米能級
從圖3(a)中可以看出,不摻雜ZnO費米能級處于價帶頂附近,其價帶大概可以分成兩個區(qū)域,其中-6~-4 eV為下價帶,-4~-0 eV為上價帶。對應后面圖(5)的ZnO態(tài)密度圖可以看出ZnO上價帶主要是由O-2p態(tài)貢獻的,下價帶主要由Zn-3d態(tài)貢獻;它的導帶主要由Zn-4s、O-2p態(tài)貢獻。所計算得到的純的ZnO晶胞禁帶寬度為0.74 eV,接近文獻[8]中的0.703 eV,但相比實驗值3.37eV較小,這主要是因為廣義梯度近似(GGA)理論存在著Eg計算值偏低的問題[10],圖3中所有能帶圖中費米能級作為能量的零點,ZnO晶胞在摻雜前后,能帶結構中上方的導帶和下方的價帶都向下發(fā)生了遷移。由于導帶底下降的幅度大于價帶頂下降的幅度,導致帶隙寬度變窄。
圖4 帶隙寬度隨摻雜含量的變化關系
為了便于分析,作以摻雜含量為橫坐標,不同摻雜含量對應結構的能帶寬度為縱坐標的趨勢圖(如圖4所示)??梢钥闯?,相比較不摻雜的ZnO結構,In摻雜使帶隙寬度變窄,導電性增強。光吸收向低能級方向移動,對可見光吸收能力增強。當摻雜含量為10%時,其帶隙寬度最??;隨著摻雜含量的增加,其性質(zhì)變化為:半導體性質(zhì)到金屬性質(zhì)再到半導體性質(zhì)。而對于Ga摻雜,隨著摻雜含量的增加,帶隙寬度變化較大,主要是因為能帶結構中上方的導帶和下方的價帶發(fā)生的移動幅度大,導致兩者之間的帶隙寬度變化幅度也大,其性質(zhì)變化為:半導體性質(zhì)到金屬性質(zhì)到半導體性質(zhì)最后到金屬性質(zhì),并且相比未摻雜的ZnO單胞,其帶隙寬度變化較大,在摻雜含量為50%時其帶隙寬度最大。
2.2.2態(tài)密度
圖5 態(tài)密度圖(其中豎直虛線表示費米能級)
對比圖5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摻雜結構的態(tài)密度圖相似,在導帶底有著大量過剩的電子費米能級進入了導帶,它們都發(fā)生了簡并態(tài)。與沒有摻雜的ZnO相比,態(tài)密度向低能方向移動,禁帶寬度變寬,原因是高濃度摻雜產(chǎn)生的自由載流子使費米能級移入導帶而產(chǎn)生了Burstein-Moss移動[11-12],導致光學吸收邊向著低能方向移動,所以禁帶寬度變窄。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對IGZO薄膜進行了詳細研究,結果表明IGZO的晶格參數(shù)、內(nèi)聚能、電子結構等隨著摻雜元素種類和含量的不同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導致晶體結構、熱穩(wěn)定性、電子和光學等性質(zhì)隨之出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摻雜元素的原子半徑和電子構型是產(chǎn)生這些變化的根源。
[1]方亮,彭麗萍,楊小飛,等.In摻雜ZnO透明導電薄膜光電性質(zhì)的研究[J].半導體光電,2009,30(1):63-66.
[2]蔣志年,張飛鵬,張忻,等.Ga摻雜ZnO的電子結構與電性能的研究[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15,32(2):303-307.
[3]張富春,鄧周虎,閆軍峰,等.Ga摻雜ZnO電子結構的密度泛函計算[J].功能材料,2005,8(36):1268-1272.
[4]職利,周懷營.ITO薄膜的制備與方法[J].桂林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4,24(6):54-57.
[5]張富春.ZnO電子結構與屬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6.
[6]Yamamoto T, Katayama-Yoshida H. Physics and control of valence states in ZnO by codoping method[J].Physica B,2001(302/303):155-162.
[7]Yu Y S, Kim G Y, Min B H,et al.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 doped ZnO compound[J]. J Eur Ceram Soc,2004,24(6):1865-1868.
[8]閆小兵, 史守山, 郝華.In-Ga共摻雜ZnO的第一性原理計算[J].中國粉體技術,2014,20(5):1008-5548.
[9]王毅.ZnO摻效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10]Anisimov V I,Aryasetiawan F, Lichtenstein A I,et al.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spectra of strongly correlated systems:the LDA+U method[J].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1997,9(4):767-808.
[11]Burstein E. Anomalous optical absorption limit in InSb[J]. Phys. Rev., 1954, 93 (3): 632-633.
[12]沈光礎.半導體光譜與光學性質(zhì)[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