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怡
2 017年6月1日,上海音樂學院小劇場外人頭攢動,2013級音樂劇班推出畢業(yè)大戲《發(fā)膠星夢》(Hairspray)。兩個半小時高密度載歌載舞的場面,十三個戲份相當、性格迥異的角色,夸張有趣的人物造型,多聲部復雜的合唱,黑白兩種膚色(化妝)的演員們斗歌賽舞。連續(xù)八天的演出場場爆滿,獲得了業(yè)界老師、導演和社會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提起這部美國經(jīng)典音樂劇《發(fā)膠星夢》,它與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還有著一段特殊的淵源。
2002 年8月15日,音樂劇《發(fā)膠星夢》首次登上百老匯的舞臺。這部音樂劇根據(jù)1988年美國同名電影改編,由Marc Shaiman作曲,Scott Wilttman和Marc Shaiman共同作詞。在百老匯上演不到一年,《發(fā)膠星夢》便從十三部托尼獎提名的音樂劇中脫穎而出,斬獲當年最佳音樂劇獎以及其他八個獎項。而與此同時,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上海音樂學院,于2002年9月創(chuàng)辦了音樂劇系,并迎來了第一屆音樂劇專業(yè)的本科生。這是中國首個在音樂學院體制下創(chuàng)辦的音樂劇專業(yè)。時隔十五年,這部音樂劇搬上了上海音樂學院的舞臺,充分檢驗了上音培養(yǎng)出來的音樂劇演員在唱跳演方面的綜合實力。
《發(fā)膠星夢》的故事發(fā)生在1962年的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情節(jié)緊緊圍繞著女主角崔西·唐布拉德(Tracy Turnblad),一個肥胖可愛的十六歲女孩展開。胖姑娘崔西著迷于科尼·科林斯(Corny Collins)主持的電視節(jié)目《科尼·科林斯秀》(The Corny Collins Show),每天放學都會和好朋友佩妮(Penny)準時收看。崔西深深地迷戀著節(jié)目中帥氣的林克(Link)。然而,崔西的母親埃德娜(Edna)卻非常討厭這種現(xiàn)代音樂。有一次,《科尼·科林斯秀》節(jié)目公告,他們將挑選新的少年演員來參加未來節(jié)目的錄制。崔西非常 希望參加選拔賽,卻被母親愛德娜斷然阻止,因為她自己也是一個肥胖的家庭主婦,她生怕自己的女兒會因為肥胖而遭人嘲笑,于是極力打消女兒蠢蠢欲動的青春夢想。但在父親威爾伯(Wilbur)的鼓勵下,崔西還是偷偷參加了電視臺的面試。果然,她在選拔現(xiàn)場遭到了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維爾瑪(Velma)的奚落和其他白人姑娘們的嘲笑。她們挖苦崔西身材如此肥胖還想?yún)⒓印翱颇嵝恪薄T陔娨暸_的排練廳,崔西與迎面走來的林克撞了個正著,剎那間被帥氣的林克“電”得靈魂出竅、浮想聯(lián)翩??上Т藭r的林克正在熱烈地追求著“科尼秀”的常駐演員安布爾 (Amber)小姐。安布爾有一位“好媽媽”Velma,憑借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的身份給了女兒不少關照,因此安布爾在“科尼秀”中常常爭搶出鏡、恣意妄為。小伊內(nèi)茲(Little Inez),一位黑人小姑娘也來報名參加“科尼秀”,由于她的膚色原因,她即刻被淘汰了。崔西與小伊內(nèi)茲一起被趕出面試現(xiàn)場?;氐綄W校,崔西同樣遭到白人同學們的排擠與欺負,她那高聳夸張的發(fā)膠頭激怒了校長,被罰留校和黑人孩子一起上課。在種族歧視嚴重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多數(shù)人以跟黑人同班為恥。但崔西和黑人同學卻相處得十分融洽,并從西維德(Seaweed)那里學到許多新穎的舞步。她的好朋友佩妮也與黑人西維德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很快,那個轟動一時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科尼來到崔西所在的學校挑選新的青年選手,而崔西終于以動感新穎的舞步為自己贏來了一個在節(jié)目中露臉的機會。她的歌舞才華被科尼發(fā)掘,她的出色表演贏得觀眾們的喜愛。大家對崔西的喜歡甚至勝過了原本非常得寵的常駐演員安布爾。崔西上鏡出色的表演,讓肥胖而可愛的她一夜成名,當?shù)匾患曳b店熱情邀請崔西擔任廣告代言。愛德娜決定為女兒走出家門,改變自己,并出任女兒的經(jīng)紀人。
安布爾的母親Velma為了保住女兒的地位,不惜用盡卑劣手段力挽狂瀾,使崔西陷入了一場種族斗爭,危險的形勢隨時會把她的事業(yè)前途毀于一旦。電視臺有明文規(guī)定,只有在每月“黑人日”,黑人才能上電視節(jié)目。崔西非常反感電視臺的這種歧視行為。一天,西維德邀請崔西、林克和佩妮到他家去參加音樂派對,崔西有機會結識了西維德的媽媽“快嘴大嬸”(Motormouth Maybelle),黑人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快嘴大嬸”一直向政府抗議每月一天的“黑人日”,但收效甚微。崔西決定加入“快嘴大嬸”以及其他黑人伙伴們一起游行示威,抗議種族歧視。
因為游行,崔西一行人遭到逮捕。崔西的父親威爾伯為了保釋大家,抵押了自己唯一的哈德小店。由于Velma從中作梗,動用與市政領導的曖昧關系,導致他們沒能救出崔西。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威爾伯夫婦倆相濡以沫,決定共度難關。崔西在林克的幫助下成功逃出監(jiān)獄,并決定參加“發(fā)膠女郎”選拔決賽,以此擴大影響力,號召居民消除種族歧視。沖破了重重阻攔,崔西終于在冠軍揭曉時,及時出現(xiàn)在了節(jié)目現(xiàn)場,向觀眾推薦了多位富有才華的黑人歌舞演員,受到熱烈歡迎,最終她獲得了“發(fā)膠女郎”的桂冠。至此,電視節(jié)目中的種族隔離被徹底消除,崔西獲得了與林克的愛情,同時白人佩妮與黑人西維德的愛情也得到了大家滿滿的祝福。
音樂劇《發(fā)膠星夢》能在百老匯一炮打響,斬獲當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獎,不僅是因為音樂好聽、故事有趣、表演精彩,更因為它所揭示的具有時代性的社會主題和價值觀:批判種族歧視,鼓勵大膽秀出自我。大膽的反串人物設計已為該劇奠定了喜劇的基調(diào),再加上一群頂著夸張發(fā)膠頭的女孩子,跳著美國六十年代時尚的舞步,胖女孩癡迷追求英俊小歌星,種種喜劇因素混合提味,包袱不斷,笑點層出。然而撕開熱鬧、搞笑、炫目的外衣,編劇卻給觀眾丟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社會問題和個體成長價值觀。
音樂劇《發(fā)膠星夢》是根據(jù)1988年拍攝的同名電影改編的,其原版編劇兼導演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就出生、成長于本劇的所在城市——巴爾的摩。巴爾的摩是美國馬里蘭州最大的城市,種族歧視現(xiàn)象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1950年,大量的南美黑人遷入巴爾的摩,當?shù)睾谌说娜丝诒壤_到23.8%。到了1970年更是急劇上升到46.4%,直逼城市總人口的一半。美國黑人是美國人數(shù)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長期受到種族歧視,處于社會最底層。雖然1865年《美國聯(lián)邦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宣布廢除奴隸制,但種族隔離制度曾在美國十分盛行。在美國某些城市,法律甚至明確規(guī)定黑人與白人在公交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nèi)需分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在學校,黑人學生必須待在指定的黑人區(qū)域,教室里黑人一律坐后排,就連喝水、洗手池、在公共場所跳舞都分人種。約翰·沃特斯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種族歧視嚴重的城市,目睹了許多不公平的現(xiàn)象,對黑人充滿了同情。在該劇場景設計和人物刻畫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在此融入了很多個人的情感和理解。
音樂劇《發(fā)膠星夢》中有這么一句歌詞,“You just looks like you”(做你自己),道出了五十年代起美國青年們所追捧的一種價值觀。1946年,法國機械工程師路易斯·里爾德發(fā)布了他設計的新泳衣——比基尼,由脫衣舞娘米歇爾·伯娜蒂妮做宣傳模特。媒體刊登出了一張照片:她身穿一件極其小而暴露的泳衣,手持一個火柴盒來展示這件泳衣小到足以放進其中。這張照片幾乎激怒了整個世界,同時也激活了一股從未有過的時尚潮流——這股潮流逐漸改變了年輕人對自己身體的態(tài)度,從傳統(tǒng)的羞于展示,到大膽地秀出自己的身體。這是一個重要的審美轉變。年輕人開始變得更在乎自己的存在,更愿意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同樣的,《發(fā)膠星夢》以美國1957年到1964年最為火爆的少年歌舞派對節(jié)目《迪思秀》(The buddy Deane Show)為原型,如實地呈現(xiàn)了六十年代美國青年們所追捧的時尚、對自我的肯定以及對個性的張揚。
此外,《發(fā)膠星夢》劇中的歧視是多義的,除了種族歧視外,還包含了外形歧視和優(yōu)劣歧視。劇中女主角崔西和她的媽媽愛德娜因為肥胖,在生活中常遭人譏諷和歧視,因此她的媽媽愛德娜蝸居在自營的洗衣店里,近二十年沒走出家門,將自己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的夢想深藏心底。崔西用一首《歡迎來到六十年代》(Welcome to 60s)的歌,將愛德娜引入了全新的世界,她麻木的心瞬間被絢麗多彩的世界點燃?!栋l(fā)》劇還通過校園小社會,反映出了學生中以白種富人為首排擠黑人、羞辱差等生的情景,甚至連體育老師也在籃球課上公然區(qū)別對待黑人和差等生。在輕松搞笑地講述故事時,《發(fā)》劇不失時機地呈現(xiàn)了許多不公平的社會歧視現(xiàn)象,笑中有痛點,唱中有心酸,舞中有奮發(fā)。主題是戲劇的靈魂與核心,它離不開鮮活的人物、時代背景、社會問題以及當下人們的價值觀。《發(fā)膠星夢》雖是1988年創(chuàng)作出來的故事,但其主題與寓意卻是永恒的。
一出好戲,常會勾勒出一副鮮活的眾生圖。我們熟悉的經(jīng)典話劇《雷雨》,其生動的人物形象、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精心設計的人物出場順序和人物的一詞一句都彰顯出曹禺高超的編劇功力。沒有矛盾沖突不成戲劇。戲劇中的人物都有著各自的最高任務,其背后關聯(lián)著各自的利益,為了利益展開一場“戰(zhàn)爭”,來上一番“廝殺”,直到戰(zhàn)敗對方,實現(xiàn)自己的最高任務。正如中國象棋一樣,兩方各有將、帥,為了贏得一場“戰(zhàn)爭”,每個陣營中的相、仕、兵需各盡其職、統(tǒng)籌調(diào)度、協(xié)力對敵。面對層出不窮的情節(jié)和變幻莫測的時局,每步“棋”是否妥當,出擊是否命中要害,防守是否巧妙得當,都考驗著劇作者的功力。一盤勢力相當、廝殺激烈的“好棋”,必將催生出一部精彩絕倫的好戲。那么,以《發(fā)》劇為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其編劇約翰·沃特斯是如何用十三個人物布陣這局“人物棋”的。
縱觀圖表不難發(fā)現(xiàn),這盤“人物棋”基本勢力相當。黑隊的三“象”形成了一個堅固堡壘。隨著劇情的展開,反方主將Velma和她的女兒安布爾自私驕橫、跋扈無禮的本性,與正方主帥崔西的真誠、善良、樂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劇情發(fā)展到三分之一時,黑隊陣營中的兩“象”林克和主持人科尼已經(jīng)有倒戈之心了。下半場“人物棋”局勢大變。林克接受崔西的愛,而科尼也決意脫離Velma的控制。兩人不僅倒戈,還成了崔西的支持者。以崔西為帥的紅隊,主力隊友遠超以Velma為將的黑隊。
人力資源懸殊如此之大,那么如何保持下半場戲劇人物之間的對抗勢力呢?戲劇“人物棋”可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設置而打破常規(guī)。Velma代表了有錢有權有勢、擁有話語權的上層管理者,加之性情乖張、不擇手段,利用與市政領導的曖昧關系,將崔西囚困在監(jiān)獄中。當崔西在林克的幫助下逃出監(jiān)獄之后,她又借助司法警察的力量,追捕逃亡的崔西,甚至在電視臺布下保安陣,設陷欲捕可能闖來參加“發(fā)膠女郎”選拔賽的崔西,可見Velma背后的能量不可小覷。人少不代表勢單,人多不一定必勝。崔西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舉步維艱。戲劇情節(jié)構建中有一個不變的法則:越是強大的對手,越能激發(fā)主人公無限的能量。最后一場“發(fā)膠女郎”冠軍賽將全劇推向高潮。崔西在其主力隊友的鼎力相助下,兩“相”母親愛德娜和黑人“快嘴大嬸”喬裝打扮率隊潛入電視臺,再加上兩位倒戈的外援“象”歌星林克和節(jié)目主持人科尼的里因外合,兩面夾擊,一舉“將軍”光桿司令,黑隊完敗。
一盤“人物棋”,不光有陣營,還要織入一張人物關系網(wǎng)?!栋l(fā)》劇通過四個家庭的組成關系,增強了各戰(zhàn)隊的親密度和力量。
早在莎士比亞時代便已盛行兩條愛情線相互交織,推動劇情發(fā)展的戲劇結構。百老匯音樂劇中也常見這種戲劇結構,如音樂劇《奧克拉荷馬》《旋轉木馬》《西區(qū)故事》《南太平洋》《吉屋出租》《理發(fā)師陶德》等。愛情線分主輔兩條,主線圍繞男女主人公展開,而輔線通常降臨在男女主人公的兄弟姐妹、好朋友或下屬的身上。通常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曲折多難,通過輔線中的男女配角穿針引線,破除阻力,最終兩對戀人皆喜得良緣。男女主人公一般具有智慧、堅韌、正氣的性格特點,戲劇主題常由他們揭示;而男女配角通常是插科打諢的喜劇式人物,或憨或癡,或傻或愚,抖出各種笑料和包袱。亦正亦諧的兩條愛情故事相互交織,戲劇氣氛與節(jié)奏得以張弛有度。作為一部輕喜劇,音樂劇《發(fā)膠星夢》正適用這種傳統(tǒng)的戲劇結構。
盡管《發(fā)膠星夢》的故事發(fā)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國,其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離生活在中國當下的我們是那樣的遙遠而陌生,但該劇所傳遞出來的正能量、對自我價值的正視、大膽追求夢想的精神,卻不論何時都能激蕩人心。歧視和偏見問題并不僅存在于人種膚色中,社會上還普遍存在著因體型、相貌、地域、背景、學歷、失敗等而被人歧視嘲笑的現(xiàn)象。其實,不論你生活在哪個國度,活在怎樣的境遇之下,仰望夜空都能看到繁星點點,靈動生輝。星星有大有小,有亮有濁,每一顆星星都是獨特的,每一顆星星都有閃耀的權利。記住,不論別人怎么看待你,你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想發(fā)光,黑夜就無法遮蔽你的星輝!